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2篇
  免费   73篇
  国内免费   48篇
测绘学   23篇
大气科学   9篇
地球物理   38篇
地质学   120篇
海洋学   31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8篇
自然地理   2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18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20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15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10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4篇
  1995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2年   1篇
  1959年   1篇
  195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51.
详细介绍了一种长宽比例尺不一致的航道扫测图制作的数学模型和制作方法,采用计算机语言编制的软件对这种航道扫测图的制作方法予以实现,并且通过我国北方某港口航道扫测的工程实例进行了验证。  相似文献   
152.
在CARIS HIPS中实现多潮位站水位改正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刘雷  张永合 《海洋测绘》2010,30(2):61-63
多波束测深系统以其高精度、宽覆盖的作业特点在海道测量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多年来,多验潮站的潮位改正问题成为制约其在大区域应用的瓶颈。主要阐述了在最为常用的多波束数据后处理软件CARIS HIPS中如何实现多验潮站潮位改正,并以条带测量区域为例验证了其精度。  相似文献   
153.
重力均衡是一普遍的地球物理现象,可为区域深部构造、岩石圈形变、地壳结构以及应力场状态研究提供参考信息,是研究地壳内部结构和划分大地构造单元的重要方法之一。华南陆块是欧亚板块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矿产资源“大粮仓”,虽然对华南陆块的研究已持续近百年,但在构造、成矿等诸多地质问题上仍存在较大争议。为了解华南陆块均衡程度及其对构造、成矿的影响,本文尝试从均衡重力异常和均衡深度异常两个方面来探索。首先利用卫星布格重力计算得到了均衡剩余重力异常,然后利用高程和壳幔密度差计算了均衡深度异常。结果表明华南陆块大部分区域地壳处于均衡状态,相对正均衡异常主要位于东部沿海地区和武陵山一带,相对负均衡异常反映了秦岭—大别造山带、江南造山带及华南陆块西缘造山活动。地震多沿正、负均衡深度异常的转换带或梯度带发生,认为这些地带通常为深部构造转换部位,应当成为地震活动研究关注的重点区域。均衡剩余重力异常也间接约束了不同类型金属矿床分布,正均衡剩余重力异常区多分布地幔来源金属矿床,而负均衡异常区则多产出壳源相关金属矿床。  相似文献   
154.
新疆东准噶尔斑岩铜矿主要构造类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东准噶尔地区分布有索尔库都克、哈腊苏-卡拉先格尔、乌伦布拉克-溴水泉、塔黑尔巴斯套与琼河坝5条斑岩铜矿带,分为构造叠加改造型斑岩铜矿、断裂构造背景下的斑岩铜矿与和尔赛型斑岩铜矿3种构造类型.构造叠加改造型斑岩铜矿受后期韧性变形构造改造、硫化物沿片理带富集,黄铜矿细脉主要分布于片理带中相对较弱的破劈理中,铜矿体总体产状与片理带产状一致.断裂构造背景下的斑岩铜矿,含矿斑岩体呈岩枝状产出,矿化脉体及伴生蚀变与断裂构造关系密切.和尔赛型斑岩铜矿,具典型斑岩铜矿与岩浆融离型矿床的双重特征,是一个较特殊的斑岩铜矿.  相似文献   
155.
汶川-映秀8.0级大地震发生在由3条NE向断裂带组成的龙门山逆冲走滑断裂系上,造成了以汶川、映秀为中心和其周边地域的严重破坏和人员的重大伤亡.然而强烈地震发生前却未见有可能的确切征兆或浅表层异常活动的迹象(相对于短期和临震预测),即浅层过程与地震发生的深层过程并不匹配.那么为什么在龙门山地区突然发生了这次大地震,它具有哪些特征?其成因机制又是什么?为此必须对这次强烈地震"孕育"、发生和发展的壳、幔速度结构以及其深层动力过程进行深入研究和探讨.通过对松藩-甘孜、龙门山造山带和四川盆地地域人工源地震深部探测以及天然地震层析成像、接收函数与面波频散反演研究分析,初步结果表明:1)在印度洋板块与欧亚板块陆-陆碰撞和挤压作用下,形成了喜马拉雅造山带和东构造结,该东构造结似一尖楔向NNE方向顶挤并插入青藏高原东北缘,故迫使高原深部物质向东流展.在受到以龙门山为西北边界的四川盆地高速"刚性"物质阻隔下,一部分物质则转而向东南侧向运移;2)龙门山造山带与其西北侧地带地形高差达3500±500m左右,地壳厚度在龙门山西北部为65±5km左右,四川盆地为40±2km左右,而龙门山地带与其东、西两侧相比则其地壳厚度变化幅度达15~20km,这里恰为应力作用的耦合与集中地带;3)下地壳和地幔盖层物质以上、中地壳(深20~25km)中的低速层为第一滑移面,以上地幔软流层顶面为第二滑移面,且在四川盆地深部"刚性"物质阻隔下,下地壳和上地幔盖层物质以高角度在龙门山断裂系与四川盆地的耦合地带向上运移(或称逆冲),且在龙门山地表3条断裂构成的断裂系向下收敛到15±5km左右深处汇聚,二者强烈碰撞、挤压和震源介质破裂;即存物质与能量的强烈交换下,高度集中的应力得到急速释放,故形成了这次8.0级大地震.为此通过该区的壳、幔速度结构变异,初步揭示了这次8.0级大地震"孕育"、发生和发展的深部介质和构造环境及其深层动力过程.  相似文献   
156.
通过分析僵尸网络内部的通信行为,提取了相同僵尸网络的通信特征,利用这些特征定义了僵尸网络之间关系的云模型,并设计了基于云模型的僵尸网络关系分析算法。通过典型僵尸程序样本的评测结果表明,即使对采用加密通信和无固定通信时间间隔的僵尸程序,该算法仍然能够有效地识别出这些僵尸网络之间的关系。通过与相关研究工作的对比表明,该算法在分析的准确度、僵尸网络的类型和加密通信等方面均优于相关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157.
利用高压釜反应装置,在一定温度和压力下,对正十六烷与硫酸镁热化学还原反应含水体系进行了模拟,通过气相色谱仪、微库仑仪、毛细管气相色谱,脉冲火焰光度检测器、红外光谱仪及X射线衍射仪对气、油、固三相产物分别进行了分析,并进行了动力学研究.结果表明,该体系在温度为450~550℃时可以发生反应,主要生成氧化镁、硫、焦炭、硫化...  相似文献   
158.
四道河子金矿位于延吉一汪清金多金属成矿带的北段,北东向敦密断裂与南北向牡丹江断裂的交汇处南侧,出露地层有上元古界张广才岭群新兴组,呈北东向带状展布。主要岩性有片岩、变粒岩、石英角岩、变质石英砂岩,  相似文献   
159.
岩石圈结构和深部过程对理解成矿带和大型矿集区的形成十分重要。岩石圈尺度的地球动力学过程将在地壳中留下各种结构的或物质的"痕迹",这些"痕迹"可以通过地球物理的手段去探测。为深入理解长江中下游成矿带形成的深部动力学过程,作者在国家深部探测专项(SinoProbe)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支持下,在长江中下游成矿带开展了综合地球物理探测。方法包括宽频地震、深地震反射、广角反射/折射和大地电磁测深。数据处理和反演结果取得一系列新发现:(1)成矿带上地幔顶部存在低速体,在中心深度300km处有一向SW倾斜的高速体;(2)S波接收函数证实成矿带岩石圈较薄,只有50~70km;横波分裂结果显示,成矿带上地幔各向异性方向和强度与邻区有较大区别,显示平行成矿带(NE-SW向)的上地幔变形和流动;(3)深反射地震揭示成矿带上地壳曾发生强烈挤压变形,以紧闭褶皱、逆冲和推覆为特征;在宁芜火山岩盆地、长江断裂带和郯庐断裂之下出现"鳄鱼嘴"构造,指示上下地壳在挤压变形过程中解耦;深反射地震证实发生过陆内俯冲和叠瓦,并认为是岩石圈增厚和拆沉的主导机制;(4)广角反射和大地电磁反演给出了跨成矿带地壳剖面的速度和电性结构,速度和电阻率分布总体上与构造单元相吻合。本文分析和解释了这些发现的地质意义,并结合近年在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地球化学研究进展,提出了成矿带地球动力学模型。该模型认为:中、晚侏罗世陆内俯冲、岩石圈拆沉、幔源岩浆底侵和MASH过程造就了长江中下游世界级成矿带的形成。  相似文献   
160.
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国土资源管理工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要求全党,加强执政能力建设,进一步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科学发展观是一个执政党执政能力的具体体现,其实质是用科学的发展思路指导和实现经济社会更快更好更全面地发展。作为国土资源管理工作,落实科学发展观,就要更好地树立珍惜、节约资源,科学地利用每一寸土地的风尚,走出一条符合我国国情的资源集约利用型的新路子。马克思指出:“劳动力和土地是形成财富的两个原始要素,是一切财富的源泉。”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和从事劳动生产的基础性物质条件,是一切经济活动最基本的生产资料。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