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1篇
  免费   43篇
  国内免费   52篇
测绘学   26篇
大气科学   63篇
地球物理   21篇
地质学   89篇
海洋学   14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13篇
自然地理   19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2篇
  2022年   16篇
  2021年   15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21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4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31.
班公湖—怒江缝合带作为青藏高原的主缝合带之一,其研究对班公湖—怒江特提斯洋的演化和造山带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首次对该缝合带西段昂龙岗日地区沙木罗组火山岩进行系统的野外地质调查,并结合全岩地球化学分析,探讨火山岩的成因、构造环境及地球动力学背景。沙木罗组火山岩从底部至顶部共划分出3个火山喷发亚旋回,岩性为安山岩和安山质火山碎屑岩。地球化学分析表明3个亚旋回的火山岩均为钙碱性系列,LREE和不相容元素相对富集,而相对亏损HREE和Nb、P、Ti等高场强元素,具岛弧火山岩的地球化学特征。第一喷发亚旋回火山岩具典型的高镁安山岩特征,暗示是大洋板块俯冲作用的产物,从第一喷发亚旋回至第三喷发亚旋回构造环境由大洋岛弧过渡为大陆边缘弧,火山岩形成于大洋地壳向大陆地壳之下俯冲的背景,且洋壳初始俯冲的时间不晚于晚侏罗世末。岩浆起源于受俯冲板片流体交代的亏损地幔—弱富集地幔,来自俯冲板片的流体上升,引起上覆地幔楔物质发生部分熔融,形成幔源岩浆,在密度差的作用下幔源岩浆向上运移,底侵下地壳,引发下地壳物质发生部分熔融,并与之发生混合作用,形成了研究区火山岩的母岩浆,在岩浆源区或岩浆上升过程中遭受了地壳物质的混染作用,且岩浆演化以部分熔融作用为主,结合区域大地构造背景认为沙木罗组火山岩的形成与班公湖—怒江特提斯洋盆向北向羌塘地块之下俯冲关系密切,沙木罗组角度不整合覆盖在木嘎岗日岩群之上不能作为班公湖—怒江特提斯洋盘闭合的证据。  相似文献   
132.
滇黔地区的"白泥塘层"与锰矿具有密切的成因联系,前人对其地球化学特征研究时关注的主要是硅质灰岩全岩,并非硅质成分本身,而硅质岩全岩能否真实地反映"白泥塘层"中硅质的来源有待研究。本文以滇黔地区"白泥塘层"硅质灰岩为研究对象,用盐酸去除硅质灰岩中的碳酸盐矿物,获得成分较为单一的硅质组分,采用ICP-MS和ICP-OES测定全岩与去除碳酸盐的硅质组分中的微量元素,通过对比两者的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研究"白泥塘层"中硅质的来源问题。结果表明:去除碳酸盐的硅质组分的Th/U=0.02~0.05,低于全岩的Th/U值(0.08~0.2),Eu/Eu*=0.86~1.54(均值1.15),显示为正Eu异常,此特征不同于全岩(全岩的Eu/Eu*=0.87~0.93,均值0.90,显示为弱的负Eu异常);硅质组分及全岩的稀土含量均表现为轻稀土较重稀土富集,但硅质组分中的轻稀土所占比重大于全岩。以上特征确切地表明了"白泥塘层"硅质灰岩中的硅质成分来自于热水,对于解释二叠系时期锰矿的形成具有重要的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133.
滨里海盆地在二叠系发育巨厚盐丘,由于高速盐岩厚度的剧烈变化导致盐下地震资料成像困难、构造形态畸变等.如何消除盐丘速度的影响,恢复盐下的真实构造形态是该区油气勘探急需解决的难题.笔者通过处理解释一体化的攻关研究,在解决静校正、盐下振幅恢复等叠前保真的基础上,采用浮动基准面叠前时间偏移方法对高陡构造准确成像,通过对盐体及盐下构造的精细刻画和层速度反演建立层位—速度模型,最后利用叠前深度逆时偏移的方法对盐下构造进行准确成像和构造恢复,形成了一套针对盐下构造处理解释一体化技术,并在滨里海含盐盆地得到了应用.  相似文献   
134.
逆时偏移成像方法与其它算法的成像方法相比,由于算法不受地层倾角的限制,因此针对陡倾角构造和复杂地质模型地区的成像有着无可比拟的优越性,特别是在盐丘发育的地区优势更加明显.实际应用过程中,逆时偏移通常是应用互相关成像条件构建成像,然而,这种成像条件会产生低频、强振幅的噪音,如果不能彻底消除这些噪音,那它就会严重影响甚至淹没有效信号,特别是在浅层的强反射界面上方往往会出现大量的低频噪音,从而使得浅层构造基本无法识别.基于传统互相关成像条件的这一局限,本文提供了一个新的成像条件,它能在有效成像的同时消除这些低频、强振幅的干扰噪音;其具体实现思路就是将炮点及检波点波场分离成它们的单程波传播分量,然后采用互相关成像条件对分离后的波场进行成像,从而实现逆时偏移成像.通过对模型数据和实际野外数据的实测,证明了该方法的有效性和适用性.  相似文献   
135.
人类活动对太湖水环境影响的稳定氮同位素示踪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林琳  吴敬禄  曾海鳌  刘文 《湖泊科学》2012,24(4):546-552
人类活动对湖泊环境变化的影响是目前全球变化研究的热点之一.识别水体中人为氮源的贡献对于研究人类活动对湖泊环境变化的影响十分重要.稳定氮同位素组成(δ15N)是水环境中人为氮源的有效示踪剂.太湖是我国典型的大型浅水富营养湖泊,位于人口稠密、经济发达的长江三角洲地区,是研究人类活动对水环境影响的理想对象.太湖水体δ15N值的空间分异规律大致反映了不同湖区人类活动影响水环境的方式,上游宜兴小流域及河口主要受农业活动影响,胥口湾和东太湖则主要是水产养殖的贡献,梅梁湾受城市生活污水影响较大.而且水体δ15N值的水平反映了人类活动的影响从南部湖区到北部湖区逐渐加强的趋势,表现为南部河口—东太湖—梅梁湾不同水体从草型水体到藻型水体δ15N值增加的趋势.另外,夏季(6月)太湖水体δ15N值的变化响应于初级生产力的变化,体现了生物作用的影响.在蓝藻水华暴发时期,利用水体δ15N值识别人为氮源的结果可能会受到生物过程的干扰.  相似文献   
136.
为研究金沙江流域表生风化特征,系统采集了金沙江和岷江流域32件河流悬浮物和河床砂样品,对其进行了矿物组成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江段河流悬浮物、沉积物的矿物组成大致相同,以石英、方解石、斜长石和粘土矿物为主,局部有白云石、钾长石和角闪石等;粘土矿物主要有伊利石、绿泥石、高岭石和蒙脱石。河床沉积物中非粘土矿物碎屑(岩屑)含量明显高于悬浮物。伊利石为铁镁质,Kubler指数在轻微变质范围内,主要来源于三叠系碎屑岩和砂板岩。金沙江、岷江的河流悬浮物矿物组成与流域内出露的碎屑岩、砂板岩、火成岩、碳酸盐岩等的分布有较好的对应关系。河流悬浮物和沉积物的矿物组成及伊利石结晶指数特征表明流域内以物理风化为主。  相似文献   
137.
在对区内构造性质及组合特征实地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系统总结区内“断裂型”、“界面型”、“土型”三类型金矿赋矿地质体空间产出特征及分布规律,进而提出NE向海马谷断层及配套的次级断裂为戈塘地区金矿成矿流体的主要通道,戈塘背斜为成矿前构造,对后期的成矿流体运移起到汇聚作用,中上二叠统(P2m,P3l)之间的岩溶不整合面为区内金矿体主要就位空间。结合稀土元素、硫同位素、包裹体研究成果以及区域航磁、重力特征,认为区内金矿为与深源岩浆活动有关、受NE向大型逆冲断层及其配套构造联合控制,具有“断裂+多层界面”矿体空间就位特征的中低温热液型金矿床。  相似文献   
138.
新近在安龙戈塘地区发现的万人洞含金隐爆角砾岩筒位于戈塘穹隆中部,北东向断裂带附近.据隐爆角砾岩筒露头特征,围岩为中二叠统栖霞组、茅口组灰岩,含金隐爆角砾岩筒由内向外可分隐爆角砾岩带、震碎带和影响带,由内向外,金矿品位逐渐降低,蚀变逐渐变弱.据流体包裹体及硫同位素研究分析,成矿压力34.024~97.432 MPa,推测...  相似文献   
139.
金沙江上游地形切割强烈、山高谷深,为典型的高山峡谷区,受金沙江断裂带的影响,斜坡完整性差、岩体支离破碎,极易发生山体滑坡。根据遥感影像上滑坡地质灾害隐患的色调、平面形态、变形标志、微地貌等特征,建立了遥感解译标志,在金沙江流域直门达—石鼓段共识别出滑坡地质灾害隐患点87处,其中大型40处、特大型47处,结合区域地理、地质环境特征,分析了其基本特征和空间分布规律。研究区堵江滑坡地质灾害隐患具有明显的链式特征,大致可划为滑坡-堵江灾害链、崩塌-滑坡-堵江灾害链、滑坡-泥石流-堵江灾害链等3种类型,分别以色拉滑坡、汪布顶滑坡、探戈滑坡为例,基于光学遥感技术对其变形特征、链式特征进行了详细分析。从地理位置上看,金沙江断裂带明显控制了金沙江干流直门达—石鼓段的平面展布,新构造运动在断裂带各段活动周期、强度存在差异性,中段和南段活动性较强、应变积累更快,地震作用可能相对频繁,为巴塘以南的金沙江两岸有利斜坡区发生堵江滑坡提供了有利的区域地质环境背景。  相似文献   
140.
土壤理化性质会随土地利用方式的不同而产生一系列的变化,从而影响到岩溶作用的方向和强度。通过野外溶蚀试片法,测得重庆青木关典型岩溶槽谷区6种典型土地利用方式下6个测试点夏季绝对溶蚀量和单位面积溶蚀量。结果表明,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下溶蚀速率存在显著差异,旱地>退耕林>水田>杉竹混交林>荒草地>竹林。对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不同层位溶蚀量进行统计发现:溶蚀速率基本上随深度增加而增大,但差别不大。但同一土地利用方式不同层位之间溶蚀量存在明显差别,差别最大点出现在荒草地,其壤中-20cm处溶蚀量是其表层的4.23倍。另外,各点壤中CO2含量随深度增加而增大,与溶蚀速率的变化总趋势有较好的对应关系。而土壤有机质则均随深度的增加而减少,与溶蚀速率变化总趋势相反,但与地表溶蚀速率基本成正相关。故认为有机质含量对溶蚀速率的作用机制较为复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