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6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4篇
测绘学   36篇
大气科学   5篇
地球物理   1篇
地质学   22篇
海洋学   9篇
综合类   13篇
自然地理   1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61.
贵州省森林资源动态变化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依据贵州省林业调查规划院1979、1984、1990、1995、2000年5次森林资源连续清查资料,从森林资源面积、蓄积量、组成结构等方面总结了该省近20年间森林资源动态变化的详细资料,并对变化的原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末,林业用地面积、天然林面积与蓄积量均呈下降趋势;其后,由于贵州省政府及林业部门的高度重视,实施一系列林业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工程,如国家“长江防护林工程”、“珠江防护林工程”等,贵州森林资源自1990年以来持续稳定增长,促进了生态环境改善  相似文献   
62.
自然资源综合管理和省级政务信息化等重大任务对地理空间大数据提出了新的日益紧迫的共享应用需求。以四川省为例,介绍了省级地理空间大数据中心的设计与实现。深入分析了海量、多源、异构、多模态的地理空间大数据生产、管理、更新以及分发应用的现状与趋势,归纳总结了现有数据由各业务部门分散自主管理、应用门槛高、难以综合利用、数据管理及共享服务能力与应用需求间差距大等明显瓶颈问题,设计了省级地理空间大数据中心的系统架构与主要功能体系,中心边建设边应用,以典型的应急测绘保障为例,介绍了中心应用的新模式新机制,发挥了较好的作用。  相似文献   
63.
网络环境下海量DSM数据的轻量化可视化是当前网络三维GIS研究的前沿问题之一。针对已有的海量三维模型数据网络可视化效率低、交互性差等问题,提出一种海量DSM数据的网络轻量化可视化方法。针对WebGL技术的特点,通过优化海量DSM数据的组织管理、LODs自适应选择与动态调度等关键技术,设计实现了海量DSM数据网络轻量化可视化算法,研发了原型系统,并以城市倾斜摄影测量DSM数据为例进行了典型实验与分析。实验结果表明,网络可视化实时帧率稳定在40 FPS左右,证明了该方法的有效性与可行性。  相似文献   
64.
65.
泥石流沟道汇流对堆积危险范围影响的数值模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叶健  陈锦雄  陈晓清  朱军  徐柱 《地理科学》2016,36(10):1588-1594
利用离散元法和图形处理器(GPU)并行计算手段建立泥石流运动堆积模型,以自然界沟道泥石流汇流后运动堆积特征及危险范围作为模拟参照,利用所构建的泥石流流通槽完成沟道泥石流不同交汇角汇流模拟试验和堆积危险范围预测,实现了泥石流沟道汇流的可视化模拟和数值模拟。试验结果表明,可视化模拟能够模拟出自然界中泥石流自流通区运动汇流后产生堆积的运动特征;数值模拟实现了锐角条件下仅考虑单因素即沟道交汇角对泥石流堆积危险范围影响的模拟试验。此外,利用GPU并行计算的优势可用于模拟大规模泥石流汇流现象,模型的可扩展性为泥石流汇流堆积危险范围分析向更为复杂的地理环境模拟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66.
基于线性参照系统的虚拟高速铁路场景建模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虚拟高速铁路场景能够直观地表达线路实体及其周围的地形地貌,为高速铁路相关的管理决策和科学实验提供支持。针对高速铁路空间数据的线性分布特征和地物对象结构固定的特性,本文提出了基于线性参照系统的虚拟高速铁路场景建模方法。将高速铁路对象抽象和简化为可重复利用的模型,并使用线性参照工具进行模型的空间定位,以实现虚拟高速铁路场景的构建。本文首先探讨了高速铁路线路和线性参照系统的特点;然后,详细给出了构建虚拟高速铁路场景的流程、模型属性表和事件表的设计,以及几何约束方法;最后,选择案例区域开展试验。结果表明,该建模方法将建模对象以事件表的形式进行空间定位,减少了计算复杂性,并将属性数据与虚拟场景对象进行联接,可用于高速铁路的可视化管理和科学分析。  相似文献   
67.
采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以.NET和ArcGIS Engine为技术平台,从系统整体框架、系统功能结构、系统实现等方面对三峡涪陵消落区3维地理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开发进行了探讨,并构建了涪陵区遥感监测信息管理系统。实践表明,借助该系统,能够更加直接和清晰地揭示出消落区的现状和趋势,有助于管理者做出较合理的预测与决策,为消落区的监测管理提供了一种直观高效的管理方式。  相似文献   
68.
虚拟地形环境在游戏、仿真、虚拟现实等领域有广泛的应用,在网络环境下如何进行海量地形数据的三维表达与传输是目前研究的重点。基于对等思想提出一种适合大规模地形漫游的分布式网络结构,充分发挥客户机的作用,从而有效地减少服务器负载,采用多点下载数据,提高地形数据的传输速度。同时研究该网络结构下多点下载模型、数据预处理、数据流程和视点相关的LOD简化算法,实现网络环境下大规模地形实时漫游。实验结果表明,在分布式网络环境下,该文中提出的方案可实现大规模地形实时漫游。  相似文献   
69.
昆仑山前带古近系下干柴沟组下段是柴达木盆地油气勘探的重点目的层。受砂岩储层发育程度差异所控制,昆仑山前带不同地区油气富集程度存在差异。为了明确储层的差异性及形成机制,利用岩心、测井及分析化验等资料,对昆仑山前带的切6区、乌南斜坡带、东柴山地区及弯西构造带的储层特征及控制因素进行了分析,认为下干柴沟组下段储层在时空上的差异性明显。昆仑山前带下干柴沟组下段发育以原生粒间孔为主的碎屑岩孔隙型储层,储层砂体成因类型为辫状河三角洲相的平原分流河道、前缘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席状砂及滨浅湖相的滩坝。沉积相及成岩作用的双重叠加影响导致昆仑山前带储层发育程度存在明显差异。在同等埋深条件下,受沉积微相控制的储层沉积组构差异与砂体规模差异是储层物性差异的主因,辫状河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储层物性最好,其次为河口坝、平原分流河道,滩坝与席状砂的储层物性较差。在不同埋深条件下,受最大古埋深和古地温梯度等因素影响而形成的差异压实作用是不同区带储层物性差异的主因,切6区和弯西构造带的储层物性最好,乌南斜坡带的储层次之,东柴山地区的储层物性差。  相似文献   
70.
薄煤层厚度的变化必然引起地震波场属性参数的变化。借鉴油气勘探中提取地震属性参数技术,通过引入小波变换工具,在不同频段提取小波域属性参数,并利用BP神经网络技术进行多参数煤层厚度的综合预测,经实际资料验证,预测精度较高,误差小于1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