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1篇
  免费   69篇
  国内免费   67篇
测绘学   48篇
大气科学   43篇
地球物理   31篇
地质学   170篇
海洋学   48篇
天文学   2篇
综合类   33篇
自然地理   42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22篇
  2022年   15篇
  2021年   22篇
  2020年   17篇
  2019年   18篇
  2018年   22篇
  2017年   16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15篇
  2014年   21篇
  2013年   22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27篇
  2007年   18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1篇
  1978年   1篇
  1963年   1篇
  1959年   2篇
  1958年   1篇
  195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91.
近年来,关于全球气候变暖及由此可能造成的海平面上升问题,已经引起全世界越来越大的关注。最近,联合国环境计划署和美国环保局的一份联合调查报告指出,如果在本世纪末不能扭转全球变暖的趋势,逐渐上升的海平面可能淹没马尔代夫、塞舌尔和  相似文献   
92.
李国庆  张玉芬  李长安 《地质论评》2021,67(3):67040021-67040021
武汉位于长江与汉江交汇处,江、湖地质环境是造就武汉城市的基础,同时江河水患又是城市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筑堤防洪是武汉城市建设的重中之重,武汉的城市发展史从某种程度上说就是堤防的修建史,是武汉城市发展的人地关系史。本文以武汉堤防修筑历史进程为主线,探讨了堤防建设的地质环境及对城市空间拓展和城市建设的意义。结果表明:修筑于北宋政和年间(公元1111 ~ 1118年)武昌的花蕊堤是武汉市最早的堤防,距今已有约900年的历史;明代以前为零星堤防建设阶段,主要为保护城廓安全,哪里遇险在哪里修堤,具有局部性、应对性特点。明代堤防兴建已带有很强的目的性和一定的系统性,特别是袁公堤的修建开启了武汉围垸发展的历史。清代是武汉堤防大发展时期,开始了较系统的堤防工程,奠定了武汉市堤防系统的基础,大量围垸的修建使武汉城市由沿河、沿江(天然堤)发展开始走向了内陆(围湖)发展的新阶段。民国时期,武汉市的堤防建设在清代的基础做了进一步的局部完善。武汉市的防洪堤防体系真正形成于新中国成立后的20世纪50年代,之后又不断地加固和加高,使之真正成为武汉市的安全保障工程;汉口的形成与发展完全依赖于堤防,城区的扩大大约经历了四个阶段,均是以四次堤防建设—袁公堤、汉口堡、京汉铁路堤、张公堤为前提的。堤防不仅是城市空间扩展的前提,又是城市建设的基础,民国以前武汉城区的主要街道大多数都依堤而建,平时以堤为街,汛期以街为堤,这是武汉城市建设和发展的显著特点。分别以袁公堤和张公堤为界,武汉堤防建设中的人地关系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人类部分干预自然”维护生存阶段、“人为改造自然”谋求发展阶段和“人为控制自然”快速发展阶段。本研究可为地处洪泛区的城市地质调查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93.
风云二号卫星空间天气监测预警系统开发及其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风云二号卫星载有太阳X射线监测仪及空间粒子探测器, 空间粒子探测器实时监测轨道空间的质子、电子及α粒子的能谱及通量变化, 太阳X射线监测仪实时监测太阳软硬X射线暴。这些监测数据直接反映了太阳的活动水平, 可对X射线暴、质子事件及电子事件进行实时监测。同时, 利用风云二号X射线探测器的数据, 可对一些空间环境灾害进行预警。该文介绍了中国气象局“空间天气监测预警系统一期工程”中有关风云二号静止气象卫星 (B星) 空间环境监测资料软件处理系统的设计思路, 以及高能粒子探测器和太阳X射线监测仪的数据处理方法, 并通过一些实例, 介绍了该系统在利用风云二号卫星空间环境监测数据进行空间天气监测预警业务的情况。  相似文献   
94.
利用国际大气成分地基观测网络(NDACC)通用的德国BRUKER公司生产的傅立叶红外(FTIR)高分辨率地基光谱仪器IFS 120M,在国家卫星中心建立了地基高光谱观测平台,进行高光谱数据获取及其反演技术初步研究.阐述了地基高光谱观测平台的建设,高光谱仪器的调试和观测参数化研究结果,并且阐述了光谱的预处理和定标研究,利用地基高光谱在可见光波段的观测结果,进行了气溶胶光学厚度反演技术的初步研究.  相似文献   
95.
ZQZ—DSI自动土壤水分采集系统的一次故障诊断与排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判断自动土壤水分采集系统中出现的故障,提出解决办法。  相似文献   
96.
当精密单点定位的观测值含有异常数据时,Kalman滤波的精度将会降低。采用抗差Kalman滤波方法能够有效抑制观测异常,提高滤波的精度和可靠性。运用武汉国际GPS服务跟踪站数据对该方法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抗差Kalman滤波的精度比Kalman滤波的精度有一定程度提高,说明抗差Kalman滤波能够有效抑制观测异常。  相似文献   
97.
川江是长江上游物源的主要汇集河段,其重矿物组合特征对长江的形成与演化研究非常重要。通过对金沙江、川江主河段及各支流沉积物进行系统的样品采集和重矿物组合特征分析发现,川江段干流重矿物组合稳定,以赤褐铁矿-磁铁矿-钛铁矿-绿帘石-角闪石-辉石-绿泥石为主。川江段干流与支流在重矿物组合方面存在显著不同,各主要支流的重矿物组合也有明显差异。金沙江、川江段及川江段的主要支流的沉积物重矿物特征与其源区的表壳岩系显示出极好的一致性。通过比较发现,川江段干流重矿物组合主要受金沙江制约,尽管有众多的支流汇入,但并未改变干流的重矿物组合特征,说明宜宾以上的表壳岩系对长江上游的重矿物组合特征具有支配意义。  相似文献   
98.
东秦岭地槽型印支运动的存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外地质学者一向认为东秦岭地槽的主要褶皱时期属华力西旋回。黄汲清、叶连俊、张文佑、张伯声、张尔道、靳毓贵等,皆有此种观点。他们的主要依据是,被认为属早侏罗世的沔县煤系与下伏二迭系及更老的地层呈明显的角度不整合接触。 1960年,地质部地质科学研究院詹立培等在陕西省镇安县西口区测制上古生界剖面时,在原认为  相似文献   
99.
甘肃省及邻区Ms4.0以上地震前的电磁波异常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根据分布在甘肃省河西地区14个电磁波台站近6年来的观测资料,分析了近几个来发生在甘肃省及邻近地区的11个Ms4.0以上地震的电磁波异常特征。结构表明,震前电磁波异常信号主要有低频脉冲和阵发性脉冲两类;异常信号出现的时间强度与地震的大小及距离远近有关,震级大、距离远的地震信号出现的时间早、幅度大;震源浅的地震异常信号强,累计持续时间长,其信号呈脉冲形式,震源深信号相对较弱,并显示低频脉动特征;震  相似文献   
100.
1989年韩谓宾等对四川地区1966年以后地震活动背景性条带的预报效能进行了清理。随着工作的深入,许多研究者对四川历史有感地震进行了调查和整理,根据历史地震目录编辑的原则,编辑了四川历史地震目录。结合预报清理攻关成果,我们对四川地区1900年以后的强震震前的背景性条带作了清理和研究,结果表明大部分强震前都有背景性条带出现,且出现时间早,持续时间长,沿活动断裂或应力集中带展布。最后给出预报效能的评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