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36篇
  免费   216篇
  国内免费   267篇
测绘学   53篇
大气科学   399篇
地球物理   134篇
地质学   648篇
海洋学   139篇
天文学   15篇
综合类   35篇
自然地理   96篇
  2023年   32篇
  2022年   20篇
  2021年   18篇
  2020年   23篇
  2019年   32篇
  2018年   28篇
  2017年   15篇
  2016年   17篇
  2015年   28篇
  2014年   36篇
  2013年   45篇
  2012年   44篇
  2011年   48篇
  2010年   39篇
  2009年   57篇
  2008年   72篇
  2007年   63篇
  2006年   50篇
  2005年   55篇
  2004年   67篇
  2003年   53篇
  2002年   53篇
  2001年   44篇
  2000年   39篇
  1999年   36篇
  1998年   28篇
  1997年   45篇
  1996年   41篇
  1995年   44篇
  1994年   42篇
  1993年   40篇
  1992年   43篇
  1991年   39篇
  1990年   29篇
  1989年   31篇
  1988年   14篇
  1987年   8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11篇
  1984年   11篇
  1983年   11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7篇
  1980年   5篇
  1979年   4篇
  1975年   5篇
  1965年   4篇
  1960年   3篇
  1957年   4篇
  192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831.
基于2022年9月5日泸定MS6.8地震的野外调查,结合遥感解译结果,总结了泸定地震同震地质灾害的发育特征和主控因素,研判了同震地质灾害的演化趋势,并针对同震地质灾害防灾减灾的不同阶段给出了相应的建议。结果显示:泸定地震同震地质灾害整体以小-中型崩塌、滑坡为主,集中分布在磨西镇和海螺沟、得妥镇湾东村、得妥镇大渡河沿岸三个区域;主震和余震、鲜水河活动断裂、地形地貌、特殊岩土体是泸定地震同震崩滑空间分布的主控因素;泸定地震震后地质灾害在未来十年内会极为活跃,需要密切关注磨西河和支沟、大渡河河谷两侧的高陡岸坡、大渡河高阶地、磨西台地边缘区域以及磨西镇、得妥镇同震崩滑密集发育的泥石流沟谷。根据同震地质灾害应急防范的管理逻辑,建议地方政府按照过渡性安置详查阶段、恢复重建阶段、长远规划阶段三个阶段来针对性地开展地质灾害的防灾减灾工作。  相似文献   
832.
系统总结了东北亚陆缘中生代-古近纪火成岩的岩石组合、地球化学特征及其空间变异,讨论了中生代多构造体系影响的时空范围以及古太平洋板块向欧亚大陆下俯冲作用的起始时间及其俯冲历史.东北亚陆缘中生代-古近纪火成岩可划分为九期:早-中三叠世、晚三叠世、早侏罗世、中侏罗世、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早期、早白垩世晚期、晚白垩世和古近纪.东北亚陆缘三叠纪埃达克质岩石、双峰式火山岩、碱性岩、A-型花岗岩和A-型流纹岩的形成主要与古亚洲洋闭合及闭合后的伸展作用有关,而额尔古纳-兴安地块上三叠纪钙碱性火成岩组合揭示了蒙古-鄂霍茨克大洋板块南向俯冲作用的发生.三叠纪期间,东北亚陆缘处于被动陆缘背景;东北亚陆缘早侏罗世钙碱性火成岩具有弧型火成岩的地球化学特征,陆内为双峰式火成岩和A-型花岗岩组合,自陆缘向陆内火成岩成分极性变化与早侏罗世陆缘增生杂岩一起,揭示了古太平洋板块向欧亚大陆下的俯冲作用始于早侏罗世;东北亚陆缘普遍缺少中侏罗世-早白垩世早期(主要为晚侏罗世)岩浆作用,结合早白垩世陆缘增生杂岩低纬度的生物组合与碎屑锆石年龄组合,暗示该阶段东北亚陆缘与古太平洋板块之间主要处于走滑的构造属性;东北亚陆缘广泛分布的早白垩世晚期钙碱性火山岩、I-型花岗岩和埃达克质岩石指示古太平洋板块向东北亚开启大范围低角度俯冲作用;东北亚陆缘晚白垩世-古近纪火成岩分布范围向东明显缩小,并且由陆内向沿海地区迁移,指示欧亚大陆向东漂移和古太平洋俯冲板块逐渐回撤的构造过程.  相似文献   
833.
为攻克冬奥会等顶级赛事高山滑雪项目赛道制作技术,在黑龙江省亚布力体育训练基地、张家口密苑云顶乐园和北京延庆国家高山滑雪中心开展了多次冰状雪赛道制作试验,发现-12℃晴空天气条件最适宜开展赛道制作,最优方案为-15~-10℃(气温)/6~9 bar(注水压力)/4~8 s(注水时长)。基于试验数据,建立了冰状雪赛道合格标准,以及国际上第一个冰状雪赛道制作的天气-注水定量模型,该模型可应用于大陆性气候条件下高山赛事并有潜力推广至其他冷干地区。此外,研究发现人造雪含水量和微观结构对赛道质量有显著影响,含水量越低、雪颗粒越小、雪形态越均一,赛道稳定性和硬度越大。研究成果弥补了国内有关冰雪体育保障技术的空白,可为我国承担大型冰雪赛事提供智力支撑。  相似文献   
834.
针对2005年以来南天山西段8次MS≥5.0地震,计算静态库仑应力和主要断层的加卸载效应,结合余震空间展布,分析应力触发及对周边主要断层的影响,结果表明:2008年乌恰MS6.9地震与2016年阿克陶MS6.7地震的发生,对伽师MS6.4地震的发生起到延缓作用;伽师MS6.4地震震中NNE方向、SSW方向和NWW方向处于库仑应力加载区,随着应力持续积累,上述区域未来一段时间地震危险性增强;柯坪断裂绝大部分区域、迈丹—沙依拉姆断裂中段、喀拉铁克断裂西南段发生地震危险性较大。  相似文献   
835.
基于试运行以来触发预警系统的地震事件,分别统计并分析JEEW、EEW系统的记录及报送数据,结果表明,(1) JEEW系统首报用时均在10 s以内,震级偏差平均值为0.69,震中距偏差均在10 km以内,偏差在5 km内占比达89.36%;EEW系统首报用时在10 s以内占比为64.7%,震级偏差均值为0.60,震中距偏差在10 km以内,占比为76.47%;(2)编目震级M3.0以上地震事件,JEEW系统结果显示:首报用时在4~6 s,震级偏差0.3~0.6,震中位置偏差值0.7~3.5 km;EEW系统结果显示:首报用时在3~8 s,震级偏差值0.0~0.6,震中位置偏差值1.0~5.2 km,因此,3级以上地震事件预警用时较短,定位结果相对精确。  相似文献   
836.
渤海湾盆地饶阳凹陷武强地区新生代断裂构造发育,并对烃源岩、沉积、储层及油气运聚成藏具有重要控制作用.为此,结合钻井、测井等基础地质资料,利用三维地震数据体系统分析了饶阳凹陷武强地区的断裂构造特征,并深入探讨了新生代断裂活动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研究结果表明:饶阳凹陷武强地区主要发育非旋转平面式、旋转平面式、铲式及坡坪式4种类型正断层,纵向上多呈断阶型、“y”字型或反“y”字型、“马尾”状及堑垒状等组合形式,平面上多呈雁列式展布;该区新生代共发育孔店组-沙四段(强烈断陷期)、沙三段-沙二段(湖盆扩张期)、沙一段-东营组(抬升剥蚀期)3期断裂体系,且以前两期为主,第3期为抬升剥蚀期,断裂活动微弱;前两期断裂活动是武强地区富烃洼陷形成及两套主力烃源岩发育的重要因素,且断裂活动对研究区的古地貌特征、沉积体系与储集砂体的空间展布亦具有显著的控制作用.基于上述研究成果,认为武强地区断裂活动控制油气成藏的整个过程,不同区带油气成藏分布规律具有明显的分隔性和差异性.   相似文献   
837.
利用实况监测、再分析资料和模式分析场资料,分析了盆地西-南部强降水发展特征、天气配置、环境要素、对流触发机制等。结果表明:盆地西-南部强降水有三个发生源地,分别为峨眉山东坡沿山地区、四川盆地南部山区和盆地西北部沿龙门山脉。盆地西-南部的强降水生消发展主要表现为两种分布形势,一是发展型强降水,二是未发展型强降水。在中低层为强降水提供的能量和水汽条件相似情况下,500 hPa的影响系统是决定盆地西-南部强降水天气过程发展与否的关键因素。在中低层不显著的环流差异下,850 hPa风速的微弱变化是造成对流是否维持更长时间的关键,850 hPa风速越大越有利于对流进一步发展形成发展型强降水。影响盆地西-南部强降水发生发展的环境要素中,水汽因子尤为重要。首先,环境水汽含量不仅是深厚湿对流发生的水汽条件,亦在不稳定能量条件中扮演重要角色;其次,充沛的盆地水汽含量足以引发强降水出现,但水汽含量差异是对流性降水发展升尺度的关键因素;最后,水汽含量的差异导致了强降水发展趋势,反过来强降水发展也影响水汽含量阈值,两者相互反馈。盆地西-南部强降水对流触发配置模型可分为低压扰动型和地形辐合型,小尺度冷池、地形辐...  相似文献   
838.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位置对华北盛夏降水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应用1958~2002年NCEP/NCAR 500 hPa冉分析资料,分析夏季逐日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在110°~130°E、20°~50°N区域脊线活动情况.发现盛夏(7~8月)副高在588 dagpm以上、脊线在30°N以北的日数与华北降水有大范围正相关区,中心相关系数0.561(显著性水平为0.001).分析发现西太平副热带高压越过30°N的初日(连续3天副高脊线越过30°N的首口)早晚与华北盛夏降水量显著相关,初口与华北盛夏的平均降水量相关系数为-0.385,即副高北上早华北盛夏降水多,反之副高北上晚华北盛夏降水少.110°~130°E区域副高脊线越过30°N的日数和初日能更好地描述西太平洋副高与华北乃至我国东部盛夏降水的关系,对实际业务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39.
过去十年,我国的实验地球科学快速发展,已成为国际高温高压实验领域的一支重要研究力量.代表性研究进展主要体现在地球深部重要挥发分的赋存与效应、成矿过程和机制、壳幔物质的物理化学性质和相互作用等方面.本文综述了实验地球科学2011-2020年间取得的主要研究进展和平台与技术建设情况,并展望了该领域未来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840.
本文通过接收函数和重力数据联合反演获取了中国东北地区高精度的莫霍面和平均地壳波速比模型,新的联合反演方法综合考虑了接收函数在纵向上和重力数据在横向上的优势,在某种程度上可以降低单一接收函数数据易受盆地沉积层、莫霍面倾斜、介质不均匀分布等因素的干扰.在接收函数数据的预处理中,通过远震接收函数波形重建方法构建规则化的虚拟台站,提升整体的空间分辨率.在重力数据的滤波中,分别对莫霍面上方的浅部区域和岩石圈以下的深部背景场采用速度结构导向和向上延拓的滤波手段.新获得的莫霍面分布显示,海拉尔盆地、二连盆地、三江盆地、渤海湾盆地的莫霍面深度略浅于周围地区,而大兴安岭、小兴安岭、张广才岭的莫霍面略深.与前人结果相比,本研究得到的精细莫霍面模型与地形起伏和盆地边界有更好的对应关系,且在南北重力梯度线两侧的差异更明显.松辽盆地东部的莫霍面相对较浅,且存在高波速比异常,可能是由于松辽盆地区域的横向拉张引起的地幔热物质侵入地壳引起的.长白山火山地区下方地壳存在高波速比,意味着该处可能存在由于地幔热物质上涌引起的地壳部分熔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