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94篇
  免费   134篇
  国内免费   146篇
测绘学   72篇
大气科学   79篇
地球物理   121篇
地质学   523篇
海洋学   97篇
天文学   13篇
综合类   65篇
自然地理   104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32篇
  2022年   29篇
  2021年   39篇
  2020年   34篇
  2019年   23篇
  2018年   23篇
  2017年   18篇
  2016年   14篇
  2015年   33篇
  2014年   53篇
  2013年   43篇
  2012年   50篇
  2011年   40篇
  2010年   49篇
  2009年   46篇
  2008年   27篇
  2007年   48篇
  2006年   43篇
  2005年   42篇
  2004年   48篇
  2003年   37篇
  2002年   22篇
  2001年   21篇
  2000年   27篇
  1999年   23篇
  1998年   31篇
  1997年   24篇
  1996年   17篇
  1995年   15篇
  1994年   17篇
  1993年   18篇
  1992年   17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9篇
  1989年   11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8篇
  1982年   8篇
  1961年   1篇
  195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7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53 毫秒
881.
通过对羌塘盆地那底岗日地区上侏罗统—下白垩统索瓦组碳酸盐岩稀土元素丰度、分布模式及稀土总量(ΣREE)的分析,结合总有机碳(TOC)含量、EFMn、Sr/Cu的变化特征,探讨了稀土元素纵向变化与气候环境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那底岗日地区碳酸盐岩中稀土元素总丰度值平均为45.3μg/g(不包括Y)。稀土元素与总有机碳(TOC)之间存在较好的相关性,与EFMn和Sr/Cu值的变化呈反向对应关系。ΣREE的高值段代表相对湿润的气候环境,ΣREE的低值段代表干热的气候环境。根据稀土元素分布与沉积环境的关系,推断晚侏罗世—早白垩世那底岗日地区经历了干热和相对温湿频繁交替变更的气候演化过程。  相似文献   
882.
对红树科Rhizophoraceae的海莲(Bruguierasexangula)和木榄(Bruguieragymnorrhiza)次生木质部的组织结构和数量特征进行了研究。海莲和木榄的导管分布频率分别为236.80±53.93个/10mm2、230.50±57.75个/10mm2;导管直径分别为75.0±23.5μm、77.6±14.5μm;海莲和木榄的射线分布频率分别为30.5±5.0条/5mm、32.5±5.5条/5mm;海莲和木榄同属于红树科木榄属的植物,它们次生木质部的组织结构较为一致,而且数量特征也差别不大。一般来说,木材结构比较具有保守性,所以同属的不同种之间,木材结构区别较小。  相似文献   
883.
海莲和木榄次生木质部的生态解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相似文献   
884.
885.
为研究不同温度下四溴双酚A(TBBPA)对桡足类的影响,以日本虎斑猛水蚤(Tigriopus japonicus)为受试生物,探究了温度影响下TBBPA对日本虎斑猛水蚤摄食、滤水、产粪的影响以及在其体内的富集情况。结果显示,毒性暴露24h后,摄食率和滤水率随TBBPA浓度的升高均有不同程度的变化;随温度升高,摄食率和滤水率先升高后降低。产粪粒数在各浓度组间具有显著差异(p<0.05);随温度升高,产粪粒数逐渐升高,18℃与其余两温度组差异显著(P<0.05)。TBBPA持续暴露两世代后,生物富集量随着TBBPA浓度的升高显著增加(p<0.05),且F1代比F0代富集量大;随温度升高,生物富集量先降低后升高,在20℃最小。生物富集因子(BAF)随着TBBPA浓度的升高而降低,且具有世代效应;随温度升高,生物富集因子先降低后升高。其中,BAF的范围在13.26×10~3~24.58×10~3,表明日本虎斑猛水蚤对TBBPA具有较强的生物富集性(BAF>5 000)。  相似文献   
886.
为探讨四溴双酚A(TBBPA)对海洋桡足类的毒性效应,本文运用实验生态学方法及组织切片和透射电子显微镜技术,从个体、组织和细胞三个层次研究了TBBPA对日本虎斑猛水蚤(Tigriopus japonicus)生殖的影响。结果显示:经不同浓度TBBPA单世代暴露后,221.15、442.30μg·L~(-1) TBBPA组日本虎斑猛水蚤的首次抱卵时间显著延长、性别比显著升高;自首次抱卵时间开始10d内,各浓度组卵囊发育时间和抱卵次数均未受到显著影响,低浓度组雌体产卵量显著升高。此外,经TBBPA暴露后,各浓度组日本虎斑猛水蚤卵巢组织形态良好未发生明显病变。低浓度组卵母细胞的超微结构良好,而221.15、442.30μg·L~(-1) TBBPA组卵母细胞的部分超微结构发生明显改变,如内线粒体内嵴溶解,卵黄膜溶解、卵黄颗粒变形等现象,且随TBBPA浓度升高,超微结构受损程度呈递增趋势。研究表明:TBBPA不仅在个体水平对日本虎斑猛水蚤的生殖造成影响,还在细胞水平显著改变日本虎斑猛水蚤卵母细胞的超微结构,具有显著的毒性效应。  相似文献   
887.
【目的】研究云纹石斑鱼(♀)×蓝身大斑石斑鱼(♂)杂交子代胚胎发育与仔稚幼鱼生长特征。【方法】通过干法人工授精将云纹石斑鱼(♀)×蓝身大斑石斑鱼(♂)进行种间杂交,连续取样观察和系统记录杂交子代的胚胎发育过程和仔稚幼鱼期的生长发育和形态变化,同时培育云纹石斑鱼纯种进行比较。【结果与结论】杂交子代受精卵发育经过卵裂期、囊胚期、原肠胚期、神经胚期、器官形成期及出膜期,历时31 h 30 min完成胚胎发育。杂交子代的受精率为89.57%,孵化率为75.68%,受精率、孵化率均低于对照组(91.13%和87.59%);畸形率为24.55%,高于对照组(17.88%)。依据卵黄囊、背鳍第二鳍棘和腹鳍棘的伸长与收缩、体色的变化、鳞片的出现等特征将胚后发育分为仔鱼、稚鱼、幼鱼3个时期。孵化后33d仔鱼进入稚鱼期,孵化后60d稚鱼变态为幼鱼。与云纹石斑鱼纯种比较,杂交后子代生长快于后者,220日龄杂交子代全长(18.81±1.585)cm,体质量(9 173.42±3.537)g,均高于同期云纹石斑鱼纯种[全长(16.35±1.416)cm,体质量(110.80±2.379)g],杂交后代体色一致性较高,有明显的生长优势。  相似文献   
888.
889.
济阳坳陷沙三下和沙四上亚段富有机质泥页岩层系页岩油形成条件优越,但第一轮页岩油勘探开发探索阶段实施的4口评价井和4口系统取心井在优选的“有利层段”进行试油试采均未获得规模突破.为了揭示济阳坳陷第一轮页岩油探井“失利”的原因,系统剖析了4口系统取心井取心段的含油性、储集性、可压性与页岩油可动性特征以及针对4口系统取心优选的“有利层段”和4口评价井实施的工程工艺技术情况.结果表明,NY1、LY1取心段含油性、储集性、可压性与页岩油可动性均好,优选的“有利层段”合理,而FY1和L69井取心段含油性、储集性和页岩油可动性较NY1、LY1取心段明显偏低并且优选的“有利层段”不正确.4口评价井“失利”主要原因是水平井段富有机质泥页岩成熟度低和压裂工艺适应性差;系统取心井NY1和LY1井优选“有利层段”“失利”主要与仅采用了常规油气试油试采工具进行联测有关,FY1和L69井优选“有利层”“失利”则既与“有利层”优选失误有关,也与仅采用了常规油气试油试采工具进行联测有关.  相似文献   
890.
东天山晚古生代康古尔塔格构造—金矿带的中段南带开展构造控矿研究,为区域金矿定位预测与勘探提供依据。采用区域构造分析和构造解析方法,在雅满苏北部厘定出一类已发生变形改造的大型面状脆韧性—韧性剪切带,构造恢复表明,其形成于晚古生代造山早期向北的分层剪切或低角度逆冲剪切(S1//S0)作用,并作为区域金矿的一级控矿构造而成为俯冲带深源成矿流体向上运移成矿的主通道。在造山过程中递进变形的分层剪切或低角度逆冲剪切晚期、向南北向横向缩短转换阶段,伴随区域抬升和断褶作用,拆离剪切带分支断裂开始成生并向上突破,导致封闭在拆离带内运移的深源含矿流体以断层阀方式分流排泄,成矿流体沿分支断裂向上运移,在断裂上盘或上盘背斜枢纽处的低序次的断裂、破裂中聚集卸载,形成充填石英脉和交代蚀变岩型(造山型)金矿,并有时限为276.5±2.9Ma的石英闪长斑岩侵入产出;晚期褶皱、断裂等叠加构造则对矿床(体)破坏、改造及保存起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