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1篇
  免费   18篇
  国内免费   7篇
大气科学   48篇
地球物理   7篇
地质学   23篇
海洋学   1篇
综合类   6篇
自然地理   2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西藏地区旱涝等级划分及时空分布特征   总被引:7,自引:3,他引:7  
利用西藏22个站点1969-1998年逐日降水资料,采用d指数旱涝等级方法。按夏季(5-9月),初夏(5-6月),盛夏(7-8月)时段进行了旱涝等级划分。采用EOF分析方法对全区22个站点旱涝等级展开分解,得出西藏地区的旱涝时空分布特征,主要类型和周期,而且对西藏地区夏季(5-9月)的旱涝做了预测。  相似文献   
2.
?根据地质灾害调查的历史数据,结合林芝市环境地质特征,对林芝市地质灾害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统计分析表明其致灾概率随着降雨量以指数形式增加。林芝市降雨出现暴雨级别以上的次数少,但致灾概率较大,尤其是雨量在特大暴雨级别时,致灾概率达100%,当前期累积雨量达100 mm以上时,发生山洪地质灾害的概率明显增加。从降雨月份来看,山洪地质灾害主要发生在4~9月份,占比约为96%,其中最高占比在七月达到35%。从空间分布来看,山洪地质灾害总体沿河流分布,主要发生在上游流域。  相似文献   
3.
利用GIS和遥感技术方法分析了2000—2014年那曲地区植被归一化指数(NDVI)的时空分布特征和变化趋势,探讨了NDVI与几种气象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空间上,研究区植被NDVI在空间上呈自西向东、自南向北逐步增大,高海拔地区小于低海拔地区的分布特点;时间上,近15a的NDVI总体上呈不显著性下降趋势,NDVI变化可以分为3个阶段,分别为2000—2005年较好,2006—2008年略差,2009—2014年好转。植被面积变化趋势表现为西北部植被处于稳定状态的面积居多,变化较明显的区域集中在中部和东南部地区的人口密集区,改善和退化区域呈现交错出现的特点。那曲地区植被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为降水量和热量因素引起的,人类活动在较短时间尺度上对植被也有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4.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NCEP及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对那曲市2017~2019年6~8月发生的热对流降水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近三年出现了27d的热对流天气,午后热对流降水最集中的时段是15~17时;出现热对流天气时最高气温(Tmax)、最高地温至少分别达到14.2℃、32℃,日最高气温、最高地温与08...  相似文献   
5.
选取西藏地区18个气象站1961~2006年逐时降水资料,分析近46年昼夜降水的变化趋势。结果显示:近46年,西藏大部分地区各时段夜雨率均呈减少趋势,昼雨率呈增多趋势;夜雨天数冬半年各区域都呈增多趋势,年和夏半年东北部和藏西北地区呈增多趋势,其他区域呈减少趋势,而昼雨天数大部分地区年、季都呈增多趋势。昼、夜雨率和雨次的年代际变率较大,各区域年代际变化不一致,无明显的增减趋势;夜雨率冬半年出现异常最多,各区域年、季多为异常偏少。昼雨率冬、夏半年出现异常较多,年和夏半年多异常偏少,冬半年基本上为异常偏多;夜雨天数夏半年出现异常的最多,东部地区以异常偏少居多,中西部地区以异常偏多为主。昼雨天数夏半年出现异常最多,南部边缘地区均为异常偏多,藏北地区也以偏多为主,其他区域多异常偏少。西藏大部分地区年、季昼夜雨率的大小更多依赖于降水强度,而非雨次的多少。  相似文献   
6.
飞地增长是指新增建设用地与原有建设用地相离的扩张方式,是快速城市化的中国城市发展中普遍存在的现象.本文以多源地理大数据以及土地利用数据为基础,在斑块尺度单元,测度中国三大城市群在1995—2015年间新增飞地斑块空间活力水平.研究表明:长三角地区飞地斑块数量最多、总面积最大,而斑块空间活力最低;珠三角地区的飞地斑块数量...  相似文献   
7.
利用藏北高原西藏那曲地区6个气象站1971—2011年逐年月降水量、降水日数资料,通过线性倾向估计、多阶曲线模拟和Mann-Kendall法等气候统计学诊断方法,对近41年来降水趋势变化的地理分布以及年内、年际变化规律进行了分析,并进行突变检测。结果表明:近41年来,那曲地区年降水量总体呈增加趋势,经历了由偏少到偏多的2个周期;降水增加夏季最明显,各站在6.48~20.40 mm/(10 a),冬季变化很小;日降水量≥0.1 mm日数年际周期变化与降水量变化基本一致,增加趋势空间分布呈东南向西北递减形势;自1996年开始各站降水增加趋势明显,1999年发生气候突变可能性较大。  相似文献   
8.
基于TVDI的西藏地区旱情遥感监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西藏大部分地区属干旱或重干旱区,干旱发生较为频繁,是影响农牧业生产最严重的灾害之一。文章利用拉萨接收站的中分辨率成像光谱仪(MODIS)资料提取的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和地表温度(ST),构建ST-IND-VI特征空间,依据该特征空间设计的温度植被旱情指数作为旱情指标,找出适合该地区的旱情判别模式,以2005~2008年6~7月同时段西藏地区卫星资料、气象旱情监测结果以及土壤相对湿度观测数据为例,进行旱情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利用温度植被旱情指数(TVDI)法对西藏地区进行夏季干旱动态监测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9.
近46年西藏高原昼夜降水变化趋势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选取西藏地区18个气象站1961~2006年逐时降水资料,分析近46年昼夜降水的变化趋势。结果显示:近46年,西藏大部分地区各时段夜雨率均呈减少趋势,昼雨率呈增多趋势;夜雨天数冬半年各区域都呈增多趋势,年和夏半年东北部和藏西北地区呈增多趋势,其他区域呈减少趋势,而昼雨天数大部分地区年、季都呈增多趋势。昼、夜雨率和雨次的年代际变率较大,各区域年代际变化不一致,无明显的增减趋势;夜雨率冬半年出现异常最多,各区域年、季多为异常偏少。昼雨率冬、夏半年出现异常较多,年和夏半年多异常偏少,冬半年基本上为异常偏多;夜雨天数夏半年出现异常的最多,东部地区以异常偏少居多,中西部地区以异常偏多为主。昼雨天数夏半年出现异常最多,南部边缘地区均为异常偏多,藏北地区也以偏多为主,其他区域多异常偏少。西藏大部分地区年、季昼夜雨率的大小更多依赖于降水强度,而非雨次的多少。  相似文献   
10.
西藏前冬环流及地温特征与夏季旱涝关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选取西藏地区各区域内严重干旱年和严重洪涝年各5年,分析了北半球500hPa高度距平场同期和前冬环流,同时对旱涝年前冬地温距平与当年夏季旱涝的关系也进行了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干旱年和洪涝年前冬(12月~2月)环流距平分布状况和地温距平有明显差异,这些不同特征是预测西藏夏季旱涝的信号和重要因子。夏季伊朗高压位置偏北或偏南,西太平洋高压脊线和西脊点位置都有一定的指示意义。同时,也可根据2月500hPa高度场正、负距平区位置特点,预测了西藏主要农业区沿雅鲁藏布江一线雨季偏迟或偏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