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8篇
  免费   14篇
  国内免费   10篇
测绘学   5篇
大气科学   36篇
地球物理   10篇
地质学   24篇
海洋学   1篇
综合类   6篇
自然地理   20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13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根据1975年地形图、1970s末至2013年19期Landsat(MSS、TM、ETM+)陆地资源卫星和20032009年ICESat卫星数据,以及近40年气象资料,对西藏佩枯错湖泊面积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湖泊面积、湖泊高度变化波动较大,均呈减少和退缩趋势.19752013年间湖泊面积减少10.68 km2,减幅为3.79%.从空间动态变化来看,变化较明显的区域位于该湖的南岸和东北岸,南岸、东北岸湖岸线分别向北、向西南萎缩.20032009年湖面高度和湖泊面积均呈现出下降趋势,分别下降了0.17 m和4.4 km2.19992013年之间对该流域湖泊有影响的冰川变化分析显示,冰川呈现出退缩、面积减少趋势.数据显示冰川面积总共减少了17.17 km2,减少率为7.91%.自1971年以来,流域气温总体呈上升趋势,2000年以后升温显著.佩枯错43 a来降水量年际变化波动较大,年降水量呈减少趋势,总的来说降水量每10 a减少6.99 mm.虽然佩枯错属于降水和冰雪融水补给湖泊,但该流域湖面增减与周围冰川变化的关系并不明显,与温度变化呈负相关,而与流域内降水量呈正相关.综合分析表明,佩枯错流域湖泊变化与冰川退缩关系不密切,降水量是湖泊变化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52.
基于景观格局的黑河中游土地利用冲突时空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黑河中游为研究区,在分析土地利用变化的基础上,构建了由外部压力、脆弱性和稳定性表征土地利用冲突强度的模型,分析了1980—2015年土地利用冲突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① 土地利用冲突强度的空间分布在不同时期虽有不同,但冲突强度较高的区域集中在甘州、临泽2个人类活动较为活跃的区县,且指数最高的区域呈围绕城市四周分布的特点;② 土地利用冲突在不同时期变化显著,1995—2005年是土地利用冲突强度增加较为明显的时段,中部的甘州区、南部的山丹县两地增加最为明显;2005—2015年虽然冲突强度增大区域的面积少于上一时段,但冲突增加幅度高于上一时段,尤其民乐县和高台县增加较为明显;③ 土地利用冲突与自然因素的相关性极弱,与道路和河流等用地条件的相关性较强,而与人口密度和GDP为代表的社会经济因素的相关性最强;④ 土地利用冲突与土地利用变化的阶段性特征一致,1995—2000年是土地利用变化程度最为剧烈的时期,而1995—2005年也是土地利用冲突面积增加最多的时段;耕地和建设用地的增长极为活跃,对生态用地产生侵占,反映了耕地、建设用地和生态用地三者之间的矛盾是黑河中游土地利用冲突的主要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53.
本文利用2004年巴塘机场的气象观测资料,对气温、降水等气象要素进行了对比分析,并对影响本地区的天气系统及特征进行了阐述,提出了安全飞行的最佳时段以及在坏天时进行航空作业的应对措施,客观的为重建玉树州巴塘机场提供了较为完整的气象保障资料。  相似文献   
54.
T639在青海东部大降水预报中的释用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8年7月29-31日,青海省东部出现了一次大雨天气过程,利用T639数值预报产品资料,从影响系统、能量和水汽条件几方面对这次大雨天气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T639数值预报产品对转折性天气过程的预报具有明显的指示意义,对大雨形成动力条件、能量变化、水汽输送以及过程降水量均有较好的预报能力。  相似文献   
55.
基于TM影像的西藏当惹雍错湖面积变化及可能成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1999—2004年及2008、2009年的TM卫星遥感资料和离湖泊较近的西藏申扎、改则两县1999—2009年气温、降水量、蒸发量资料,利用ARCGIS、ARCVIEW、ENVI等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和数据统计处理软件分析了西藏当惹雍错湖面积变化。结果表明,西藏当惹雍错湖面积在近11年内呈较显著的扩大趋势,湖泊面积11年内增长了15.04km2,增长率为1.8%;湖泊面积在东南部区域有明显的扩大。湖泊面积变化原因分析表明,湖区气温持续升高引起流域内冰川和永久积雪的加速融化和降水量不断增大是湖泊面积增长的原因。  相似文献   
56.
基于MODIS影像的色林错湖面积变化及成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2002—2009年EOS/MODIS卫星遥感资料和气温、地表温度气象资料,对色林错湖面积变化进行分析,并探讨了其成因。结果表明:西藏那曲地区色林错湖(包括雅根错湖)面积在近8a呈显著的扩大趋势,从2002年的1955.49km^2增至2009年的2197.46km^2,8a内增长了241.97km^2,现已超过纳木错湖面积,成为西藏第一大咸水湖。气温、地表温度升高导致冰雪融化和冻土层变浅是湖泊上涨的主要原因。通过研究证明了EOS/MODIS资料在研究湖泊变化中具有较好的指示作用。  相似文献   
57.
本文利用西藏雅江中游地区1961~2009年逐日气象资料和Penman–Monteith公式,计算并分析了PE(潜在蒸散量)的时空分布特征,运用多元回归方法定量计算各气候因子变化对PE变化的贡献率。研究表明:近49年来,拉萨年潜在蒸散量呈明显增加趋势,增幅为8.21mm/10a,日喀则和江孜呈不显著的减少趋势,而泽当减少趋势显著,减幅最大达-24.71mm/10a。PE变化趋势的季节差异较大,年潜在蒸散量在1993年发生突变,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平均风速明显减少从气候因子角度解释了潜在蒸散减少的原因。  相似文献   
58.
1960-2008年黑河流域参考作物蒸发蒸腾量的时空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1960 - 2008年黑河流域16个气象站的逐日气象资料,采用FAO推荐的Penman -Monteith公式计算流域参考作物蒸发蒸腾量(ET0),在此基础上运用IDW插值法进行空间插值,对黑河流域ET0的时空分布和变化趋势进行了分析,并采用多元回归分析法对影响ET0变化的主导因素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黑河流域E...  相似文献   
59.
本文利用拉萨地区1981 ~2010年汛期5~9月4个台站的地面观测资料,统计分析了汛期5~9月各类积云的发生频率及其降水过程,分析了各类积云的降水能力;从卫星云图、天气雷达图识别及目测三个方面对拉萨地区汛期适宜高炮(火箭)人工增雨作业云系做了初步探讨.结果表明:拉萨地区平均每年有40d以上的积云降水;其中伴随碎雨云的积雨云(Cb+Fn)降水概率最大.各县区平均积云降水过程占总降水过程的52.6%,平均积云降水量占总降水量的54.8%;汛期降水过程中由积云带来的降水占一半以上,一般产生小雨及小到中雨的雨量,产生大雨及暴雨的概率极小.降水性积云不仅人工增雨潜力很大,实施人工增雨催化作业的机会也较多.适合人工增雨作业影响的积云降水云系按其对降水量的贡献大小依次为伴随碎雨云出现的积雨云(Cb+ Fn)、伴随碎积云出现的混合层积云(Sc+Fc)、积雨云(Cb)、层积云(Sc).  相似文献   
60.
位于青藏高原南部的茶卡—曲卓木区域地质条件复杂,构造发育,水热活动强烈,区内温泉展布主要受区内断裂控制,并呈现出分区发育的特征。本文以区内主要的茶卡水热活动区和曲卓木水热活动区的温泉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水热活动区地质、水文地质条件和温泉出露特征开展野外调查,并对温泉和地表水进行采样分析,并运用水文地球化学分析方法,对区内温泉水岩反应过程和补给来源进行了分析研究,同时利用SiO2、阳离子地热温标和硅-焓混合模型方法计算了深部热储温度。基于以上研究成果,进一步分析了区内温泉的形成机制,建立了区内温泉成因模式概念模型,并对地热资源量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1)茶卡水热活动区温泉温度普遍高于曲卓木水热活动区,其温泉水化学类型为Cl-Na型水,曲卓木水热活动区则主要为SO4-Cl-Na型水;(2)大气降水为主要补给来源,补给高程范围在4 517~5 186 m;(3)茶卡水热活动区、曲卓木水热活动区热储温度分别为208~251℃、80~102℃,冷热水混合比分别为33%~47%、34%~49%;(4)研究区内天然地热水的年可开发能量达到8.50×101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