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6篇
  免费   36篇
  国内免费   65篇
测绘学   9篇
大气科学   25篇
地球物理   22篇
地质学   117篇
海洋学   13篇
综合类   4篇
自然地理   7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19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3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7篇
  1981年   1篇
  1964年   1篇
  195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0 毫秒
181.
张进 《探矿工程》1992,(3):62-62
在岩石注浆领域内,80年代取得的屈指可数的几个重大进展之一是新型多层注浆系统(MPSP)的发明。由意大利Rodio集团公司研制的MPSP系统可克服在破碎、坍塌、泄漏及其它复杂地层中钻进所遇到的问题。在亚洲、欧洲几处高坝施工中,该系统均成功地用于加固孔壁。在用水泥浆加固孔壁时,该系统能改进岩石的力学性质。MPSP系统很大程度上是由用于上层中的密封注浆管衍生出来的,但二者又有所不同。利用该系统进行注浆作业时,水泥浆首先进入到钻孔内的塑料注浆管或钢制注浆管中,然后再由注浆管上的出浆孔(直径为4mm)压入到岩石内  相似文献   
182.
张进 《探矿工程》1992,(6):64-65
在冲击钻进中,顶锤活塞所承受的力通过钻杆和钻头传向岩石。钻进过程中的冲击力是用于破碎岩石的。遗憾的是,并不是所有的冲击功都能由活塞传递到岩石,一部分能量或多或少会返回到钻杆上。这部  相似文献   
183.
184.
狼山地区叠布斯格岩群变形研究及其构造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牛鹏飞  曲军峰  张进  张北航  赵衡 《地质学报》2019,93(8):1867-1884
阿拉善东北缘狼山地区的叠布斯格岩群(杂岩)作为阿拉善地块前寒武纪基底之一,主要出露有条痕状黑云斜长片麻岩、斜长角闪片麻岩及透镜状斜长角闪岩,夹透辉石大理岩和磁铁石英岩等。本次研究通过构造解析与填图,系统分析了狼山地区叠布斯格岩群构造变形样式、变形期次与时限。研究显示,古元古代变质杂岩叠布斯格岩群至少记录了四期变形,第一期变形主要表现为片麻岩早期面理的枢纽近E- W向褶皱变形(D1),轴面倾向NNW,应与华北克拉通统一化过程有关;第二期为近N- S向褶皱变形(D2),褶皱枢纽向NNE倾伏,古生代时期阿拉善地块与华北板块增生拼合,在阿拉善地块东缘产生近东西向挤压,在狼山地区形成枢纽近N- S向的褶皱;第三期变形为NE向巴彦乌拉山- 狼山断裂带的左行韧性走滑剪切作用(D3),中-晚三叠世扬子板块与华北板块碰撞造成的阿拉善地块相对华北板块沿巴彦乌拉山- 狼山断裂发生左行剪切运动,使早期构造发生逆时针旋转,是狼山地区一期重要的变形事件;第四期为NE- SW向紧闭褶皱(D4),褶皱轴面多倾向NW,晚侏罗世来自古太平洋的俯冲和鄂霍茨克洋的闭合产生的NW- SE向挤压,使叠布斯格岩群片麻岩及后期糜棱岩化花岗岩再次发生枢纽NE- SW向褶皱变形。  相似文献   
185.
云龙  张进  肖骑斌  王驹  凌辉  罗辉  田霄  张竞嘉 《地质学报》2019,93(9):2107-2122
三危山断裂为阿尔金断裂带东段的重要分支,位于青藏高原北缘北向扩展的前缘位置,为一条左旋走滑兼逆冲的活动断裂。通过卫片解译和野外实际调查,发现三危山主断裂穿过鸣沙山后,向西至党河水库及阳关镇附近以断层陡坎的形式出露地表。由阳关镇段向西至党河水库段,穿过鸣沙山至三危山主断裂,断层陡坎的形态由复杂变简单,落差基本集中于2~6m,但呈现逐渐减小的趋势,水平位移量也逐渐变小,反映了断裂活动强度由西向东逐渐减弱的特点。探槽和剖面解译结果显示,该段断裂错断下更新统玉门组(Qp1)砂岩和砾岩、中更新统酒泉组(Qp2)砂砾石层以及上更新统(Qp3)冲洪积砂砾石层。卫片解译、野外实地调查和深部大地电磁(MT)剖面的解译结果表明,南截山断裂向西在莫高窟南侧与三危山断裂交汇,二者在深部向阿尔金断裂收敛,上述三条断裂共同构成区域挤压性非对称半正花状构造。高原北缘的扩展是通过一系列北东-南西向走滑断裂活动及其所夹地块向北东运动和挤压实现。  相似文献   
186.
华北克拉通以北的中国东北地区古生代构造单元是地块还是造山带,是地质界近年争论的重要地质构造问题.通过对已有资料的综合研究,简要总结和讨论了各个"地块区"的地质特征,认为这些所谓的地块中,额尔古纳是新元古代晚期至古生代初期存在的地块,从寒武纪开始转变为造山带;其余所谓的古地块都是由古生代蛇绿岩、具有活动陆缘亲缘性的岩浆岩、增生杂岩和少量前南华纪岩石组成的古生代陆缘增生造山带或岛弧造山带.在此基础上,对该区地质历史上古老变质岩与地块关系、佳蒙地块是否存在、构造单元构造属性随时间变化等问题进行了初步讨论.   相似文献   
187.
回顾了逆冲楔临界角模型的发展,总结了影响逆冲楔临界角变化的诸多因素。这些因素并不是彼此独立地影响逆冲楔的运动和变形,而往往是几种机制联合起作用,在不同的逆冲带中起作用的因素也不同。该模型的应用主要集中在解释现今仍处在活动中的增生楔和前陆地区的变形。但由于该模型存在明显的缺点,因此很少将该模型应用于古老逆冲构造带的前陆地区和逆冲构造带后陆方向上的变形解释上。中国是一个逆冲推覆构造极为发育的国家,因此应该选择几个典型地区进行详细的解剖和论证,一方面可以进一步正确认识这些地区的变形特征、规律、甚至地震活动性,另一方面也可以进一步验证临界角模型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188.
博格达山链新生代抬升过程及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东天山的博格达-巴里坤山链是在晚古生代造山以及中生代伸展基础上于新生代强烈抬升而成,其新生代再造山和隆升是欧亚大陆地质史上的标志性重要事件,造就了东天山现今的盆山地貌格局.运用低温热年代学方法,通过系统批量采样,获得了博格达山链新生代抬升过程的3个明显阶段:5.6-19,20-30和42-47Ma,其中20-30Ma是最显著的一期隆升,而且是山链整体的统一隆升,这与西天山以及青藏高原北部同期的构造事件相似.因此,该期隆升意味着青藏高原向北扩展已经影响到了天山一线,同时获得隆升的起动时间为不晚于65Ma,其动力机制是否是印度-欧亚板块开始碰撞的响应目前还不清楚.裂变径迹结果表明,整个博格达-巴里坤山链在整个新生代的构造活动是分阶段的,各期之间具有整体抬升和差异抬升之分,而且沿山体的东西方向和南北方向上具有明显的差异性,表现为隆升由西向东和由北向南迁移,山体以向南的横向扩展为主要趋势.东天山新生代的3期构造事件与青藏高原尤其是高原北部构造事件都能比较好的对应,因此东天山新生代的构造事件很可能是青藏高原尤其是北部演化的响应.  相似文献   
189.
张进  邓晓红 《贵州气象》2000,24(4):28-30
以铝厂PLC自动控制系统的雷电防护设计为例,简略介绍防雷电波(LEMP)的设计原理及SPD的应用。  相似文献   
190.
鄂尔多斯盆地是我国重要的能源盆地之一,其构造形式相对简单,容易使人忽视。但盆地在其发展过程中,周缘的演化对其必将产生作用,从而产生一些中小构造,现在从盆地中所找到的一些断层和褶皱对它们的形成机制的分布缺乏系统的了解,大部分仅做了一般性的描述。以断层相关褶皱的理论对盆 中的一些褶皱断层做一些初步分析,并阐明断层相关褶皱在盆地中的分布范围,即主要分布在盆地的伊盟隆起、西缘逆冲带和渭北隆起上,为盆地的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