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05篇
  免费   171篇
  国内免费   147篇
测绘学   111篇
大气科学   161篇
地球物理   114篇
地质学   341篇
海洋学   147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61篇
自然地理   87篇
  2024年   10篇
  2023年   44篇
  2022年   33篇
  2021年   42篇
  2020年   29篇
  2019年   40篇
  2018年   57篇
  2017年   28篇
  2016年   24篇
  2015年   35篇
  2014年   53篇
  2013年   43篇
  2012年   42篇
  2011年   48篇
  2010年   45篇
  2009年   54篇
  2008年   46篇
  2007年   49篇
  2006年   38篇
  2005年   45篇
  2004年   42篇
  2003年   31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17篇
  1999年   16篇
  1998年   13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15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7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2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1篇
  1964年   1篇
  195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91.
石臼坨凸起为渤海海域典型的复式油气聚集区,复杂的油气成藏导致录井资料在全井对比上差异性非常大。随着勘探的深入,在石臼坨凸起东部斜坡带解释符合率较低。对石臼坨凸起东部斜坡带的19口井534层储层进行了综合分析,分析资料包括气测、地化、电测、试油等数据。通过对比分析发现,错误主要集中在新近系的明下段和馆陶组储层,生物降解、荧光、气体组分在认识上存在一些偏差。将生物降解分类,优选参数,建立适应本地区的解释图板和阈值,符合率达到87.7%,效果非常好。东部斜坡带所建立的解释方法对整个石臼坨凸起以后的录井综合解释具有非常大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92.
本哈姆隆起(Benham Rise)(形成时代为37~36 Ma)位于菲律宾海板块西侧的西菲律宾海盆内。此海底隆起靠近菲律宾海沟,水深2 000~3 000m,体积接近1×10~5 km~3,为一典型的海底高原。玄武岩样品中的橄榄石斑晶颗粒粒径为0.2~0.4mm,自形-半自形,部分橄榄石斑晶发生明显的伊丁石化,不具橄榄石捕虏晶所特有的环状裂隙和扭折结构;基质中的橄榄石微晶粒径为0.01~0.05mm。早期结晶出来的橄榄石斑晶被寄主岩浆携带向上运移到地表期间,与寄主岩浆相互作用有限,少数橄榄石颗粒出现弱的成分分带现象。利用橄榄石斑晶与寄主岩浆对本区域地幔潜在温度(Tp)进行了计算,结果显示本哈姆隆起之下的地幔潜在温度范围为1 660~1 683℃。与正常洋中脊之下的地幔潜在温度相比,本哈姆隆起高约185~230℃,表明本哈姆隆起之下的地幔可能存在热量异常。此外,本哈姆隆起玄武岩中斜长石斑晶的结晶温度平均为1 160℃,结合其具有较高的An值(100Ca/(Ca+Na),表明斜长石斑晶形成于快速上升的幔源岩浆中。本研究为本哈姆隆起为地幔柱成因的观点提供了证据。  相似文献   
193.
为了解南海北部蓝圆鲹(Decapterus maruadsi)的群体遗传变异特征,本研究利用线粒体DNA Cyt b基因部分序列对9个群体共203个个体进行群体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分析.结果显示:在722 bp长的Cyt b部分序列中,共检测出52个多态位点,定义25个单倍型;群体的单倍型多样性(h)为0.577±0.036,核苷酸多样性(π)为0.001 55±0.001 12,整体遗传多样性呈中等偏低水平,其中雷州半岛和海南岛以东5个群体的遗传多样性水平明显高于以西的4个北部湾群体.单倍型系统发育树和网络图均未表现出与地理位置相对应的谱系结构,单倍型网络图呈以主体单倍型为中心的星状结构.群体间的Fst值为-0.077~0.018,且统计检验均不显著(p0.05).分子方差分析(AMOVA)表明,遗传变异全部来源于群体内个体间.Tajima's D值和Fu's Fs值均为显著负值,核苷酸不配对分布呈明显的单峰分布.南海北部蓝圆鲹群体约在29 000a前可能发生过扩张事件,导致遗传多样性呈现高h、低π模式;9个群体间的遗传分化并不显著,符合是一个随机交配种群的假设,但9个群体的遗传多样性水平却表现出明显的地理趋势,提示将南海北部蓝圆鲹作为单一种群进行渔业管理需持谨慎态度.  相似文献   
194.
通过对19个观测井2年定期、连续的水位观测,以及水质主要9种离子浓度分析,阐述了辽东湾西部沿岸海水入侵的分布特征。根据海水入侵区地下水中主要离子浓度与地下水的相关关系,总结了随着海水入侵的发展地下水化学类型的变化。地下水化学类型分为5大类型:Na+-Cl-型、Cl-.HCO3-或HCO3-.Cl-型(阳离子为Ca2+.Na+)、HCO3-.Cl-.SO42-或Cl-.HCO3-.SO42-型水(阳离子为Ca2+)、SO42-.HCO3-型(阳离子为Na+.Ca2+)、HCO3-型(阳离子为Ca2+.Na+)。该区地下水水化学类型呈带状分布,类型变化规律明显,反映了海水入侵分布特征。当淡水开采时,水位降深越大,微咸水入侵强度越大。控制淡水开采是防止微咸水入侵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195.
讨论了一类离散非线性系统降维观测器的存在性。对给定的Lyapunov函数,在保证观测误差渐近稳定的条件下,给出了该离散非线性系统降维观测器的设计方法。用数值例子说明了该设计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96.
有棘无棘两种表型栉江珧28S和COI基因序列差异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形态学分析的基础上,对有棘和无棘两种不同表型栉江珧(Atrina pectinata)的28S rDNA和COI基因片段进行序列分析比较.结果显示这两种表型的DNA序列差异很小,28S rDNA(1 075 bp)无差异,而COI(659 bp)碱基差异最大为1.5%,不能提供这两种表型的栉江珧划分为两个种的证据.  相似文献   
197.
波浪破碎过程产生的湍流动量和能量垂向输运对于加快海洋上混合层中垂向混合具有显著效果.采用二维实验室水槽中对波浪破碎过程进行模拟.对采集的波浪振幅时间序列采用希尔伯特变换定位破碎波位置,波浪的破碎率随有效波高的增加而增大,波浪谱分析得到的波浪基本周期与有效周期结果相似.实验中采用粒子图像测速技术(particle ima...  相似文献   
198.
商丘近40 a蒸发量变化特征及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商丘1961-2000年小型蒸发皿蒸发量资料,分析了商丘蒸发量的变化趋势及引起蒸发量变化的因子,结果表明,商丘年、季和月蒸发量均存在明显的下降趋势,影响蒸发量变化的因子主要有风速、日照、相对湿度、水汽压等.  相似文献   
199.
城市土地利用分类对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意义。为了进行深圳市土地利用信息提取,利用Sentinel-2影像,基于遥感光谱、光谱指数和图像纹理等多种特征信息,构建了多特征随机森林城市土地利用分类模型。并在相同分类条件下,与最大似然、K最邻近监督分类方法进行对比分析,利用混淆矩阵进行精度评价,分析随机森林分类算法的优缺点。研究表明,多特征信息融合丰富了遥感数据的信息内容,多特征随机森林分类方法具有更高的分类精度。  相似文献   
200.
针对庙西南凸起馆陶组主要成藏砂体类型与油气富集程度的差异,分析油气运聚条件及其对油气成藏的影响,总结差异成藏规律。研究表明,油田区为多断阶"脊—断"接力式油气运聚模式,油气先沿馆陶组底部区域砂岩输导脊向高部位断阶区横向运移,再由"通脊"断裂将油气分配至浅层聚集成藏。增压应力的分布与强度是影响油气运移与保存的关键,控制主要成藏砂体类型与油气富集程度。增压区利于油气保存而不利于油气运移,以厚砂体成藏为主;弱增压区、亚增压区利于油气运移但不利于油气保存,主要为薄砂体成藏。构造低部位弱增压与高部位增压型断块运移与保存条件最优,油气最为富集。同一断块内部,"脊—断"条件控制不同井区的油气丰度,"通脊"断裂切至输导脊的构造位置越高、在输导脊上累计错动面积越大,该区域的油气丰度也越高。这种油气差异成藏规律有效指导了庙西南凸起馆陶组的高效评价,同时为类似地区的油气勘探提供了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