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82篇
  免费   71篇
  国内免费   75篇
测绘学   30篇
大气科学   45篇
地球物理   122篇
地质学   270篇
海洋学   38篇
天文学   5篇
综合类   71篇
自然地理   47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6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6篇
  2010年   17篇
  2009年   28篇
  2008年   18篇
  2007年   23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20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21篇
  2001年   15篇
  2000年   22篇
  1999年   13篇
  1998年   14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16篇
  1995年   10篇
  1994年   14篇
  1993年   13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12篇
  1990年   18篇
  1989年   15篇
  1988年   17篇
  1987年   13篇
  1985年   17篇
  1984年   10篇
  1983年   11篇
  1982年   8篇
  1981年   5篇
  1980年   9篇
  1978年   6篇
  1964年   14篇
  1963年   6篇
  1962年   5篇
  1960年   11篇
  1959年   16篇
  1958年   12篇
  1957年   15篇
  1956年   5篇
  1955年   4篇
  1954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6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46 毫秒
221.
以湿地植物菖蒲为研究对象,在水培条件下观察3个浓度梯度的氮磷污水(处理组1、2、3依次为N:40 mg/L、P:4 mg/L;N:80 mg/L、P:8 mg/L;N:120 mg/L、P:12 mg/L)对其胁迫后的根系释氧和通气组织的变化规律,研究发现高氮磷胁迫明显抑制菖蒲株高和根系长度的生长,减少植物根系数量;高氮磷胁迫还可以增加植物根系释氧量和促进根系通气组织形成,由于根系长度和数量的减少,处理组的根系释氧总量不及对照组;高氮磷胁迫不改变菖蒲根系释氧趋势,根尖最大,离根尖越远释氧越小.研究还发现,根尖释氧量大小和通气组织呈正相关,根基和根中部释氧量与通气组织关系不显著,说明植物通气组织的形式更有利于根尖释氧.  相似文献   
222.
从美人蕉(Canna indica)植物体内分离内生细菌.通过测定内生细菌产吲哚乙酸(IAA)、铁载体、固氮、溶磷能力筛选出3株内生细菌C01、C16、C20.本试验的目的为评价接种内生细菌能否促进美人蕉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并通过小型浮床水质净化试验,评价接种内生细菌后的美人蕉对水体中营养物质的去除效果.结果表明:C01、C16、C20促进了美人蕉种子的萌发、生长,C16试验组萌发率为83.3%,显著高于对照组31.1%; C16显著提高了植株的株高和根长,分别比对照组高出23.33%、40.44%.水质净化实验阶段,C16试验组总磷、总氮的去除率分别达到88.4%、96.9%,分别比对照组高出26.4%、15.6%.最终,C01、C16试验组生物量、根长都显著高于对照组.C16试验组植株体内可溶性糖含量、可溶性蛋白显著高于对照组317.3%、97.8%.经鉴定,C01为荧光假单胞菌(Pseudomonas fluorescens),C16为肠杆菌(Enterobacter sp.),C20为欧文氏菌(Erwinia sp.).  相似文献   
223.
基于分段线性方法,建立了饱和软土一维自重固结模型(简称SWC模型)。该模型能考虑自重固结过程中土体的大变形效应和材料参数的非线性变化。将该模型的计算结果与相关解析解、现场试验及室内试验结果进行了对比验证,证明了SWC模型能准确计算出大变形和非线性条件下饱和软土的自重固结过程,包括沉降量、平均固结度、孔隙比分布和超孔隙水压力分布等参数随时间的变化过程。随后,以现场试验为基础,采用SWC模型对饱和软土自重固结的4个主要影响因素(即土体初始高度、边界排水条件、初始孔隙比和土粒相对密度)进行了参数分析。结果表明,上述4个参数对软土自重固结过程均具有重要影响:土体初始高度越高,则自重固结沉降量和最终平均应变值越大;边界排水条件对土体自重固结的速度有重要影响,但不影响自重固结的最终沉降量;初始孔隙比越大,则自重固结沉降量越大,其完成自重固结所需时间越短;土粒相对密度越大,则土体的最终沉降量越大,完成自重固结所需时间越短。  相似文献   
224.
首次对山东招远灵雀山金矿床富金石英脉Rh—Sr等时线年龄测定,获得(116±12)Ma成矿年龄。这与胶东地区主成矿期为(120±10)Ma相吻合,从而说明招-平断裂带上盘金矿大规模成矿期发生于早白垩的构造体系转折期,由此可以看出招一平断裂带上盘具有良好的成矿条件。  相似文献   
225.
任磊夫 《地质论评》1959,19(5):240-241
湖北省锺祥县宋堡埠,是一个发现不久的很有价值的磷矿区。矿区中构造十分复杂,地层褶皱倒转以及断层之错动,使厚层状之磷矿层发生复杂变位。给勘探与开采增加很多困难,因而对该矿区之构造的探讨是具有现实意义的。根据荆襄地质队的资料及笔者在该矿区的观察,  相似文献   
226.
姬书安  张笠夫 《地学前缘》2020,27(6):365-370
发现于内蒙古鄂托克旗召稍早白垩世罗汉洞组的一件不完整翼龙类下颌标本,以下颌愈合部长且平直、齿骨侧嵴发育、近圆形齿窝沿侧嵴之上的齿骨侧面上半部分自前向后呈直线排列、齿窝直径(2~2.5 mm)前后变化较小、相邻齿窝的间距约为齿窝直径的一半、下颌牙齿密度为3枚/cm等特征,可归入梳颌翼龙科(Ctenochasmatidae),且代表一新属种——郝氏鄂托克翼龙Otogopterus haoae gen.et sp.nov.。该化石是继鄂托克旗新召准噶尔翼龙科的平颌鄂尔多斯翼龙Ordosipterus planignathus之后在内蒙古鄂尔多斯地区发现的第2件确切翼龙类材料,丰富了这一地区早白垩世脊椎动物群的组成。该翼龙也是继甘肃庆阳环河翼龙Huanhepterus quingyangensis之后在鄂尔多斯盆地发现的第2种梳颌翼龙科化石,进一步扩大了鄂尔多斯盆地梳颌翼龙科的地理分布范围,同时表明鄂尔多斯盆地是继辽宁西部之后梳颌翼龙科在中国的又一重要分布区。  相似文献   
227.
江西弋阳存在与浙江陈蔡群相对应的两类斜长角闪岩 ,Ⅰ类为由拉斑玄武质岩石变质而成的正变质岩 ,Ⅱ类为由白云质泥灰岩经变质而成的副变质岩。通过对两地斜长角闪岩原岩的化学成分、微量元素、稀土元素、同位素及同位素年代学的对比研究 ,发现浙江陈蔡群的Ⅰ类斜长角闪岩原岩为大洋拉斑玄武岩 ,江西弋阳Ⅰ类斜长角闪岩原岩为岛弧拉斑玄武岩 ;显示两地Ⅰ类斜长角闪岩产出于不同的构造环境 ,并于晋宁期、加里东期、印支期共同受构造作用影响。  相似文献   
228.
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指标、标准和限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世界各国包括俄罗斯在内已经出版了大量关于可持续发展的理论研究方面的书籍。但总体而言,在不同结构层次(全球、国家、区域和地方)的可持续发展模型中,区域水平上的模型可能是最复杂和最基础的层次。本文在构建可持续发展模型的框架下,给出了一个区域经济、社会和生态发展的指标体系、标准和限制,并建立了一套评价区域自然资源潜力及其动态变化的方法。首先,对区域层次上达到可持续发展的条件和内容进行分析。其次,给出一个区域经济、社会和生态发展的框架。其中区域发展的经济质量是指其自身资源状况所带来的区域发展能力;区域发展的社会质量是指由区域的人口潜力和社会结构所带来的在一个长时期内稳定的区域人口以及由此提供的高标准生活质量的能力;区域发展的生态质量是指在一个长时期内区域保持其自然资源潜力和高质量环境的能力。区域可持续发展是在一个长时期内(10年)区域高质量的发展,在区域发展质量水平上进行可持续性和平衡性的评价是必要的,为此建立三者之间适当的比例关系。第三,为反映区域间发展的差异,对区域内的经济、社会等进行自然-经济区划以及对每个分区进行相应的指标的计算。这些绝对和相对的可持续发展比率反映了一定时期内实际的状态距离标准值的程度,刻画了区域发展的质量特征。如果这种比率发生变化,或者相对标准值发生动态改变,那么这些比率就可以评估发展的稳定性,以及同时反映了区域发展在质量上的提高或者降低。第四,区域自然资源潜力及其动态变化的评价。第一步是进行局部自然资源分区和把国土自然资源系统作为最复杂的评价对象进行整体考虑。然后对每一个自然资源系统进行动态平衡的计算(这种平衡反映了自然资源的动态和状态)。自然资源潜在的变化可以用实际的或者预测的数据进行计算。  相似文献   
229.
试论地貌圈概念、属性及其与其它地表圈层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貌圈作为地表圈层中的一个与人类生存、发展直接发生关系的圈层。它具有三维形态、物质结构及其运动与演化的四大属性,并在全球充分连续的基本圈层。主要以亚洲与邻区海陆地貌为例,通过地貌圈大中地貌以内动力为主而微地貌以外动力为主的成因概念及其形态、物质、运动与演化四大属性的基本事实,论证地貌圈存在的客观性及其在全球的连续性。论文在探讨地貌圈运动特征时,首次用岩石圈构造分层的现代概念,解析了现代板块边缘及其毗邻广大地区GPS所测试的地壳运动速度,普遍慢于以热点为参考架而确定的板块运动速度。最后,论文以地貌圈与其它地表圈层互相关系的简表,及其与内外环境圈的物质流与能量流等示意图,来呼吁加强地貌圈的基础与应用研究,这对推动地球科学及其与人类生存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3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