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5篇
  免费   26篇
  国内免费   109篇
测绘学   18篇
大气科学   23篇
地球物理   12篇
地质学   187篇
综合类   15篇
自然地理   25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19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17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56 毫秒
51.
毛小红  林宜慧  张建新 《岩石学报》2023,(12):3533-3554
北阿尔金高压/低温(HP/LT)变质岩呈构造岩片分布在俯冲-增生杂岩中,主要由强变形的变质沉积岩(泥质片岩、钙质片岩和石英片岩)和少量呈透镜状分布在变沉积岩中的蓝片岩和榴辉岩组成,与相邻的蛇绿混杂岩呈断层接触。榴辉岩主要矿物为绿辉石、石榴子石、多硅白云母、石英、冻蓝闪石,含少量蓝闪石、绿泥石、方解石、钠长石、榍石。蓝片岩主要矿物为蓝闪石、石榴子石、碳酸盐类矿物、阳起石、绿帘石、钠云母、绿泥石、钠长石和石英,偶见多硅白云母,其中在部分蓝片岩的石榴子石中有少量硬柱石和绿辉石包体。本文对蓝片岩(样品A06-16-7)和榴辉岩(样品A03-3-5.3)开展了岩石学和相平衡模拟研究,得到它们形成的压力峰期的温压条件分别是:T=~524℃、P=~2.1GPa和T=~527℃、P=~2.2GPa,并均经历了后期蓝片岩相的退变质叠加。结合区域上已有的研究表明,北阿尔金HP/LT混杂岩片中不同类型岩石可能经历了不同的变质演化历史,反映了古俯冲隧道的不均匀性,并在俯冲隧道的较浅部混杂在一起,共同经历了蓝片岩相或蓝片岩-绿片岩过渡相条件下的透入性变形作用。  相似文献   
52.
孔兹岩系在中国主要分布于华北陆台及扬子地台北缘。最近,笔者在阿尔金西段且末地区的吐拉牧场一带,在原认为是由高绿片岩—低角闪岩相变质岩组成的阿尔金群(古元古代地层?)中发现一套麻粒岩相的岩石组合,笔者初步确定其具有典型的孔兹岩系特征,并对其岩石矿物组合、地球化学特征、形成的P、T条件以及同位素年代学进行了初步的研究。 岩石学及地球化学特征 此套孔兹岩系主要由夕线石榴黑云片麻岩、石榴黑云片麻岩、含石墨夕线石榴片麻岩组成的富铝片麻岩类和透镜状或薄层状夹于这些片麻岩之中的石榴角闪二辉麻粒岩组成,并伴随有大理岩和含石榴长石石英岩。  相似文献   
53.
洞庭湖生态环境治理的战略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洞庭湖的自然演变及人类利用历史提示人们:洞庭湖的水患与其说是自然地质作用的结果,不如说是人为地质作用的表现。对洞庭湖的治理要摒弃“人定胜天”的传统思想观念,不能一味强求制服它,而要顺应它,然后驯服它。要正确认识防洪大堤对生态环境的作用,实施湖泊生态与流域治理相结合的战略。湿地环境保护与恢复是洞庭湖生态环境治理的关键,水环境保护与治理是湖区生态环境治理的核心。  相似文献   
54.
为适应农村自建房的局限性和低成本要求,提出内置式新型空心砌块墙体构造方案。内置式墙体充分利用单排孔空心砌块外形特点,砌块本身作为构造暗柱、芯柱或斜撑的模壳,免去模板支护过程,省时省料。进行了4榀内置式构造方案墙体水平低周往复荷载试验,研究了不同构造方案下墙体的破坏过程、破坏形态、承载能力、位移延性和耗能能力等,分析了墙体破坏机理。研究表明:内置构造暗柱、芯柱或斜撑使墙体承载力和刚度明显提高,位移延性和耗能能力显著改善。经综合分析,建议最优构造方案为墙体两端构造暗柱和芯柱集中布置,同时于墙体中部适当增设芯柱,并通过水平拉结筋网片保证构造暗柱和芯柱的有效拉结和共同工作。  相似文献   
55.
郭晶  李云帅  张建新 《地质学报》2020,94(9):2698-2711
大陆碰撞造山带中高压麻粒岩的 P- T- t 轨迹研究对于理解造山带的热演化历史及大陆地壳的形成与演化具有重要的意义,然而,如何连接同位素年龄与变质演化过程是恢复和建立 P- T- t 轨迹的重点和难点。本文通过对南阿尔金巴什瓦克地区基性麻粒岩的详细岩相学研究,认为该基性麻粒岩经历了原岩阶段(M1)、峰期变质阶段(M2)、峰后退变质阶段(M3)以及晚期角闪岩相- 绿片岩相退变质阶段(M4)。其中,传统矿物温压计和矿物微量元素温压计获得该基性麻粒岩所记录的峰期变质条件分别为17. 5~22. 6 kbar,901~985℃ 和17~28 kbar,1012~1049℃,退变质阶段的温压条件为7. 6~10. 7 kbar,750~810℃。此外,锆石U- Pb 年代学结果表明基性麻粒岩的变质时代为491±3. 5 Ma (MSWD=0. 62),结合锆石和石榴子石的微量元素分配系数以及前人的实验岩石学数据,认为该变质时代记录了早古生代高压- 超高温的变质事件,进而恢复了南阿尔金基性麻粒岩所记录的顺时针 P- T- t 轨迹。  相似文献   
56.
详细阐述了全国第二次土地调查的外业工作过程,并从已有资料的分析利用、外业地类调查、权属核查以及外业成果检查等各工作环节进行了经验总结,特别对已有土地利用成果的两种转换方法,即"坐标转换法"和"同名地物点转换法"进行了比较分析,为同类项目的开展提供了借鉴,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7.
长江流域沿江镉异常示踪与追源的战略与战术   总被引:22,自引:1,他引:2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正在进行的多目标地球化学调查成果显示,长江流域存在全流域的Cd异常。长江流域Cd异常示踪与追源研究的长期目标是查明长江流域沿江各主要支流(汇水面积大于5000km2)Cd等重金属元素的物质来源、迁移形式和输入/输出通量、分辨自然源与人为源各自所占份额,建立沿江各支流Cd时空演化模型,监测它的未来发展趋势,对潜在生态效应进行预警预测;短期目标是针对Cd异常的重点地区,如长江源头、三峡库区、湘江流域、江淮流域、长江三角洲及流域内的4大淡水湖泊,查明Cd异常的来源,重建Cd异常形成的地球化学记录,评估可预见的将来(如10~50年)Cd异常的生态效应。  相似文献   
58.
生物周围所有的因素均是其环境因子,如水、气,其中地球化学环境是最基本的因子.一方面地球化学环境为生物的生存发展提供了必须的矿质元素;另一方面,生物或人类的活动亦改变和影响了地球化学环境. 地球化学指导实践源于19世纪 早在1910年,动物地理学的奠基人,与达尔文共同提出自然选择学说的英国博物学家A.R.华莱士就指出,地壳变动是生物进化的诱因和冲动力,其中化学元素含量的变化是根本的动因.更早于1870年,法国的J.Raulin首次发现了Zn可促进植物的生长,从此以后,人们陆续确认了生命必需的各种微量元素.  相似文献   
59.
目的:探讨头颈部结外淋巴瘤的CT、MRI表现及临床病理特点。方法:回顾性对照分析51例经外科手术或病理证实的头颈部结外淋巴瘤患者的临床病理及CT、MRI影像资料,评价头颈部结外淋巴瘤的影像及临床病理特点。结果:51例全部为非何杰金淋巴瘤(NHL),其中来源于B细胞32例(62.75%),T细胞19例(37.25%)。原发部位最常见于鼻腔及咽环,其中鼻腔23例(45.10%),咽环(Waldeyer环)20例(39.22%),其余部位共8例(15.69%),包括眼眶3例,喉部、甲状腺各2例,腮腺1例。18例(35.29%)伴淋巴结转移。根据肿瘤形态分为3型,其中单发肿块型31例(60.78%),弥漫肿胀型17例(33.33%),溃疡坏死型3例(5.89%)。结论:头颈部结外淋巴瘤的临床病理及CT、MRI影像表现有一定特征性,影像检查可以显示病变形态、范围及淋巴结转移,结合临床特点对头颈部结外淋巴瘤的诊断、分期及指导治疗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60.
孙宝璐  钱青  张建新 《岩石学报》2017,33(10):3091-3108
走廊过渡带大佛寺花岗岩为弱过铝质(A/CNK=1.03~1.06),SiO_2(76.7%~78.9%)、全碱(Na2O+K2O=7.7%~8.3%)、Rb(303×10~(-6)~383×10~(-6))、Nb(32×10~(-6)~42×10~(-6))、重稀土(Yb~8×10~(-6))含量以及和FeOT/MgO(6.3~7.6)、Ga/Al(3×10-4)、Rb/Ba(3.0~6.2)比值较高,MgO(~0.1%)、CaO(0.5%~0.6%)含量较低,Ba、Sr、Eu、Ti强烈亏损,属A型花岗岩,其源岩可能为泥质岩。大佛寺花岗岩中锆石δ18O和εHf(t)值分别为7.8‰~8.6‰(平均8.24±0.13‰)和-4.8~-2.0,Hf同位素两阶段亏损地幔模式年龄1540~1717Ma,岩浆温度达到~820℃以上。北祁连造山带北缘金佛寺花岗岩为过铝质(A/CNK=1.0~1.1),SiO_2(65.5%~75.0%)、MgO(0.6%~2.2%)、Fe2O3(1.9%~5.2%)、TiO_2(0.3%~0.8%)含量变化较大,其主量和微量元素特征与北祁连造山带的柴达诺花岗岩相似,源岩可能包括杂砂岩和角闪岩。金佛寺花岗岩的锆石δ18O为7.4%~9.7‰(平均8.03±0.36‰),εHf(t)在-0.5~+1.9之间,Hf同位素两阶段亏损地幔模式年龄为1289~1439Ma,岩浆温度达到800~900℃。走廊过渡带大佛寺花岗岩、北祁连造山带北缘金佛寺花岗岩的锆石U-Pb SIMS年龄分别为426.1±2.8Ma、424.0±1.6Ma,不同构造单元发育同时期岩浆活动以及A型花岗岩的出现,表明在~425Ma北祁连洋盆已经闭合,北祁连造山带及邻区进入到后碰撞拉伸阶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