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1篇
  免费   26篇
  国内免费   30篇
测绘学   1篇
大气科学   73篇
地质学   12篇
海洋学   6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2篇
自然地理   2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3篇
  2005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3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基于1980—2016年的4套再分析资料(NCEP/DOE资料、MERRA2资料、ERA-Interim资料和JRA-55资料),采用计算大气热源的正算法和倒算法,研究青藏高原大气热源及其计算的不确定性因素,得到以下结论:(1)计算方法和资料均会导致结果的不确定性,正算法只能得到整层热源,而倒算法可得到热源垂直结构,但其结果准确性依赖于再分析资料精度;(2)对比4套再分析资料计算结果发现,正算法结果较倒算法结果普遍偏高,采用ERA-Interim资料,基于两种方法计算的大气热源年代际变化趋势一致。基于4套资料,采用倒算法计算的热源在1980—2016年呈现明显的年代际变化特征;(3)夏半年(3—8月)强热源区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中东部,热源自下而上呈源-汇-源分布;(4)基于正算法和ERA-Interim资料估算的夏半年的降水潜热在喜马拉雅山南坡显著偏小,高原西部地区和南部冈底斯山一带则明显偏大。  相似文献   
72.
在南水北调湖北文物保护管理信息系统支持下,采用文化类型、遗址面积和文化层厚度作为比较指标,运用空间分析方法研究淹没区旧石器时代遗址点的时空分布规律:不同时期遗址点高程变化、遗址点与河道水平距离间平衡关系,由此推断古环境和人地关系的演化。研究表明:文化层厚度大于5m的遗址点大都分布在高程155m以上区域且与河道中心线水平距离不小于800m;旧石器时代早期至中期人类活动沿汉江干流溯源而上,聚居地的高程增加、面积扩大、稳定性加强。  相似文献   
73.
徐建军  朱乾根 《大气科学》1999,23(2):214-226
根据诊断分析结果,利用LAGS改进的L9R15气候谱模式,设计了3个数值试验,讨论了不同的年代际背景下ENSO异常对亚洲夏季风环流的影响。研究表明不同背景的ENSO异常与亚洲夏季风活动存在密切的关系。在冷背景条件下,当ENSO处于发展时,印度夏季风偏弱,风速较小,降水量偏少。而东亚夏季风偏南气流较强,受低气压控制,有利于气流辐合,降水量偏多。在ENSO衰减期,印度夏季风仍偏弱,风速偏小,具有干旱的趋势,而东亚夏季风区大陆仍为低气压控制,风速略有减小,降水量比正常年多,而比ENSO前一年有减少的趋势。在暖背  相似文献   
74.
近百年东亚冬季风的突变性和周期性   总被引:42,自引:4,他引:38  
该文利用海平面气压场资料,计算了1873~1990年的东亚冬季风强度指数,并用滑动t检验和奇异谱分析方法(SSA)对近百年的东亚冬季风的突变性和周期性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东亚冬季风强度具有显著的年际及年代际变化。当冬季风强时,中国大部分地区温度降低,蒙古高压升高,阿留申低压加深。当冬季风弱时,天气及环流特点几乎与之相反。东亚冬季风存在QBO、LFO和IDO现象,各振荡分量都具有年代际的差别。  相似文献   
75.
本文采用带通滤波的方法,选取赤道附近(5°S—5°N,80—120°E)和中纬度区域(40—BO°N,140—180°E)的平均量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动能平衡方程各项的时间演变特征、季节平均的垂直分布特征以及各作用项与动能变化的可能联系。指出30—50天振荡动能的维持主要与平流作用和平均气流的正压相互作用有关,但其输送在赤道和中纬度地区恰好是反方向的。赤道地区是振荡的源,振荡从基本流中获得能量,同时通过平流作用向外输送,振荡动能对各项作用的响应为5—7天;中纬度地区是振荡的汇,向基本流中输送能量,动能变化对各项作用的响应为2—3天。   相似文献   
76.
本文运用ECMWF的低频带通滤波资料,利用方差分析、Hovmöller图和单点相关的分析方法,对1984年6—9月南半球200hPa风场进行研究,得到了准40天振荡的活动分布及位相传播、能量频散等演变特征。   相似文献   
77.
In the present study, we analyzed the chemical properties and factors impacting the sea fog water during two sea fog events over the northwestern South China Sea in March 2017, and compared our results with those of other regions. The sea fog water during these two events were highly acidic and their average pH was below 3, which was related to the high initial acidifying potential and large amounts of NO3- and SO42- not involved in the neutralization ...  相似文献   
78.
ENSO及其年代际异常对全球及亚洲季风降水影响的数值研究   总被引:22,自引:5,他引:17  
徐建军  朱乾根 《气象学报》1999,57(3):301-315
根据诊断分析结果,利用LAGS改进的L9R15气候谱模式,设计了3个数值试验,讨论了不同的年代际背景下ENSO异常对全球降水,特别是对亚洲季风降水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在年代际的冷、暖背景下,当出现ENSO事件时,降水响应的异常场在ENSO的不同发展阶段上,表现显著不同。出现这种差异的物理过程可以用与垂直环流相联系的势函数的变化来表示。暖背景下,当ENSO处于发展时期,比冷背景下更容易出现强烈反Walker的环流,但在ENSO处于衰减期更容易产生强烈的Walker环流,这就意味着暖背景时的ENSO异常对大气影响的幅度更大。  相似文献   
79.
运用EOF分析方法,对近50a的印度洋-太平洋SST的年际、年代际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数值试验.研究表明:在近50a中,SST的第一气候模态与年代际尺度变化相对应,并经历了两次气候突变,分别在1956年和1976年前后.第二气候模态与ENSO事件相对应,其空间分布反映了厄尔尼诺发生时SST的异常分布.中国东部降水以及亚洲季风异常不仅与ENSO事件有关,而且受到年代际气候背景场的影响.诊断和模拟结果具有较好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80.
从海雾的气候特征、生消机制、微物理化学特征、遥感监测和模式预报等方面,回顾近年来开展的华南地区海雾研究。结果表明:华南海雾研究已经取得了许多重要的研究成果,但对于华南海雾的年际、年代际特征,华南不同地区的海雾微物理化学特征以及海面海雾与陆面海雾观测对比研究还不够,遥感监测及模式预报方面还有一定欠缺。为了对华南海雾有更加深入的认识,这些方面的研究需要进一步加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