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30篇
  免费   115篇
  国内免费   76篇
测绘学   89篇
大气科学   50篇
地球物理   90篇
地质学   241篇
海洋学   47篇
综合类   38篇
自然地理   66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32篇
  2022年   31篇
  2021年   21篇
  2020年   22篇
  2019年   40篇
  2018年   39篇
  2017年   20篇
  2016年   26篇
  2015年   31篇
  2014年   28篇
  2013年   20篇
  2012年   27篇
  2011年   32篇
  2010年   34篇
  2009年   25篇
  2008年   21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32篇
  2005年   21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7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3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3篇
  1981年   2篇
  1979年   1篇
  1977年   1篇
  195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01.
为了发展一套全球多源海冰密集度逐日融合资料,以欧洲气象卫星应用组织(EUMETSAT)海洋海冰应用中心(OSI SAF)海冰密集度数据、中国国家卫星气象中心(NSMC)的MWRI和VIRR全球海冰密集度数据、美国国家冰雪数据中心(NSIDC)的NISE海冰密集度数据、美国国家冰中心(NIC)的IMS北半球海冰数据为观测数据源,以ERA-Interim模式数据为背景场,采用以下方案开展融合试验。首先,对各数据源资料进行质量控制;其次,以OSI SAF海冰密集度数据为基准,采用概率密度函数(PDF)匹配方法订正其他卫星资料的系统误差;然后,根据订正后的误差生成超级观测场;最后,利用STMAS方法将超级观测场和作为背景场的ERA-Interim海冰密集度数据进行融合,生成全球逐日0.25°分辨率海冰密集度融合试验数据。通过与国际广泛使用的OISST、OSTIA海冰密集度数据对比,评估融合试验产品的质量。结果表明:融合方案中的PDF方法通过调整非基准资料的概率密度分布,实现非基准资料和基准资料概率密度分布一致,从而使3种海冰密集度卫星资料系统误差均显著减小;STMAS方法能够将超级观测场和背景场进行有效融合,生成融合试验产品;风云卫星数据的使用提高了融合数据生产的自主可控能力;同时,融合方案考虑了卫星数据源的时效性、获取的稳定性等因素。融合产品与OISST和OSTIA海冰密集度数据的空间分布在南、北极均高度吻合,相关系数均超过0.985,与OISST和OSTIA的偏差分别为?1.170%和0.276%,融合试验产品整体偏差介于两种资料之间,反映了试验产品系统误差较小的良好特性。可见,融合方案能够满足实时业务需要,融合试验产品具有较高的质量。   相似文献   
102.
东北三省城市扩展及植被覆盖状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三期遥感影像数据( MSS、ETM、CBERS) 对城市建成区的面积进行了调查,研究30 多年来东北三省城市的扩展情况,并且结合NDVI 数据,对研究区范围内的植被覆盖情况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1976-2000 年、2000-2007 年两个阶段,城市建成区的面积持续增加,年均扩展率由 5. 10%增加至6. 32%,扩展强度比较显著的区域主要分布在哈大交通经济带上; 研究区范围内东部的植被覆盖情况明显好于西部,NDVI 均值随与城市距离的增加而提高。  相似文献   
103.
以大庆市区湿地为研究对象,利用大庆地区2004年LANDSAT TM遥感图形解译数据和实地调查数据,采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GIS),分析了大庆湿地的类型及分布特征;并选用替代法对大庆湿地进行污染物降解功能价值估算。研究表明,降解污染物功能主要是自然湿地所具有的功能,其次是人工湿地中的稻田湿地,经估算自然湿地降解污染物价值为17.90亿元,人工湿地降解污染物价值为0.017亿元,大庆湿地降解污染物价值17.92亿元。  相似文献   
104.
干旱区发展的资源环境基础评价:以新疆为例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张雷  杨波  程晓凌 《干旱区地理》2011,34(5):713-718
作为生态脆弱的干旱地区,新疆的社会经济发展受到资源环境基础的极大制约.一方面,资源环境综合评价的结果表明,新疆的资源环境基础脆弱、要素结构的稳定性差.此种特征决定了新疆的现代化发展有赖于资源环境基础的稳定,其中尤以淡水资源来源和农用地(主要为草场和耕地)的稳定最为重要.另一方面,资源环境空间组合的分析结果表明,北疆和南...  相似文献   
105.
安徽池州马头铜钼矿控矿因素及矿床成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薛卫冲 《江苏地质》2013,37(2):292-300
安徽马头铜钼矿,位于长江中下游成矿带上,地处下扬子断裂拗陷带与皖南加里东造山带的衔接部位,矿(化)体赋存于志留系坟头组砂岩与花岗闪长斑岩的内外接触带上,钼矿脉充填于内外接触带的节理、裂隙中,铜钼品位较低.在对该矿床野外勘查的基础上,借鉴矿床专题科研综合分析成果,对该矿床的控矿因素进行了总结.该矿床花岗闪长斑岩与钼、铜成矿关系十分密切,矿体受构造控制明显,矿区主断层、次生断层是主要的导矿构造,接触带附近发育的节理裂隙是主要的容矿构造,坟头组砂岩与花岗闪长斑岩内外接触带是主要的赋矿部位.从矿床的规模、有用组分品位、与斑岩体的关系、矿石以细脉状为主的构造、围岩蚀变分带特征及成矿物质来源等方面判断,矿床为斑岩型铜钼矿床.  相似文献   
106.
徐强  薛卫冲 《江苏地质》2013,37(4):647-652
福建省政和县铁山铅锌矿床位于闽东中一新生代火山活动带。大地构造上处于建瓯一遂昌上古台拱与浙闽粤沿海断陷交接处。矿体产于晚震旦世一早古生代稻香组与铁山混染正长岩及燕山晚期枫林黑云母花岗岩接触带以及接触带围岩一侧的顺层裂隙之中。矿体与接触带产状基本一致,主要受地层产状及接触带控制。矿体呈似层状、透镜状,部分呈脉状。矿石品位较高,以铅锌矿石为主,次为黄铜铅锌矿石和铅锌磁铁矿石。矿床物质来源于地层、岩体特别是沉积岩中的火山质夹层。矿床成因类型为层控矽卡岩型。  相似文献   
107.
利用接触摩擦单元建立了滑动摩擦隔震桥梁支座在竖向地震动作用下的有限元模型,通过算例讨论了竖向地震动对不同支座摩擦系数和不同刚度(墩径)滑动摩擦隔震桥梁地震反应的影响,初步探讨了竖向地震动的激励方向对分析结果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竖向地震动对滑动摩擦隔震桥梁结构的地震反应有较大的影响,在竖向地震动较为明显地区的滑动摩擦隔震桥梁结构设计时,应予以考虑。  相似文献   
108.
葛德石与中国近代地理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雷 《地理学报》2009,64(10):1164-1174
中国近代地理学是中西方学术共同作用的结果,葛德石是中国近代地理学史上一位不可忽视的西方学者.他在中国的主要活动包括:通过在上海沪江大学创建地质地理系,为中国培养一定的地学人才:他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中国地理考察,并纠正许多中国地理文本上的错误:他的中国地理研究与著述深化了中国地理的认识,并传播了中国地理知识.与此同时,葛德石与中国地理学界的广泛交往,进一步推动了中国地理学的近代化与国际化,而葛德石在中国的活动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中国近代地理学的发展轨迹.  相似文献   
109.
东北地区资源环境基础与区域发展政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作为我国21世纪资源开发的重要场所,东北地区资源环境开发利用将对国家社会经济发展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文章分析了东北地区资源本底特征、人地关系演进状态以及发展趋势。在此基础上,对未来区域发展政策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10.
武敬峰  徐晓芳  邹玲  张雷  蒋清  刘潇 《气象科技》2023,51(5):693-703
600 hPa天气系统能够分析川西高原低涡变化的主要特征,并能识别低涡的发展移动和川西高原强降水落区的关系。利用1979—2020年逐3 h的ERA5再分析资料(0.25°×0.25°)和2011—2020年逐小时降水资料,对夏半年川西高原600 hPa低涡活动特征、低涡与降水的关系及致雨低涡动力和热力特征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1)42年间低涡年均80个,持续时间1 d以内占总数的95.7%;在川西高原本地生成、移入和移出低涡年均61.5个、18个和5.3个;低涡源地和消散地分别在甘孜州白玉县和理塘县为中心的区域。(2)生命史大于12 h的低涡占比36.4%,都会带来降水,其中超83.7%会造成中雨以上降水;低涡伴随的日降水强度最大值中心位置随月份先由川西高原东部与南部地区北移到中部,之后逐渐移回到东部与南部地区,相对应7—8月多低涡从北部南移到中部摆动消亡,其余月份多低涡从中部生成影响到东部和南部地区或在南部生成并停滞或摆动。(3)强烈垂直上升运动和正涡度区的耦合发展以及深厚不稳定层结的形成和加强是致雨低涡发生发展并产生强降水的动力特征和热力层结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