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8篇
大气科学   23篇
地质学   5篇
  2021年   3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5篇
  2001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一次强降雪的雷达PPI速度图像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对2003年3月20日赤峰南部地区普降暴雪的雷达PPI速度图像进行分析,结合雷达探测基本原理和在大尺度天气过程中PPI速度图像的分析原则,总结出新一代天气雷达在大尺度降水天气过程中的PPI速度图像特点,供大家参考。  相似文献   
22.
张少文  纪占胜  武桂春  李涌溪 《地质论评》2021,67(4):67040886-67040900
在班公湖—怒江缝合带西段铁杂—日雍构造混杂岩带物玛地区,原划为上石炭统拉嘎组地层中新发现了中生代孢粉化石14种及未定种,这些化石的发现为将该地层修订为下白垩统多尼组提供了古生物学依据。上石炭统拉嘎组被修订后,研究区班公湖—怒江缝合带不再存在拉嘎组混杂在中生代地层中的现象。同时本次研究在铁杂—日雍构造混杂岩带以南的冈底斯—腾冲地层区物玛分区原划为上石炭统拉嘎组中,发现中生代孢粉化石10种及未定种,并在其灰岩夹层中发现晚侏罗世珊瑚化石6种及未定种,同时在原划分为中二叠统下拉组中也发现晚侏罗世珊瑚化石。根据化石时代和区域地层对比,拉嘎组和下拉组分别被修定为上侏罗统萨波直不勒组和吐卡日组。至此,物玛分区的上侏罗统以萨波直不勒组和吐卡日组为代表,与其北侧的班公湖—怒江地层区上侏罗统可进行对比。本文以班公湖—怒江缝合带西段铁杂—日雍构造混杂岩带为例,证实在混杂岩带开展古生物学研究非常必要。  相似文献   
23.
应用赤峰市松山区境内的赤峰和岗子两个气象观测站1961—2009年的气候资料和松山区玉米单产资料,分析玉米生长季的水热条件对玉米气象产量的影响,定量评估灾害损失。结果表明,采用5a滑动平均法和线性拟合相结合的方法计算的玉米气象产量更具有客观性,贴近实际情况。有利的气候条件使得玉米平均增产890.3Kg/hm2;不利的气候条件使得玉米减产634.5Kg/hm2。玉米气象产量与生长季降水量关系密切,干旱是玉米大幅度减产的主要气候灾害,占总减产量的76.6%;其次是阶段性低温冷害。气候变暖趋势总体上是有利于玉米生产的,但玉米气象产量的变幅呈增大趋势。  相似文献   
24.
用赤峰地区12个观测站的1961—2000年40年的沙尘暴、大风日数观测资料,从地理分布、年际和年代际的演变、影响范围等方面分析了赤峰地区沙尘暴发生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赤峰地区近40年来沙尘暴呈减少趋势,其特殊的地形特征和多风的气候特点是沙尘暴多发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5.
赤峰市地处内蒙古高原向松辽平原过渡地带。北部为大兴安岭南段山地(其海拔高度为1600~1900m),而燕山山系的七老图山(海拔高度最高为1900m)屏于西部,努鲁儿虎山(海拔最高为1400m)横亘于东南侧,构成了三面环山一面开口的半环形。地势西高东低...  相似文献   
26.
利用1959—2003年观测资料分析了近45年来太阳黑子与赤峰地区夏季早涝的关系。结果表明:赤峰地区的早涝分布与太阳黑子的11年周期关系密切。尤其是太阳黑子的极值年对赤峰地区旱涝具有明显的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27.
分形理论在水文水资源中的应用   总被引:29,自引:2,他引:29       下载免费PDF全文
较系统地论述了分形理论在水文水资源中的应用.主要包括:水系河网结构和流域地形地貌及其演变,河床表面形态,降水时空分布,洪水时空变化,径流过程和土壤水下渗等.概括了当前在应用中的特点:活跃思想和方法创新,同时指出值得注意的问题:在大量资料基础上进行深入分析和充分论证.  相似文献   
28.
黄河天然年径流长期突变特征的小波与李氏指数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小波变换与李氏指数(Lipschitz—cxponent)的分析方法,对黄河陕县水文站长期(1470~2000)天然年径流时间序列变化的突变特征进行了探讨。研究显示,小波变换与李氏指数分析方法不仅能将其年径流变化的突变点在时间域上展现出来,而且清晰地给出各种突变类型、强弱及分布。分析也表明其年径流在531年的变化中,共有22次较大的突变,平均24年出现一次,每次突变的类型和影响程度均有所不同;而其在近50年以来发生了4次突变,大约10年左右出现一次突变,且持续时间也较长,与以往相比其突变的频次和影响程度加剧,这对进一步研究黄河径流演变规律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