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2篇
  免费   74篇
  国内免费   124篇
测绘学   28篇
大气科学   59篇
地球物理   21篇
地质学   299篇
海洋学   57篇
天文学   5篇
综合类   19篇
自然地理   22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15篇
  2022年   19篇
  2021年   21篇
  2020年   20篇
  2019年   15篇
  2018年   15篇
  2017年   13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26篇
  2014年   29篇
  2013年   23篇
  2012年   23篇
  2011年   19篇
  2010年   19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19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18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14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4篇
  1982年   6篇
  1981年   5篇
  1980年   3篇
  1979年   6篇
  1973年   1篇
  1959年   4篇
  1958年   3篇
  1957年   1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61.
石漠化地区的生态危机及菌根桑生物修复潜力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在简要总结出石漠化地区的生态特征、生态威胁及生态恢复存在的主要障碍的基础上,比较系统地分析了桑树在石漠化生境中已表现出的生态适应能力和生态修复潜力。桑树作为喀斯环境的速生造林树种,根系发达,耐干旱耐贫瘠能力极强,对增加植被覆盖率、促进生态环境改善、实现石漠化地区脆弱生态系统的恢复与平衡产生重要作用。尤其是由于丛枝菌根具有对矿质营养和水分吸收能力强的特殊生理生态功能,刚好与石漠化地区贫瘠和干旱这一主要生态障碍相耦合,接种丛枝菌根真菌后能进一步扩大桑树对矿质营养和水分的吸收与运输,减轻贫瘠干旱胁迫,加快土壤微生物群落构建,提高土壤生物活力,促进植被群落正向演替。种植菌根桑可望成为喀斯特石漠化生态修复一种新途径。   相似文献   
462.
一种交互层状岩体模型材料制备方法及初步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的盐岩层具有盐层薄、夹层多等特点,相对于大型能源地下储备库而言,层状盐岩围岩可视为交互层状介质,其工程力学特性研究是储备库稳定性评价的基础。因此,制备层状岩体模型材料并开展层状盐岩物理模拟试验是非常必要的。为此研发了一种厚度比及各岩层力学特性可调的交互层状岩体模型材料制备方法:首先设计一种薄层切割装置,对预制好的两种力学特性迥异的均质模型材料块体进行切片,再利用一种模型材料软薄层吸附平移装置将得到的两类薄层交互叠加,经过修葺、预压和养护,获得交互层状模型材料块体,最后钻孔取样获取具有不同倾角和厚度比的交互层状岩体模型材料试样。初步试验研究了厚度比、倾角等对交互层状岩体力学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通过该方法获得的模型材料可以较好的模拟层状岩体特性,为系统开展层状盐岩体物理模拟试验打下良好基础。  相似文献   
463.
地铁隧道穿越角度对地表建筑物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丁祖德  彭立敏  施成华 《岩土力学》2011,32(11):3387-3392
结合深圳地铁隧道下穿某住宅小区建筑群的工程实践,以某框架结构建筑为研究对象,按照隧道-土体-结构共同作用,利用Midas/GTS软件建立三维非线性有限元模型,计算了隧道轴线与地面建筑物成90º、60º、45º和30º夹角4种不同工况,分析隧道轴线与建筑物不同夹角条件下隧道开挖对地表建筑物基础沉降和结构受力变形分布形态的影响。计算结果表明,隧道以不同角度穿越时,地表建筑基础的沉降过程和分布形态差异明显。随着穿越角度? 的减小,基础沉降最大增幅为37.3%,建筑基础沿线沉降由对称分布转为侧向倾斜,相邻柱基沉降差增大;建筑倾斜和扭曲变形增加明显,最大增幅达10倍;由于分析部位不同,相比建筑基础及底部结构变形而言,隧道穿越角度的改变对建筑内力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464.
聚丙烯纤维加筋灰土的三轴强度特性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施利国  张孟喜  曹鹏 《岩土力学》2011,32(9):2721-2728
加筋技术作为20世纪一项重大发明,广泛运用于挡土墙、堤坝、桥台、护坡等工程中。加筋技术的快速发展推动了加筋材料的快速演变,催生了土工织物、土工格栅、土工格室等一大批土工合成材料,但加筋材料有一弱点:即筋材与填料间容易出现潜在破坏面。过去填料使用的是黏土、砂土,其强度都比较稳定,时间对其强度的影响极小。对于灰土这一类材料,其强度受时间影响较大,是否适于作为加筋土填料需进行研究。选取聚丙烯纤维作为加筋材料,研究了聚丙烯纤维加筋灰土的强度与变形特性。试验中,将3种不同百分比(0.05%,0.15%和0.25%)的聚丙烯纤维分别掺入到灰土比为1:9,2:8,3:7的灰土试样中,配制试样。通过三轴试验研究了不同纤维加筋率、不同灰土比、不同龄期及不同围压对加筋灰土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与普通的灰土相比,聚丙烯纤维加筋灰土其峰值偏应力和抗剪强度均有不同幅度提高  相似文献   
465.
面向RP的CT图像处理技术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图像反求建模是实现快速成形的关键技术之一,根据CT图像的二维信息,通过图像分割、二值化处理,提取所需边缘轮廓,重构出三维CAD模型,转换成快速成形的标准数据格式,制造出实物三维模型,在生物医学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本文在国内该领域研究现状基础上,讨论了CT图像反求建模的流程及在快速成形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466.
松辽盆地南部近几年不断实现找矿新突破,对影响成矿作用的因素也有不同的认识。通过对选区的砂岩样品进行微量铀、铁和有机碳的含量测试,分析其分布情况,进而分别论述其与铀成矿的关系。结果表明,微量铀可以直接反应铀元素的富集程度,铁和有机碳对铀成矿起到积极作用。在含矿层中最重要的含铁矿物黄铁矿和有机碳均可提高砂体的还原容量,铀矿物多与黄铁矿和有机碳密切共生,有机碳被氧化可使砂体酸化,从而促进铀的富集沉淀。此外,钻孔揭露的铀矿化基本处于Fe2+/Fe3+值在1~3之间的氧化-还原区域和有机碳含量在0.07%~0.23%的区域。通过对上述分析讨论,最终在莫力庙-花吐古拉地区和衙门营子-通榆地区圈定铀成矿远景区两片,为下一步勘查工作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67.
甘肃省花牛山幅(K46E017023)1:50 000矿产地质图是根据《矿产地质调查技术要求(1:50 000)》和行业的统一标准及要求,在充分利用1:200 000、1:50 000等区域地质调查工作成果资料的基础上,采用数字填图系统进行野外地质专项填图,并应用室内与室外填编图相结合的方法完成的。本图对南华系-震旦系洗肠井群、寒武系西双鹰山组、奥陶系花牛山群的建造类型进行了重新划分,把图幅内侵入岩时代归纳为晚奥陶世—早志留世、泥盆纪、晚三叠世等3期,建立了岩浆岩的演化序列。本数据库包含12个地层单位和3期岩浆岩资料,数据量约为3.77 MB。这些数据充分反映了1:50 000矿产地质调查示范性成果,对该区矿产资源研究、能源勘探等具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468.
威海罗家地区金矿地质特征及找矿方向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罗家金矿为中低温热液黄铁绢英岩型金矿床。矿区NNE向断裂与其他方向断裂交会部位及其附近为金矿有利成矿部位,矿床具分带现象,花岗细晶岩脉与成矿关系密切。矿石类型以黄铁绢英岩型为主,含金石英脉型次之,矿石含金品位较高,并伴生较高的Ag,Cu等有益元素。通过对金矿床的地质特征、控矿因素及矿床成因的研究,在分析找矿标志的基础上,提出应进一步查证物化探异常,加大矿区深部及外围的找矿力度,以期发现新的金矿体。  相似文献   
469.
基于离散元的矿渣泥石流运动过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矿渣具有散粒体的基本特征,在降雨作用下可以启动形成泥石流。为了解矿渣堆积物质启动形成泥石流的过程与降雨强度的关系,利用PFC~(2D)颗粒流软件对该矿渣泥石流进行不同雨强工况下的数值仿真,探究矿渣堆积体演化为泥石流的形态变化,揭示矿渣堆积体作为泥石流物源在降雨作用下颗粒位移和速度的变化规律,总结该矿渣型泥石流启动到暴发过程中颗粒内部力学特征。研究成果对进一步认识矿渣泥石流的启动机制、运移规律以及泥石流防治具有理论及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470.
中新经济走廊地质矿产特征及找矿潜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新经济走廊纵贯东南亚中南半岛,地处全球著名的特提斯成矿域,矿产资源丰富,但资源勘查开发水平滞后,成为中国"一带一路"战略实施的优选地区之一。该区一大批矿床的发现和一系列新矿山的陆续建成投产,必将为区域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注入新的活力。通过对中新经济走廊的大型或代表性矿床的地质特征和成矿背景的总结,并对研究区主要矿床的成矿作用、成矿模式及找矿潜力进行讨论,旨在提高对中新经济走廊矿产资源重要性的认识水平,进而为实施"一带一路"战略在东南亚地区的工作部署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