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3篇
  免费   43篇
  国内免费   34篇
测绘学   29篇
大气科学   26篇
地球物理   45篇
地质学   89篇
海洋学   31篇
天文学   3篇
综合类   12篇
自然地理   75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14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22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19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7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75 毫秒
61.
自Piter(1906)首次用电生理方法记录到鱼的微音器电位以来,本领域的研究已相当广泛而深入。Sand进一步对淡水鲈鱼(Perca fluviatilis)听觉方向敏感性作了深入研究。此外,用条件反射行为法研究鱼类听觉也取得很大进展。但有些鱼类难以建立条件反射或需要很长时间,使得条件反射行为法受到局限。而用不同声频刺激直接观察鱼体运动的行为生理法,研究鱼类听觉观察直观。近年来作者开始对某些鱼作了初步研究,並取得一定结果。本文用行为生理法对鲈鱼(Lateotarax japonicus)听觉作了进一步研究,从理论上深入探讨鱼类的听觉,对于发展“声诱渔业”技术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62.
本文应用模糊数学理论,以多个指标(隶属度)刻划地下水污染程度,以最大隶属度确定水质级别,结合环境水文地质制图较合理地描述了地下水环境质量。“污染程度”这类模糊事件,避免了据临界值“一刀切”判别的失真现象,取得了较符合客观实际的结果。在进行模糊复合运算时,分别采用M(Λ,V)与M(·,+)两种模型,并阐明模型M(·,+)优于模型M(Λ,V)。文中对目前常用的几种评价方法进行了比较讨论。最后附有BASIC电算源程序。  相似文献   
63.
首先将研究区中、下三叠统碳酸盐岩划分成21种岩相,并分析了各种岩相的沉积条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9个岩相组合类型,讨论了每个岩相组合的沉积环境.最后概括总结了纵向上存在的4个沉积旋回的沉积演化特征及蒸发岩的主要沉积层位  相似文献   
64.
积极采取封山育林、退耕还林还湿,规划建设省级湿地公园,加大流域内污染企业的治理,引导居民改变生活习惯,采取生物技术建设人工浮岛等多种措施,对傅疃河流域进行综合治理,实现流域内湿地生态系统的恢复和保护。  相似文献   
65.
东北西部粮食生产时空格局变化及优化布局研究   总被引:8,自引:4,他引:4  
利用2003~2013年东北西部各县市粮食生产统计数据,运用聚类分析、粮食贡献度和PSR模型方法,分析东北西部粮食生产格局变化及其影响因素,根据国家“镰刀弯”地区规划提出的玉米种植面积调减目标,对各县市具体调减值进行核算,得出以下主要结论。从2003年以来,粮食播种面积和产量明显向玉米、水稻两种作物集中,而相对低产的大豆所占比例明显下降;粮食生产格局发生明显变化,多数地区被以玉米为主的类型区取代。2003~2013年东北西部粮食增产主要归因于种植面积扩大,其次是粮食单产提高,受粮食作物结构影响较小。东北西部耕地生态安全评价值均小于0.6,处于不安全级至临界安全级阈值范围内,其中不安全级和较不安全级所占比重为97.01%,集中呈片状分布,亟待调整区域种植结构以提高耕地生态安全。东北西部玉米播种面积调减总目标为145.20万hm2,其中农牧交错带调减113.23万hm2,冷凉区调减31.97万hm2,调减地区主要集中在赤峰市、通辽市、兴安盟、吉林西部和辽宁西部地区的部分县市等玉米为主的类型区。东北西部各县市在调减玉米种植面积的过程中,应充分考虑耕地生态安全、农民的生计替代和利益补偿等问题,做到科学、合理、有序地调减玉米种植面积。  相似文献   
66.
海洋湍流模型研究自二十世纪 70年代中发展至今 ,在海洋动力学研究中 ,特别是关于混合 /层化研究中广泛应用 ,近年来由于认识到湍流对海洋生物过程的重要影响 ,对海洋湍流的客观描述更加关注。文中详细介绍了几个主要海洋动力学模型中的湍流封闭模式 ,如 HAMSOM中的Prandtl混合长模型、Johns模式中的 k-方程模型、POM中的 k- kl模型、水动力学中常用的 k-ε模型等等 ,介绍了海洋湍流模型的应用。对于湍流模型的使用提出针对具体问题选择的原则 ,复杂的并非最优的。  相似文献   
67.
本文选取旅游者的微观视角为研究的切入点,对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鄂西圈)旅游竞争力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发现直接对该区域旅游竞争力起作用的是市场需求状况和区位条件,而区域旅游资源、旅游支持因素、区域旅游管理都通过市场对该区域的旅游竞争力起间接作用;同时通过路径分析得到了相关因素之间以及相关因素对区域旅游竞争力的影响程度,其中市场需求的影响系数最大。最后提出了提升鄂西圈旅游竞争力的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68.
以安庆沿江农田不同退耕还湖方式——低坝高网式水产养殖和湿地自然恢复区的湿地土壤为研究对象,并以邻近的水田和旱地土壤作为参照,研究退耕还湖后湿地土壤生物化学性质变化.结果表明,退耕还湖18a(1991~2009年)后,在湿地自然恢复区,湿地土壤(深度为0~30 cm)微生物量碳含量、土壤磷酸酶活性和过氧化氢酶活性增大,土壤脲酶活性和蔗糖酶活性减小;由水田退耕18a的湿地亚表层土壤(深度为15~30 cm)脲酶活性和表层土壤(深度为0~15 cm)过氧化氢酶活性与由旱地退耕18a的湿地无明显差异,由水田退耕18a的湿地表层土壤脲酶活性和亚表层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表层和亚表层土壤微生物量碳含量、蔗糖酶活性和磷酸酶活性都明显高于由旱地退耕18a的湿地.退耕还湖18a后,进行低坝高网式水产养殖的湿地土壤微生物量碳含量、土壤脲酶活性、蔗糖酶活性和磷酸酶活性减小,而过氧化氢酶活性增大;由水田退耕18a的湿地表层和亚表层土壤微生物量碳含量与由旱地退耕18a的湿地无明显差异,由水田退耕18a的湿地表层和亚表层土壤脲酶活性、表层土壤蔗糖酶活性和亚表层土壤磷酸酶活性明显高于由旱地退耕18a的湿地,而其亚表层土壤蔗糖酶、表层土壤磷酸酶、表层和亚表层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均显著低于由旱地退耕18a的湿地.天然湿地土壤微生物量碳含量、土壤脲酶活性、蔗糖酶活性和磷酸酶活性明显低于已退耕还湖的湿地和参照农田土壤.退耕还湖后,湿地的不同利用方式及其历史利用方式影响湿地土壤生物化学性质;湿地土壤有机质等养分含量和水文条件变化是导致湿地土壤生物化学性质变化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69.
合肥市PM10 输送轨迹分类研究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应用聚类分析的方法,对2001—2005年合肥市逐日72 h后向轨迹按季节分类,结合PM10日均浓度观测资料,分析了不同输送轨迹与该地区PM10浓度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不同方向后向轨迹所对应的PM10平均浓度有明显不同;最高PM10平均浓度对应的后向轨迹在春、秋和冬季都是来自西北方向,它们与季节平均的相对距平分别为44%,20%和31%;夏季为东北方向,与季节平均的相对距平为20%;其次为本地轨迹,各季的相对距平分别为5%,16%,18%和17%。根据分析得出合肥地区6组易于出现高浓度PM10的后向轨迹及对应的天气形势,并简要分析了其特征。气溶胶的远程输送主要发生在自由大气层,区域输送主要发生在边界层内。合肥地区大气污染事件超过50%与远程输送有关。移动快的气团不一定对应低浓度的PM10。  相似文献   
70.
本文利用1961-2007年逐日地面气温资料、1971-2000年整编地面气温资料,以及2006年1月1日-2008年4月30日的逐时地面气温资料,采用统计方法,对汶川特大地震重灾区进行气温的气候特征分析,较系统和全面地得到汶川“5.12”特大地震重灾区气温的日、旬、月、年变化以及极端气温特征,为该地区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提供气象服务支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