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10篇
测绘学   1篇
大气科学   25篇
地质学   4篇
海洋学   5篇
综合类   4篇
自然地理   1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4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21.
日前,夏津县国土资源局顺利完成2011年城市建设用地报批工作。2011年以来,该局以保障全县重点项目建设为中心,树立大局意识、服务意识,进一步解放思想,用足用活上级政策,切实为项目建设用地搞好服务,确保全县重点项目的用地需求。  相似文献   
22.
武汉市城市积涝预警系统及其仿真模拟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萍萍  王丽  张宁 《湖北气象》2010,29(1):71-75,88
在建立武汉市城市排水管网地理信息系统的基础上,以城市地表与明渠、河道的水流运动为主要模拟对象,以二维非恒定流基本方程和无结构不规则网格划分技术为骨架,设计了适合武汉市的城市积涝仿真模型,并结合精细化降水预报业务和积水显示后处理系统,建立了武汉市城市积涝预警系统。另外,利用该系统对2008年5月27—28日武汉市特大暴雨引发的积涝进行预报预警,取得较好效果,其中最大积水落区预报成功率达70%以上,模拟的积水深度误差主要分布在20cm以内。  相似文献   
23.
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和其他常规观测资料,对湖北省西南气流型暖区暴雨相关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该类暖区暴雨主要发生在鄂东南地区,容易形成极端暴雨;低空急流是最主要的一个影响系统,低层强烈暖平流配合中层小股弱干冷空气,形成上干冷下暖湿层结,是本类暖区暴雨主要的不稳定建立机制;主要水汽输送通道有3条,水汽输送高度主要位于850 hPa附近,水汽辐合高度则位于850 hPa以下;暴雨发生过程中,0~1 km和0~3 km垂直风切变增长明显,其中0~3 km垂直风切变平均值可达11.6 m/s以上,对暴雨区的指示作用更显著;主要动力启动机制是低层风速辐合,而动力加强机制则来自于高低空急流耦合,在这个过程中,高空辐散加强,次级环流形成,从而形成强烈上升运动。  相似文献   
24.
徐双柱  吴涛  张萍萍  王继竹  董良鹏 《气象》2015,41(9):1159-1165
根据2010—2014年风云2号(FY 2)和风云3号(FY 3)气象卫星资料,结合雷达资料、常规观测资料和数值预报产品等,利用多阈值法、面积重叠法进行了湖北省暴雨云团的识别跟踪方法研究;利用配料法进行了湖北省6 h暴雨短时预报方法研究。建立了以网页形式的风云系列卫星资料的暴雨监测预报业务系统,定量监测和预预暴雨的发生、发展。2014年应用检验结果表明,该系统对于湖北省暴雨的监测和预报有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25.
施望芝  高琦  张萍萍 《湖北气象》2007,26(3):217-222
暴雨的落区、落点预报仍是当今天气预报中的难题。为了逐步提高暴雨落区落点预报的准确率,利用T213数值预报产品,对2003~2005年6~8月湖北省暴雨天气过程进行综合诊断分析,着重分析了对产生暴雨贡献较大的数值预报物理量场和量值。结果表明,500、700、850 hPa假相当位温之和[Σθse(5 7 8)]的水平分布场在某一地区表现出有能量锋区存在,同时满足其它预报模型和指标,12 h后满足条件的地区有暴雨发生;当某个站点在暴雨发生前,500、700、850 hPa温度露点差之和[Σ(T-Td)]≤10°C时,同时满足其它预报指标时,12 h后该站点有暴雨发生。最后,根据同期暴雨个例的多要素综合诊断分析,归纳出数值预报场模型和预报值指标。  相似文献   
26.
李银娥  谌伟  张萍萍 《湖北气象》2007,26(4):306-310
利用常规资料、自动站资料和T213 1°×1°格点再分析场资料对2007年7月1~2日湖北省的暴雨天气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这次暴雨过程是在有利的高、中、低层系统配置下,由华北冷涡带动干冷空气南下,与副热带高压外围的暖湿气流在江淮流域交汇而形成的。干冷空气南侵在暴雨区北侧形成了明显的湿度锋和能量锋,在低层辐合区造成明显的湿度锋锋生触发了中尺度系统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27.
2010年1月鄂东一次暴雪过程中尺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及NCEP/GFS再分析资料,对2010年1月5—6日发生在湖北东部的暴雪过程进行中尺度分析。结果表明:500hPa北支槽后干冷空气配合南支槽前西南暖湿气流形成的冷暖交汇以及850hPa低涡北抬发展是产生暴雪的主要天气背景;200hPa高空急流、700hPa西南急流、925hPa东北气流、850hPa气流汇合区、700hPa及850hPa露点锋、锋生次级环流、风向随高度强烈顺转的垂直风切变以及地面中尺度辐合区的有利空间配置,对暴雪预报具有重要指示意义。此外,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对此次暴雪过程的三维物理模型进行了总结。  相似文献   
28.
夏津县国土资源局进一步明确责任,规范管理,加快办理德商高速公路(夏津至聊城段)建设项目前期用地报批手续,切实做好高速公路建设用地保障工作,确保夏津县高速公路建设项目依法顺利实施,进一步推进全县经济社会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29.
夏津县国土资源局进一步明确责任,规范管理,加快办理德商高速公路(夏津至聊城段)建设项目前期用地报批手续,切实做好高速公路建设用地保障工作,确保夏津县高速公路建设项目依法顺利实施,进一步推进全县经济社会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30.
2013年湖北省两次降雪过程对比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张萍萍  吴翠红  祁海霞  王晓玲  张宁 《气象》2015,41(4):418-426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微波辐射计及多普勒雷达等资料对2013年2月7—8日干雪过程、2月18—19日湿雪过程,从水汽、不稳定、动力及温湿层结方面进行对比分析,得出如下结论:(1)2月7—8日的干雪过程水汽层次浅薄,水汽输送支仅为700 hPa弱西南气流;2月18—19日的湿雪过程水汽充沛,水汽输送支为700 hPa强西南急流和850 hPa 东南气流。(2)干雪过程低层冷平流强,层结稳定。湿雪过程低层暖平流强,冷暖交汇使大气不稳定度增加。(3)干雪过程中弱暖湿气流沿深厚冷空气垫爬升,动力辐合位于中高层,次级环流的形成减弱上升运动。湿雪过程中弱冷空气楔入到强暖湿气流底部,迫使其抬升,形成深厚上升运动区,次级环流的形成增强上升运动。(4)干雪过程整层温度<0℃,700 hPa出现冷性逆温层,-10℃层位于925 hPa附近,水汽密度、液态水含量、整层水汽含量较小;湿雪过程700 hPa出现暖性逆温层,-10℃层位于500 hPa附近,水汽密度、液态水含量、整层水汽含量较大。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给出了干、湿雪形成的三维物理模型,该模型从温湿(风)垂直层结上面体现出了干、湿雪形成的主要环境背景差异,对于干、湿雪预报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