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13篇
大气科学   15篇
地质学   5篇
海洋学   9篇
综合类   2篇
自然地理   2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3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11.
本文利用中国东部1078个测站1961~2003年逐日云量数据资料,揭示了中国东部冬季阴天频次主模态的时空分布特征,探讨了其形成的两条独立影响途径,并根据影响机理建立了季节预测模型。结果表明:(1)中国东部冬季阴天频次的经验正交函数分解第一模态独立且显著,解释了其59%的总方差。该模态基本呈现空间一致型的分布,表现出显著的年际变率特征。当该模态为正位相时,北太平洋对流层低层存在显著的大尺度反气旋环流异常,其西侧异常偏南风能够将热带海洋的水汽输送至中国东部地区,导致该地区阴天频次增多。(2)前期8月和9月北太平洋副热带持续性海温异常的纬向偶极型分布(NPD)和副热带北大西洋海平面气压9至11月的短期变化(LPA)是该模态的两个主要驱动因子。当NPD中的西极为冷异常时,在局地低层气旋性异常环流的作用下冷海温异常向南平流,发展至热带西太平洋。而当热带西太平洋冷海温异常形成后,皮耶克里斯反馈作用能够发展和维持太平洋“西冷东暖”海表温度异常分布。“西冷东暖”的海表温度异常导致的热带纬向偶极型对流异常能够进一步激发北太平洋“北正南负”的偶极型高度场异常。北部反气旋异常西侧的偏南风有利于水汽输送至中...  相似文献   
12.
选取了太平洋克拉里昂-克利帕顿断裂带(简称CC区)以及邻近海域作为研究区,对该区多金属结核的分布和资源量进行了估计.运用数学地质方法和GIS空间分析技术,将已勘探区作为训练区,建立资源目标信息和区域证据图层之间的关系模型;将该模型用于未勘探区,得到整个CC区及周边海区的多金属结核的空间分布和潜在资源量.预测结果和勘探结果对比表明,预测结果具有一定的可靠性,所选方法对研究区多金属结核资源估计具有可行性.该评价方法或结果为将来未调查区多金属结核勘探工作提供了技术或参考靶区.  相似文献   
13.
利用Scripps和GODAS(Global Ocean Data Assimilation System)月平均海温资料,NOAA(National Oceanicand Atmospheric Administration)提供的逐月扩展重建海表温度资料以及中国气象局气象信息中心提供的中国753站逐日降水资料,分析了江南春雨的时空分布特征,通过SVD(Singular Value Decomposition)、时滞相关方法从预报的角度对西太平洋暖池区海表温度和热含量与江南春雨的关系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近50 a江南春雨空间分布的主要模态为全区一致型分布,其次为南北反向型,第三模态表现为东西反向型;西太平洋暖池区热含量与江南春雨强度的关系比海表温度更为密切,从相关区域的集中性、稳定性及相关显著性和预报超前性等方面综合考虑,推荐将热含量作为预报江南春雨的首要因子。热含量影响江南春雨的敏感海区位于4°N~16°N,130°E~170°E,预报关键时段为前一年7~12月。  相似文献   
14.
孟加拉湾低涡与南海季风爆发关系及其可能机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客观定义并统计了孟加拉湾低涡,确定了30年(1980—2009年)中的34个季风爆发性低涡(MOV),分析其与南海夏季风爆发的关系。分析结果表明:季节转换期内(4—5月)低涡以东移型和北移型为主,这些低涡对南海季风爆发起指示作用,是南海季风爆发的前兆信号,故确定为MOV;气候态下,MOV发生在南海季风爆发前十天。MOV发生在高的海表温度、小的纬向风垂直切变、强的赤道西风的背景环境中;其生成位置与孟加拉湾各区海温演变有关,同一时段内,MOV总是倾向于在海温较高的海域上生成;MOV生成的早晚与赤道西风的增强和发展有密切联系,“亚澳大陆桥”对流和南印度洋海温是影响MOV生成时间的重要因子。这些结论可为南海季风的监测、预报及预测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5.
A Probabilistic Method for Motion Analysis of Caisson Breakwaters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1 .IntroductionInrecent years ,especiallyfrom1994 when an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breakwater design washeldinJapan,muchresearchonthe dynamic analysis of caisson breakwaters has been done ,and manyimportant progresses have been made .Oumeraci and Korten…  相似文献   
16.
新疆东天山中段金铜成矿系统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依据海岸带的定义,选择陆地和海域的7个特征因子,对中国大陆海岸带26个区段进行Q型聚类分析,定量划分海岸带的类型、研究它们的分布特征。对7个特征因子作R型聚类分析和因子分析,确定影响海岸带发育的主要营力和各种营力之间的关系。数据分析显示,陆地地质作用是控制海岸带形成、发育和演化的主要营力,海洋营力只起改造作用。海岸带陆地地表水流特征既决定海岸的地形地貌和岩性,也控制了海域部分的水下地形地貌和底质岩石成分。从海岸带环境水文地质学角度,中国大陆海岸带可划分为松散岩类和基岩类海岸带两大类型和较粗颗粒底质、细颗粒底质、水动力条件与岩性复杂类等3个松散类海岸带亚类;砾砂粗粒底质、砂砾石台地、水下岸坡或台地等3个基岩类海岸带亚类。  相似文献   
17.
湖南洛塔表层岩溶带水文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分析   总被引:15,自引:3,他引:12  
湖南洛塔为西南具有一定代表性的溶丘洼地型岩溶区,本文利用近两年来洛塔水环境监测资料,进行洛塔表层岩溶带的水化学和水温场特征的研究,认为该表层岩溶带的水化学和水温场的特征与气候、生态环境和岩溶含水介质等多种因素明显相关。不同影响因素对表层岩溶水水化学组分的作用有所不同,表层岩溶带岩溶水受气候影响较大,大气降水的降雨强度,直接影响到地下水化学组分含量的大小,总硬度和HCO-3 含量与降雨量呈明显的负相关关系,植被、土壤的覆盖程度与水化学组分含量高低呈正相关性。   相似文献   
18.
海洋表层沉积物元素地球化学测量数据集往往由多来源数据组成。由于测试单位、测试设备、测试技术方法等的不同,造成这类数据存在多源性差异。以Si元素为例尝试采用相邻点对回归模拟法对不同来源数据进行平差和图幅集成,结果表明相邻点对回归模拟法不仅能够消除数据之间存在的系统误差,很好地反映元素在整个区域的分布情况,还能够将数据校正到更加合理的数值范围。  相似文献   
19.
东亚副热带季风的季节转变特征及其可能机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NCEP/NCAR再分析数据资料及CMAP降水资料,进一步对东亚副热带季风季节转换特征及其可能机理进行研究。首先根据东亚副热带季风经向风分量的季节性转变特征界定了东亚副热带季风活动代表区;联合“热成风”原理和“热力适应”理论推导得出了“热风雨”关系式,即纬向海陆热力(温度)差异、经向风垂直切变以及与季风雨相联系的垂直运动三者在副热带季风演变过程中的一致相关关系;比较分析了季风区不同时段的区域平均风向垂直变化以及相应的冷暖平流特征。结果表明:冬季风期间,区域平均风向随高度逆转,呈现冷平流特征;夏季风期间,区域平均风向随高度顺转,呈现暖平流特征。同时还分析了区域平均的风向季节转变,讨论了副热带季风经圈环流的演变过程以及相应的地面10 m风场转变过程特征。上述研究表明,无论是纬向海陆温度差异、经向风垂直切变、低层风向角、冷暖平流,还是中高层垂直运动及其相应降水距平都统一于18—22候发生显著季节转变,这说明副热带夏季风应于3月底4月初开始建立。最后给出了东亚副热带季风的季节转换概念框图。   相似文献   
20.
South China spring rainfall (SCSR) is a unique feature during the seasonal transition from the winter half-year to summer half-year. Abnormal SCSR has great impacts on crop harvests. Seeking previous predictability sources, particularly persistent precursors, is of practical importance in the seasonal prediction of SCSR. The present study investigat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CSR and preceding-summer warm pool ocean heat content (WPHC). The SCSR-WPHC relationship is not stationary and has a remarkable interdecadal change around 1983. Before 1983, SCSR and preceding-summer WPHC have a close relationship, with a temporal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TCC) of ?0.54. After 1983, the relationship disappears, with a TCC of ?0.18. It is further found that the WPHC-associated sea surface temperature anomaly (SSTA) pattern in the simultaneous spring during the two periods presents dissimilar evolutionary features. Before 1983, a La Ni?a-like SSTA presents a fast transition during the winter and alters to a developing El Ni?o during the following spring. The warm SSTA is confined to a limited region over the eastern Pacific. Therefore, the rainfall and circulation responses over the equatorial Maritime Continent are relatively weak. In turn, the Rossby wave response in terms of the cyclonic anomaly to the Maritime Continent diabatic heating is weak and confined to the South China Sea and Philippine Sea, which leads to high pressure and suppressed rainfall over south China, establishing an intimate SCSR–WPHC relationship. However, after 1983, because the La Ni?a-like SSTA pattern can persist for more than a year, the rainfall diabatic heating over the Maritime Continent during springtime is enhanced, resulting in a much larger cyclonic response over East Asia but insignificant rainfall anomalies over south China. Therefore, the SCSR–WPHC relationship becomes weak. Wavelet analysis suggests that the change in the dominant period of WPHC variation is probably responsible for the different SSTA evolutions and corresponding atmospheric respons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