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26篇
  免费   156篇
  国内免费   153篇
测绘学   77篇
大气科学   84篇
地球物理   123篇
地质学   475篇
海洋学   57篇
天文学   4篇
综合类   50篇
自然地理   65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26篇
  2022年   19篇
  2021年   29篇
  2020年   16篇
  2019年   29篇
  2018年   35篇
  2017年   25篇
  2016年   25篇
  2015年   34篇
  2014年   43篇
  2013年   52篇
  2012年   50篇
  2011年   41篇
  2010年   35篇
  2009年   35篇
  2008年   29篇
  2007年   45篇
  2006年   44篇
  2005年   43篇
  2004年   42篇
  2003年   32篇
  2002年   18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17篇
  1999年   15篇
  1998年   30篇
  1997年   12篇
  1996年   24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12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10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1年   2篇
  1979年   1篇
  1977年   1篇
  1964年   3篇
  1963年   1篇
  1959年   1篇
  1958年   3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帮布勒铅锌铜矿床是近年在冈底斯构造带西段新发现的大型矽卡岩型矿床。采用低温热年代学方法,揭示帮布勒矿区的冷却和剥露历史,评估矿床保存情况,完善冈底斯构造带西段隆升剥露记录。结果显示,石英斑岩磷灰石裂变径迹年龄为24±2~32±3 Ma(1σ),记录了矿区在渐新世时的冷却和剥露时间。热演化历史模拟表明,帮布勒矿区存在3期冷却事件:Ⅰ始新世—渐新世晚期(48~24 Ma),冷却速率为4.56~10.64℃/Ma,与印度-欧亚大陆碰撞及碰撞后的地壳增厚有关;Ⅱ渐新世晚期—中新世中期(24~14 Ma),冷却速率为0.38~1.9℃/Ma,与印度俯冲板块折返、断离有关;Ⅲ中新世中期至今(14 Ma至今),冷却速率为2.28~9.88℃/Ma,与冈底斯构造带发育的南北向裂谷有关;其中5 Ma时,与冈底斯构造带普遍隆升有关。帮布勒矿区自始新世以来的剥露厚度为1.5~2.5 km,典中组火山岩的覆盖为矿床保存至今起到了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02.
东北三江平原湿地动态变化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借助遥感、GIS手段,以1989年TM、2001年ETM和2007年CBERS遥感影像为主要数据源,通过分析三江平原湿地的分布现状、时空变化规律,并用动态度和景观格局指数量化变化,研究其近20年的变化情况。结果显示:三江平原湿地现主要分布在同江、抚远、富锦、虎林等县市;湖泊和河流湿地呈稳定趋势,沼泽湿地大面积减少,在研究时段内共减少5 356.69 km2,人工湿地大幅度增加,共增加11 597.68 km2。天然湿地破碎化程度加剧,人工湿地呈连片化趋势,受人类活动的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03.
用地面露头、地震和CEMP(连续电磁剖面法)勘探资料揭示的库车坳陷-南天山盆山过渡带构造变形特征难以用经典的“A型俯冲”冲断褶皱楔变形模型来解释,因而文中提出一种“分层变形、垂向叠置”的“非俯冲”收缩构造解释模型。所谓分层变形是指受古近系膏盐岩层和侏罗系含煤地层等软弱岩层分隔,不同深度的岩层发育不同的收缩变形样式;所谓垂向叠置是指不同层次的强变形带在垂向上叠置,不存在区域性大位移的拆离断层。位于盐岩层之上的新生界以滑脱褶皱变形为主,而盐下层的中生界沉积层及盆地基底则以收缩断裂变形为主。浅部的滑脱褶皱表现出紧闭背斜和宽缓向斜组合,背斜具有不对称形态,其核部在古近系盐岩层或侏罗系含煤地层中滑脱,可在陡翼发育破冲断层或缓翼发育顺层滑脱逆冲断层。深层断裂变形以向山脉倾斜的高角度基底卷入逆冲断层为主干断层,断层上盘形成冲断隆起,次级断层相对较少,下盘则发育一系列同向倾斜的次级逆冲断层构成楔状叠瓦冲断构造。深层断层向上延伸在古近系盐岩层中尖灭,部分次级断层向下延伸并在侏罗系含煤地层中或盆地基底面滑脱,但是主干逆冲断层高角度切入基底,向上则对应于浅层背斜的核部。基底卷入的高角度主干逆冲断层可能利用了先存正断层发生反转位移,并成为控制局部构造变形的主要构造要素。天山上升引起的垂直剪切作用是导致库车坳陷-南天山盆山过渡带发育高角度逆冲断层或促成先存正断层的反转的可能原因。  相似文献   
104.
目的:探讨64层CT血管造影在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病因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2009年1~12月97位患有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病人行64层CT血管造影成像扫描,应用容积再现、最大密度投影、曲面重建、多平面重建等后处理技术显示血管,以明确病因。结果:64层CTA诊断12例正常,1例颈内动脉海绵窦瘘、9例动静脉畸形,75例动脉瘤,所有病例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和/或手术对比证实,其中12例正常病例行DSA检查,64层CTA漏诊1例,但其总的敏感性为98.7%,特异性为100%。结论:64层CT血管造影对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病因诊断准确性高,且简单、快速、微创、安全和经济,可作为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病因诊断的首选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05.
呼伦贝尔草原沙漠化现状、发展态势与成因分析   总被引:15,自引:5,他引:15  
呼伦贝尔草原是我国优质的天然牧场和重要的畜牧业生产基地。近年来,该草原中的砂质草场已大面积发生沙漠化。通过实地调查研究,并结合遥感资料和前人研究成果,本文在分析了呼伦贝尔草原沙漠化现状和发展态势的基础上,着重从地质环境变化和人类活动两个方面探讨了该区沙漠化的成因。认为沙漠化的发展是自然因素与人为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地质环境因素是形成沙漠化的基础,地表的土壤和植被是草原良好的保护层,人类对草原的破坏是导致沙漠化的直接原因。最后,对沙漠化的防治提出了3点建议。  相似文献   
106.
濮文耀  张殿刚 《辽宁气象》2005,(2):20-21,24
利用1992~2002年旅顺口北海电接风记录仪连续观测资料,分析其当地有效风时数、平均有效风能密度以及有效风能等风能参数的特征和规律。分析结果表明:北海地区地形效应显著,风能资源丰富,具有开发价值。  相似文献   
107.
在分析澳大利亚伊尔岗地块金矿床成矿特征的基础上,建立了区域金矿找矿模型,提取各类找矿信息,在GIS中构成了与成矿有关的容矿岩石、构造、岩浆岩、物探、化探异常等6个证据图层。用证据权法统计综合证据图层生成研究区成矿后验概率图。按照后验概率的相对大小划分出3级成矿远景区,共圈定3个Ⅰ级成矿远景区,为澳大利亚的金矿预测提供了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08.
对深部开采矿山岩体进行质量评价时, RMR体系在考虑深部岩体质量影响因素以及评价指标评分值确定等方面存在不足之处。首先利用连续性细化计算方法对传统RMR法中岩石单轴抗压强度、RQD、节理间距、地应力等指标进行了修正, 得到了评价指标与其评分值之间的拟合回归曲线以及连续性方程, 其次, 在深入分析不良地质因素、深部采矿工艺及其对岩体质量影响机制的基础上, 提出爆破震动影响系数及采场暴露面积两个新评分项并建立了M-IRMR体系, 最后, 借助该体系对三山岛金矿深部采掘工程岩体质量进行了评价。研究对于深部矿山岩体工程的稳定性评价具有一定的指导与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9.
柴达木盆地西部第三系咸水湖相原油地球化学特征   总被引:28,自引:2,他引:28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系统分析柴达木盆地西部各油田40余个原油样品碳同位素和饱和烃、芳烃组成的基础上,全面剖析了该地区第三系湖相原油的地球化学特征.研究结果表明,这些原油具有特殊的碳同位素组成和异常的生物标志物分布.其全油碳同位素偏重(-26‰~-24‰);正构烷烃系列单体烃碳同位素分布曲线呈水平状,表现出类同于海相有机质的碳同位素组成特征.它们的生物标志物中正烷烃系列兼具奇碳和偶碳优势双重碳数分布模式;呈强植烷优势,Pr/Ph值大多<0.6;伽玛蜡烷普遍异常丰富,C35藿烷含量高,表征高盐、厌氧的咸水湖相沉积环境性质.芳烃组份以萘、菲系列为主,而二苯并噻吩等含硫有机化合物相对含量较低,反映该地区咸水湖相原油源岩沉积相的特殊性.柴西各油田原油地球化学参数在区域上呈规律性变化趋势,与其源岩沉积相的时空变迁相一致.  相似文献   
110.
曾通刚  赵媛 《地理研究》2019,38(6):1497-1511
基于“积极老龄化”理论框架,从健康、参与和保障三大维度构建中国老龄事业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以中国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为研究对象,运用数理统计、重心和空间重叠性、空间错位分析和计量经济模型等方法,分析了2004—2016年中国老龄事业发展水平的时序变化、空间格局、错位特征及其影响机制。结果表明:① 2004—2016年,中国老龄事业发展水平整体快速增长,区域差异逐渐缩小,但区域失衡特征不容忽视。东部地区整体水平高于中部、西部及东北地区,并伴有“西部崛起,中部及东北地区塌陷”特征。东部地区呈现“两极化”现象。② 中国老龄事业基本处于低水平发展阶段,空间分布由西南-东北辐射递减模式转变为显著的“中部塌陷”式,形成一条由北向南的低值集聚带,纵贯中国中部,与区域经济发展存在错位关系。③ 负向错位区主要分布在黄河、长江中上游地区,正向错位区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长城以北等地区。空间错位强度存在显著的地域差异性,其中西部地区尤为显著。④ 老龄事业发展水平的动态变化是多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经济发展水平、政府政策和行政导向及产业结构的时空分异对其产生正向影响。市场经济规模扩大和人口老龄化未对老龄事业发展起推动作用,与理论预期不符。家庭规模小型化的倒逼作用不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