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631篇 |
免费 | 489篇 |
国内免费 | 721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348篇 |
大气科学 | 484篇 |
地球物理 | 260篇 |
地质学 | 1756篇 |
海洋学 | 480篇 |
天文学 | 22篇 |
综合类 | 225篇 |
自然地理 | 266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7篇 |
2023年 | 98篇 |
2022年 | 119篇 |
2021年 | 122篇 |
2020年 | 121篇 |
2019年 | 106篇 |
2018年 | 107篇 |
2017年 | 71篇 |
2016年 | 71篇 |
2015年 | 96篇 |
2014年 | 128篇 |
2013年 | 151篇 |
2012年 | 160篇 |
2011年 | 149篇 |
2010年 | 184篇 |
2009年 | 150篇 |
2008年 | 145篇 |
2007年 | 156篇 |
2006年 | 113篇 |
2005年 | 147篇 |
2004年 | 97篇 |
2003年 | 75篇 |
2002年 | 65篇 |
2001年 | 76篇 |
2000年 | 68篇 |
1999年 | 73篇 |
1998年 | 67篇 |
1997年 | 69篇 |
1996年 | 70篇 |
1995年 | 65篇 |
1994年 | 57篇 |
1993年 | 49篇 |
1992年 | 59篇 |
1991年 | 66篇 |
1990年 | 58篇 |
1989年 | 44篇 |
1988年 | 45篇 |
1987年 | 48篇 |
1986年 | 29篇 |
1985年 | 37篇 |
1984年 | 28篇 |
1983年 | 22篇 |
1982年 | 28篇 |
1981年 | 22篇 |
1980年 | 16篇 |
1979年 | 13篇 |
1978年 | 10篇 |
1959年 | 9篇 |
1958年 | 8篇 |
1956年 | 6篇 |
排序方式: 共有38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美国能源部国家铀矿资源评价计划负责人于今年2月在新奥尔良召开的美国采矿工程师协会年会上宣布,要变更一些做法,以便至1980年10月能够大量增加美国铀矿资源的基础资料。新计划有三个主要点:1.寻找增加有关铀矿资源的地质知识的途径,为在目前和今后的市场条件下铀资源的开发作好准备;2.改进解释方法,把地质证据变成美国铀资源正确评价的依据;3.扩大评价计划的范围不局限于较为熟悉的低价格砂岩型铀矿床,还要选择性地研究较不清楚的和高价格的美国国内铀矿资 相似文献
62.
塔里木河下游胡杨径向生长量对生态输水的响应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塔里木河下游的胡杨径向生长量为研究对象,借鉴树木年轮水文学的方法,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方法,从数理统计学的角度分析了胡杨径向生长量对生态输水的响应过程。结果表明: ①距离河道300 m范围内,生态输水前后及输水期间各年份之间,胡杨的径向生长量在0.001的水平上差异极显著,胡杨对生态输水的响应非常积极; ②距离河道300 m范围外,胡杨的径向生长量在0.05的水平上差异不显著,胡杨对生态输水的响应不积极; ③线性的生态输水只是缓解了河道附近植被的衰退,改善了局部生态环境,却无法从根本上缓解整个塔里木河下游生态环境的恶化,塔里木河下游的生态环境呈现出局部改善、整体恶化的趋势。 相似文献
63.
晚新生代以来,青藏高原的隆升导致中国地貌格局、古气候系统及晚新生代沉积体系发生巨变。青藏高原以东至边缘海的广大区域形成统一水系,将巨量沉积物搬运至中国东部连续堆积形成黄淮海平原。太行山的隆升、边缘海陆架的沉降,黄河的贯通及晚第四纪大规模海侵等,深刻改造了黄淮海平原的自然环境,至今仍然影响其社会经济的发展,成为重要的科学问题。针对这些事件的研究,对于理解晚新生代黄淮海平原的形成和演化具有重要意义,也可为缓解该地区目前紧张的人地关系提供理论基础。对晚新生代黄淮海平原形成发育的构造地貌过程、黄河贯通和晚第四纪海侵等重大事件研究现状进行了综合分析,认为:①青藏高原隆升是黄淮海平原当今地貌及海陆格局形成的根本原因;②黄河贯通对黄淮海平原地表过程、水系演化及源-汇体系带来深远影响;③沿海地区晚更新世以来3次重要的海侵事件及相关的海陆相互作用,不但造成了沉积环境的变化,还形成了下切河谷特殊地貌景观;④晚新生代黄淮海地区重大地质事件的时间节点是中新世和晚第四纪。系统总结了黄淮海平原在构造-气候相互作用、地貌动态演化和年代学研究中存在的问题,认为未来亟需对黄淮海平原开展多学科系统性的工作。 相似文献
64.
65.
66.
浙江八面山萤石矿床流体包裹体地球化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八面山萤石矿床流体包裹体可分为三大类型:Ⅰ气液包裹体,Ⅱ气体包裹体,Ⅲ含子矿物的多相包裹体;矿床成矿温度变化不大,主要集中在120~240°C之间。细粒条带状萤石矿石包裹体温度变化在115~250℃之间;巨晶块状萤石矿石和石英脉型萤石矿石包裹体温度集中在135~170℃之间。萤石矿床流体包裹体以低盐度成矿流体为主。成矿过程中起作用的成矿流体为KCl-H2O体系和CO2-CaF2-H2O体系,成矿溶液的离子类型属K+-Ca2+-HCO--F-型,KCl-H2O体系反映岩浆期后热液作用的结果,而CO2-CaF2-H2O体系可能反映了寒武纪矿源层成矿体系。通过包裹体研究,认为八面山萤石矿床是受地层-岩体-层间断裂共同控制三位一体的热液成因矿床。 相似文献
67.
68.
对新墨西哥州格兰茨矿带中的含矿岩石和无矿岩石的粘土矿物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绿泥石(玫瑰花状)、伊利石、混合层状伊利石-蒙脱石、(±Mg蒙脱石)组合与板状矿体中的铀矿物是准同生的;这些粘土矿物以及高岭石与格兰茨矿带中靠近主要氧化还原前锋的卷型矿体关系密切。无矿岩石中的粘土矿物特征是含有较丰富的钠蒙脱石、高岭石和面-棱状(face-to edge)绿泥石。矿带中的绿泥石所含的钒要比无矿岩石中的多得多。板状矿 相似文献
69.
东南极晚新元古—早古生代构造热事件及其在冈瓦纳超大陆重建中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东南极大陆内部及边缘发育3条晚新元古代—早古生代造山带,即东非造山带(南延部分)、普里兹造山带和罗斯造山带。东非造山带的南延部分主要出露于吕措—霍尔姆湾—毛德王后地—沙克尔顿岭地区,其内发育蛇绿岩、榴辉岩相超镁铁岩及逆冲—推覆构造,因而被解释为东、西冈瓦纳陆块拼合的缝合线。罗斯造山带主要出露于横贯南极山脉地区,其内保存有大陆裂解、洋壳俯冲和地体增生的地质纪录,代表冈瓦纳超大陆的活动大陆边缘。普里兹造山带主要出露于普里兹湾和登曼冰川,因其位于从前假设的统一东冈瓦纳陆块的内部,加之缺少蛇绿混杂岩、岛弧增生杂岩和高压变质岩(如蓝片岩或榴辉岩)等与大洋板块俯冲作用密切相关的岩石,所以当前存在着碰撞造山成因和板内改造成因两种不同的认识。普里兹造山带构造性质的确定不仅决定了冈瓦纳超大陆的汇聚过程和方式,也制约了罗迪尼亚超大陆的形成和演化过程。因此,开展普里兹造山带的研究对于揭示新元古代—早古生代的全球构造演化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 相似文献
70.
随着云GIS理念的提出及深化, 继局部网软件的C/S结构、互联网软件的B/S结构之后, 提出新一代适合云计算、云服务的软件结构——T-C-V结构(terminal-cloud-virtual), 并从基本概念、总体结构及核心技术等方面对其进行了详细阐述.在该结构中, V层基于底层的虚拟化软硬件设备, 屏蔽不同计算机、不同网络、不同存储设备的异构特性, 为上层应用提供统一高效的运行环境; C层是海量地理信息数据、服务和资源管理与服务体系框架; T层面向政府、企业、公众等信息使用者, 提供标准访问接口, 搭建各类终端应用.可以说, T-C-V结构将改变地理信息服务模式、计算模式和商业模式, 可以更好的交互、更加透明化的创建面向大众和企业的应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