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5篇
  免费   77篇
  国内免费   44篇
测绘学   16篇
大气科学   33篇
地球物理   105篇
地质学   118篇
海洋学   24篇
综合类   23篇
自然地理   37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20篇
  2021年   15篇
  2020年   13篇
  2019年   16篇
  2018年   25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20篇
  2013年   19篇
  2012年   21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18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1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4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311.
张慧 《河南地质》2012,(9):53-53
远襄镇在柘宁路东侧建庞堂新型农村社区的情况;远襄镇在柘宁路西侧非法占用耿庄村耕地建庞堂新型农村社区二期工程的情况;我局依法履职情况  相似文献   
312.
以西秦岭北缘断裂带不同段断层气Hg、Rn浓度空间分布特征分析为基础、通过对历史大震背景、现今地震活动影像以及b值空间分布特征的对比分析,从地球化学的角度,对西秦岭北缘断裂带不同段落的活动习性进行深入探讨,并识别出该断裂带潜在大震危险区段。可为未来地震趋势判定及震情跟踪提供重要的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313.
利用1980—1984年和2004—2020年锦州市农业气象观测站春玉米物候观测资料和气象观测资料, 采用趋势系数、倾向率、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等方法, 分析了锦州市春玉米生育期长度和水热条件的变化趋势, 并探讨了锦州市春玉米生育期长度与水热条件的关系。结果表明: 1980—1984年和2004—2020年锦州地区春玉米各生育期长度变化趋势不同, 除抽雄期、成熟期和生殖生长期外, 其他生育期长度均呈缩短的趋势。营养生长期长度极显著缩短, 生殖生长期长度极显著延长, 因此全生育期呈弱的延长趋势, 变化不明显。春玉米各生育期水热条件变化趋势不同, 热量条件变化显著, 而水分条件变化不显著, 多数生育期≥10 ℃活动积温(DT10)和生长度日(GDD)呈增加的趋势, 其中抽雄期、成熟期和生殖生长期、全生育期热量条件呈极显著增加趋势, 表明热量条件对春玉米生长发育影响最大。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表明, DT10和GDD对春玉米生育期长度影响最大, 水分条件对春玉米生育期长度影响较小, 其中出苗期、成熟期和全生育期长度与水分条件相关显著。可见, 锦州地区水热因子之间相互制约、相互影响, 共同影响春玉米的整个生育期。  相似文献   
314.
基于2017年发布的第6版Randolph冰川编目资料,结合全球16个主要冰川区近期发表的冰川变化研究文献,系统分析了全球冰川面积现状及其近期变化。结果表明,全球(不包括南极与格陵兰冰盖)共发育山地冰川215 547条,总面积达705 739 km2,面积相对误差为4.2%。冰川数量以面积等级<1 km2的冰川(79.15%)为主,冰川面积以面积等级≥100 km2的冰川(54.9%)为主。分布在北极的冰川面积(45.5%)最多,分布在南极周边岛屿的冰川面积(18.8%)次之,分布在高亚洲(13.8%)和阿拉斯加(12.3%)的冰川面积再次之。近50年间全球冰川经历了强烈退缩,16个主要冰川区面积退缩率达11.3%,1960年以来的冰川面积年均退缩率为0.35%。由于目前尚缺乏多期冰川编目可供比较,全球范围内冰川变化的定量研究仍将是今后研究的重点。  相似文献   
315.
1984-2016年全球参照冰川物质平衡时空变化特征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基于世界冰川监测服务处(WGMS)发布的冰川物质平衡数据,对全球40条典型参照冰川物质平衡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984年以来,40条冰川中的36条在观测时段内处于物质平衡为负的状态,冰川普遍退缩,尤其在中纬度比较强烈;全球参照冰川物质平衡的多年平均值为-563 mm,累积物质平衡为-18 590 mm,且2000年之后出现了加速消融的变化趋势;全球参照冰川物质平衡的年代际平均值呈阶梯下降,每10年,物质平衡值下降200 mm左右;由于区域气候变化的差异性以及冰川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程度不同,冰川物质平衡变化表现出显著的区域特征,物质平衡值由北到南出逐渐增大,空间上呈现出典型的纬度地带性和经度地带性特征;气温是控制冰川物质平衡变化的主要因子,物质平衡过程通常与各地区不同时间尺度的气候波动和变化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316.
牛蹄塘组页岩矿物的成因类型及其地质指示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场发射扫描电镜为主要研究手段,在微米级-纳米级尺度上观测南方下古生界牛蹄塘组(包括相当层位)页岩的主要组成矿物。通过揭示矿物质与有机质的生长发育形貌特征,从而获得判断矿物成因的直观依据。研究结果表明,牛蹄塘组页岩矿物的成因类型有陆源碎屑成因、自生成因(包括蚀变成因、生物成因等)、后生成因、热液成因、表生成因等,其中以陆源碎屑和自生成因为主。不同成因的矿物具有不同的地质指示意义,对页岩储层物性也有不同的影响。生物成因石英(包括硅质)与有机质的交互共生关系指示页岩气勘探的甜点层位。   相似文献   
317.
以南方早古生代海相页岩和华北石炭-二叠纪陆相(包括海陆交互相)页岩为研究对象,以场发射扫描电镜微观观测和相关物化测试结果为基础资料,重点对页岩的矿物成因、显微组分、有机质孔隙、岩石力学性质等进行对比性研究。结果表明:海相页岩与陆相页岩有异有同;海相页岩的基本特征是自生矿物多于陆源碎屑,自生石英含量丰富且与有机质同源分异,交互共生,显微组分是以低等生物为原始质料的沥青质体,且纳米级孔隙发育较好;陆相页岩的基本特征是陆源碎屑和泥质为主,自生矿物含量少,显微组分主要是以高等植物为原始质料的各种有机碎屑体,有机质纳米孔隙不发育。这些基本特征导致海相页岩和陆相页岩的生烃潜力、储层物性、岩石可压裂性等均有明显差异,页岩气资源评价与勘探开发需要区别对待。   相似文献   
318.
防压曲支撑在结构抗震加固中的应用与展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防压曲支撑(BRB)既可提高结构的抗侧刚度,又有较强的地震耗能能力,可用于结构抗震加固中。本文叙述并讨论了防压曲支撑用于结构抗震加固的过程及特点,并列举了一个工程实例。该技术在国外已得到广泛应用,本文针对中国大陆的情况给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319.
谢海  张慧 《贵州地质》2009,26(4):243-247,312
梵净山地区是中国南方出露中元古代地层的地区之一,尤其是其发育在中元古代末、新元古代初进入了陆内造山的发展、演化历程,形成了淡色花岗岩组合为代表的构造热事件,它反映了本区武陵造山运动的结束,是研究中国南方Rodinia超大陆发展、演化的极佳地区,梵净山群白云母花岗岩特征及性质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地球科学意义.  相似文献   
320.
青藏高原的隆升与环境变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基于青藏高原及其周边地带地球深部结构、构造和大陆动力学的研究,探讨了冈瓦纳古陆解体后,印度板块北进与欧亚板块碰撞作用的后效。由于印度板块中、上地壳与地幔盖层物质挤入,南北双向挤压力系以及复杂深层动力过程的作用,深部物质被分异、调整,致使地壳缩短增厚,深部物质侧向流展,导致青藏高原整体隆升。随着青藏高原的隆起,形成了特异的深部结构与深层过程。这不仅极大地改变了古亚洲的地貌景观和自然环境,使青藏高原进入冰冻圈,而且造成高原及其周边地域剧烈的水热活动和特异的地震活动,强烈地改变了该区人文气候、生物区系和生态环境,从而构成中—新生代以来东亚乃至全球系统最为壮观的地球科学事件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