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69篇 |
免费 | 128篇 |
国内免费 | 106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43篇 |
大气科学 | 40篇 |
地球物理 | 43篇 |
地质学 | 332篇 |
海洋学 | 51篇 |
天文学 | 20篇 |
综合类 | 31篇 |
自然地理 | 43篇 |
出版年
2024年 | 5篇 |
2023年 | 13篇 |
2022年 | 9篇 |
2021年 | 14篇 |
2020年 | 17篇 |
2019年 | 17篇 |
2018年 | 31篇 |
2017年 | 11篇 |
2016年 | 14篇 |
2015年 | 17篇 |
2014年 | 23篇 |
2013年 | 20篇 |
2012年 | 18篇 |
2011年 | 40篇 |
2010年 | 45篇 |
2009年 | 26篇 |
2008年 | 22篇 |
2007年 | 23篇 |
2006年 | 26篇 |
2005年 | 24篇 |
2004年 | 18篇 |
2003年 | 17篇 |
2002年 | 11篇 |
2001年 | 9篇 |
2000年 | 10篇 |
1999年 | 12篇 |
1998年 | 8篇 |
1997年 | 10篇 |
1996年 | 11篇 |
1995年 | 10篇 |
1994年 | 11篇 |
1993年 | 15篇 |
1992年 | 15篇 |
1991年 | 9篇 |
1990年 | 6篇 |
1989年 | 3篇 |
1987年 | 1篇 |
1986年 | 3篇 |
1985年 | 4篇 |
1983年 | 1篇 |
1982年 | 1篇 |
1981年 | 1篇 |
1958年 | 1篇 |
1940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60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41.
通过对柴达木盆地察尔汗古湖贝壳堤剖面沉积物中总有机碳、有机质碳同位素及碳酸盐含量、碳氧同位素的分析, 并结合粒度数据, 将研究剖面所记录的古湖泊环境演化过程划分为5个阶段.其中254 (连续古湖泊沉积开始与第八层底部) ~210cm (距今39.7~35.8ka BP之间) 为湖泊发育期.210~185cm (距今35.8~33.6ka BP之间), 185~112cm (距今33.6~27.2ka BP之间) : TOC、CaCO3含量较高、δ18 O值偏正, δ13 Corg偏负, Mz值较低, 反映了当时温度较高, 湖水水位较高; 而112~55cm (距今27.2~22.3ka BP之间) 和55~0cm (距今22.3~17.5ka BP之间) : TOC、CaCO3含量较低、δ18 O值偏负, δ13 Corg偏正, Mz值较高, 表明了温度相对较低(但气候仍较温暖), 湖水水位较低, 湖泊处于退缩时期.其间分别在距今32.2~32.4ka BP、30.4~29.8ka BP和28.4~27.2ka BP出现了3次较大的退缩过程, 约22ka BP出现了一次气候突变.贝壳堤剖面揭示在39.7~18.5 14C ka BP之间柴达木盆地气候较温暖湿润, 形成高湖面.从18.2ka BP开始, 湖泊进入退缩阶段.到17.5ka BP快速形成盐壳, 高湖面持续历史结束. 相似文献
242.
新疆北部哈纳斯盆地火山岩地球化学特征、锆石 U-Pb年龄及其构造意义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哈纳斯火山沉积盆地位于新疆阿尔泰造山带北部,盆地内的火山岩是一套钙碱性的中酸性岩石 ,为安山岩英安岩流纹岩组合.微量元素分析表明,哈纳斯火山岩大体上富集 Rb、 Sr、 Th和 La等大离子亲石元素,而亏损 Zr、 Y、 Ti、 Nb和 Ta等高场强元素,并呈现相似的轻稀土元素中等富集的分布模式,表现出典型弧火山岩的特征. FeO、 MgO、 CaO、 Al2O3、 TiO2等主元素和 Sr、 Ni、 Cr、 Co等微量元素的含量与 SiO2含量呈明显的线性相关关系,表明该区火山岩可能是同源岩浆分异的产物,岩石形成于活动大陆边缘的构造环境,并由遭受消减板块流体交代的富集地幔楔部分熔融而形成.英安岩单颗粒锆石 U-Pb年龄为 (474.5± 4.7) Ma,与中-晚奥陶世地层年代相吻合.在这一时期新疆北部存在古亚洲洋,并向北部西伯利亚板块俯冲,形成了以哈纳斯火山沉积盆地为代表的陆缘火山弧,这类陆缘火山弧是早古生代的中亚造山带典型的侧向大陆增生弧. 相似文献
243.
太阳大气铍丰度的衰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Li和Be轻元素在温度仅几百万度时就因核反应而遭毁坏,因此它们是恒星演化过程的外层对流混合延伸程度很好的一种示踪。基于这种考虑,我们曾计算过太阳包层模型Li的衰减,得到一个同时满足日震学太阳对流区深度和太阳Li丰度观测要求的非局部太阳对流包层模型[1].Li丰度给出了一个非局部对流混合延伸程度的上限。 相似文献
244.
246.
为了了解额济纳旗及其邻区石炭系—二叠系的分布,为该区油气资源远景调查评价提供依据,通过对前人的资料二次开发和新完成的地球物理综合剖面精细处理与解释,利用“地震、钻井资料约束下的重、磁、电资料联合反演”方法,对该区残留的石炭系—二叠系的分布与埋藏状况进行了初步解释。结果表明,该区石炭系—二叠系总体残留厚度较大,埋深适中。该方法初步解决了对该区石炭系—二叠系分布物探解译的技术难题,为确定盆地内部石炭系—二叠系的展布状况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247.
甘蒙北山地区下石炭统绿条山组时代修正及其构造意义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甘肃—内蒙古北山地区位于中亚造山带中段,其晚古生代洋盆最终闭合时间倍受关注且久有争议。早石炭世是该区洋陆转换的关键时期之一,下石炭统下部绿条山组与下伏的下、中泥盆统之间的角度不整合被认为是该区构造隆升的主要证据之一。但由于研究程度限制,绿条山组的时代尚有争议,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该区构造演化的深入分析。北山北部甜水井北与碎石山剖面绿条山组火山岩的LA-ICP-MS锆石U-Pb年龄分别为296.8±3.5Ma与311.1±3.2Ma,产出晚石炭世巴什基尔期(Bashkirian)菊石Gastrioceras和Branneroceras,时代应修订为晚石炭世—早二叠世早期。研究区下泥盆统—上石炭统沉积充填及生物群落特征表明该区可能在晚石炭世由大陆边缘浅海演化至裂谷盆地,上石炭统与下、中泥盆统之间的角度不整合代表洋陆转化造成的长时间隆升剥蚀。 相似文献
248.
针对影响石炭系—二叠系油气地质条件与油气资源潜力评价的关键地质问题,开展产、学、研联合攻关,采用盆山结合、地质与地球物理结合的工作手段,在石炭纪—二叠纪盆地形成与演化、沉积体系与沉积相展布、石炭系—二叠系烃源岩评价等方面取得了系列新认识。明确了银额盆地及其邻区石炭纪—二叠纪为典型的裂谷裂陷盆地,晚石炭世—早二叠世为盆地发育的鼎盛时期,以浅海陆棚相沉积为主;发现多套厚度大、横向分布稳定,且有机质丰度中等—高,并以II型干酪根为主的成熟—高成熟烃源岩,不存在区域变质;于上古生界风化壳钻获的天然气和原油地球化学特征指示与石炭系烃源岩具有显著亲缘关系;初步预测研究区石炭系—二叠系油气资源前景,圈定了有利勘探区和较有利勘探区。 相似文献
249.
泸沽湖是云贵高原第二大深水湖。取自水深44.5m处长度880 cm的连续岩芯显示, 泸沽湖沉积岩芯物理特征变化不明显, 色调单一、物质构成均匀、植物残体(古树叶)丰富。本文对该岩芯上部474 cm进行了孢粉分析和TOC(总有机碳)、CaCO3(碳酸钙)百分含量的测定。在16个树叶残体 AMS14C 测年基础上建立了岩芯的年代序列。岩芯孢粉组合表明, 在泸沽湖流域, 15000~12300a B.P. 植被以松林为主, 伴有山地针叶阔叶混交林, 指示温凉偏湿的气候条件; 12300~10300a B.P. 的植被以松林减少而落叶阔叶林扩张为特点, 表明当时气候相对偏暖偏干; 在早全新世(10300~7500a B.P.)和中全新世(7500~3800a B.P.), 植被以松林占优势, 伴有铁杉林和云冷杉林, 植被盖度大, 反映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 在中全新世常绿栎类偏多, 表明有效湿度不如早全新世; 在3800~3300a B.P., 松林明显减少而硬叶常绿栎林急剧扩张, 指示了一次持续的冷干事件; 在晚全新世(3300a B.P. 至今), 松林有所恢复但未达到早中全新世的水平, 常绿青冈林增加并出现较多的铁杉林和云杉林, 但植被盖度明显降低, 表明晚全新世的气温和湿度比早中全新世均偏低。TOC和CaCO3含量反映的湖泊环境和湖面变化与孢粉分析结果有较好的对应, 虽然彼此在年代上存在一定的差异。碳酸盐含量变化显示在13600~3400a B.P. 期间湖水整体较高并形成间断性外流湖。泸沽湖沉积记录不仅揭示了末次冰消期以来升温-高温-降温的变化趋势, 还记录了与Younger Dryas(YD)和约4000a B.P. 的冷事件等相关的气候异常事件。因此, 本研究对于认识我国西南地区现代气候环境变化过程、气候突变事件及植被演化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50.
通过对朱仙庄矿87采区厚松散层及薄覆岩的含水层、隔水层及基岩风氧化带工程岩组特性的分析,采用物理模拟、FLAC3D数值计算及现场实测的综合研究方法,对一次采全厚综放开采覆岩移动破坏规律进行了深入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采区内松散层下部的第四含水层组富水性极弱,补给条件差,且基岩风氧化带具有较强的隔水性能,可以留设防塌煤柱开采;采用综放开采时,其覆岩最大垮采比为1.69,在-240m标高以下的防水煤柱内实现了一次采全厚放顶煤安全高效开采,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