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4篇
  免费   67篇
  国内免费   71篇
测绘学   20篇
大气科学   85篇
地球物理   44篇
地质学   114篇
海洋学   54篇
天文学   4篇
综合类   31篇
自然地理   40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40篇
  2022年   25篇
  2021年   33篇
  2020年   26篇
  2019年   29篇
  2018年   24篇
  2017年   17篇
  2016年   20篇
  2015年   17篇
  2014年   23篇
  2013年   16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3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3篇
  198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9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31.
古气候和古环境演化是研究黑土形成演化最关键的问题之一。重建古植被、古气候、古环境,预测黑土区气候环境的演变已成为黑土地研究的热点。在松嫩平原北部克山县典型黑土剖面中采集到15件孢粉样品进行孢粉学研究,并对部分相同层位土壤样品中总有机碳进行了AMS14C测年。系统分析、鉴定和研究表明,克山县黑土剖面自下而上可划分为3个孢粉组合,下部孢粉组合以Planted Poaceae-Echinate Asteraceae-Tamarix-Polypodiaceae为代表,中部孢粉组合以Tamarix-Chenopodium-Polypodiaceae-Echinate Asteraceae为代表,上部孢粉组合以Pinus-Chenopodium为代表。综合第四纪地质地貌、孢粉、AMS14C、元素地球化学分析认为,典型黑土主要形成于中全新世7500 a B.P.以来的大暖期,形成于松嫩平原温暖半湿润的气候环境,植被为以草本灌木为主的草原植被。新构造运动是控制典型黑土区自然环境演变的主要内动力,晚更新世黄土状亚粘土为克山县典型黑土的成土母质,黑土发育过程即为...  相似文献   
132.
介绍了一种基于3G(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和SMS(短信业务)的无线数据传输测震台监控仪的工作原理、设计和实现。可实现对相关设备进行断电、上电、重启和备用设备切换等控制;具有通过网口和串口监控数据采集器工作状态的功能;具有通过3G无线传输测震数据的功能。  相似文献   
133.
用酪蛋白作为蛋白源、制成含肌醇及含氯化胆碱的饲料,对中国对虾进行饲喂试验,通过存活率等指标探讨了中国对虾对肌醇和氯化胆碱的营养需要。结果表明,含肌醇0.4%的饲料饲喂的对虾,有三项指标均为最佳,其中蜕壳率随饲料中肌醇含量的增加而上升,用含氯化胆碱0.4%和0.6%的饲料饲喂的对虾,存活率都为最高,增重率、增长率及蜕壳率以含氯化胆碱0.4%的饲料饲喂的对虾最高,体内含量随饲料中氯化胆碱含量的增加而上升。在本实验条件下,中国对虾饲料中肌醇和氯化胆碱的适宜添加量均为0.4%。还讨论了肌醇及氯化胆碱的缺乏与对虾死亡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4.
利用中国气象局MICAPS系统历史天气图、云南125个站点逐日气象观测资料、欧洲中心ERA Interim资料,对1991-2018年夏季高原低涡切变造成云南大雨暴雨过程的气候特征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1)夏季高原低涡切变影响云南,大雨暴雨平均每年出现12次,出现次数整体呈减少趋势,具有明显的年际变化特征;1998年出现最多达25次,2010年最少。高原低涡切变影响云南最多的是6月,平均为5次,其次是7月。(2)高原低涡切变可以造成云南全省性的大雨以上降水过程,从影响区域来看,主要分布在滇西北、滇西、滇中及以东地区,滇西北的东部是多发区,最多位于丽江东部至昆明,以及哀牢山附近;(3)产生全省性暴雨过程的合成特征主要是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以下简称西太副高)强度较弱,滇缅之间维持弱脊区,高原低涡切变容易从四川西北部边缘南移影响云南,受高原低涡切变影响云南出现暴雨的水汽主要来自孟加拉湾和部分来自高原,两支水汽在云南汇合,为暴雨的产生提供充足水汽。(4)2014年8月初的全省性大雨的天气系统主要是高原低涡切变与700 hPa切变线共同影响造成;中低层的正螺旋度远大于高层的负螺旋度,说明中...  相似文献   
135.
The long-term height-resolved wind trend in China under global warming still needs to be discovered. To fill this gap, in this paper we examined the climatology and long-term(1979–2021) trends of the wintertime wind speed at the near-surface and upper atmosphere in China based on long-term radiosonde measurements. At 700, 500, and 400 hPa,much higher wind speed was found over eastern China, compared with western China. At 300, 200, and 100 hPa,maximum wind speed was observed in the latitude zone...  相似文献   
136.
为了做好防雷装置检测质量考核工作,对宁夏防雷装置检测质量进行分析,找出存在问题,并提出相应解决办法,对全国防雷装置检测质量考核工作开展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37.
为探究人工鱼礁投放对威海小石岛附近海域渔获物种类组成、渔获量变化、渔获物结构特征的影响,作者于2012~2013年对威海小石岛人工鱼礁区及对照区的渔获物和环境因子进行了调查,并采用聚类分析、单因子相似性分析及相似性百分比分析对渔获物结构特征进行分析,采用典范对应分析(CCA)对礁区主要物种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南、北礁区地笼网调查到渔获物种类数量高于对照区,分别为24、31和18种。南、北礁区鱼类和甲壳类生物资源量高于对照区。南、北礁区全年资源量占优势的种类为日本蟳(Charybdis japonica)和大泷六线鱼(Hexagrammos otakii),对照区为海刺猬(Glyptocidaris crenularis)和大泷六线鱼。聚类分析和单因子相似性分析表明,渔获物组成结构在季节间差异显著(P0.05),在春季和夏季,人工鱼礁区渔获物组成结构和对照区差异显著(P0.05)。典范对应分析表明,水温、叶绿素a和溶解氧是影响礁区主要渔获物种类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投放人工鱼礁改善了威海小石岛礁区水域的渔获物群落结构,并增加主要鱼类、甲壳类经济物种的渔获量。  相似文献   
138.
针对广西茅尾海入海河口池塘养殖污染问题,本文利用无人机多光谱遥感影像和实测水质数据,建立了反映水体营养状态的叶绿素a (Chl-a)、化学需氧量(COD)、悬浮物(SS)、总氮(TN)、总磷(TP)5种水质参数,反演光谱特征及遥感反演模型,并利用湖泊综合营养指数法对水体富营养化状态进行评价。研究结果表明:①Chl-a与蓝、近红外波段相关性显著,COD与红、红边波段相关性显著,SS与红边波段相关性显著,TN与近红外波段相关性显著,TP与蓝、绿波段相关性显著;②在建立的几种水质参数反演模型中,二次多项式函数反演模型综合效果最佳;③池塘养殖区水体富营养指数多集中在60~80,属于中度和重度富营养化程度,且近岸水体富营养化程度大多低于远岸。  相似文献   
139.
单木树冠提取对果树健康状态、营养成分、产量预测具有重要意义。无人机获取的高分辨率遥感影像作为低成本、低风险的数据源,为准确估计棵数、描绘树木冠层轮廓提供了新的技术手段。以往关于单木冠层轮廓提取的研究大多集中在森林或稀疏果园,以局部最大值滤波结果作为基于标记分水岭算法的种子点,该方法在密植型果园的表现并不理想。提出了一种适用于密植型果园、以区域型种子块作为标记的分水岭算法,通过最大似然法提取果树冠层生成冠层数字表面模型,利用高斯滤波结合形态学开运算及自适应阈值分割方法生成区域型种子块,并执行基于种子块标记的分水岭算法,实现密植型果园单木分割。实例研究结果表明,总体棵数查全率为95.22%,查准率为99.09%,得到单木轮廓提取总体准确率为93.45%,总体欠分割误差为5.87%,总体过分割误差为0.90%。与局部最大值种子点提取结果对比,总体准确度提高18.66%,精细树冠轮廓提取精度提高17.75%,可为地形平缓地区密植型果园单棵果树树冠提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0.
桩基下岩溶顶板稳定性有限元阶段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研究桩基下伏溶洞顶板的稳定性以及破坏模式,利用有限元软件DIANA进行阶段分析,模拟地基土体在溶洞不断扩大过程中渐进塑性变形及位移场特性,并以无溶洞时地基极限承载力为标准设置5个不同桩端载荷等级,对比分析荷载等级和溶洞发育对于围岩稳定性的耦合影响,并总结出溶洞发育过程中顶板的破坏模式和机理。得出如下结论:溶洞发育和桩端荷载等级均存在临界安全值。在荷载等级较小时,溶洞对地基起主要影响作用,溶洞不断发育使塑性应变沿桩基下方斜向下不断扩展。当荷载等级较大时,相同发育阶段溶洞顶板塑性应变显著增大,即使溶洞发育处于安全阶段,也可能使临界安全阶段提前,发生破坏。数值模拟较好地反应实际中溶洞随时间不断扩大演化过程中围岩的受力特点,对于岩溶顶板稳定性研究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