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3篇
  免费   85篇
  国内免费   167篇
大气科学   297篇
地球物理   27篇
地质学   7篇
海洋学   5篇
综合类   9篇
自然地理   10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8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17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28篇
  2004年   19篇
  2003年   18篇
  2002年   28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20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10篇
  1992年   10篇
  1991年   11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1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文中分析了南亚季风水汽输送关键区“大三角扇型”区域特征 ,即该区域以高原地区为顶端 ,南海季风与印度季风涉及的低纬活动源区为“底边”构成了类似“大三角扇型”的南亚季风水循环相关影响域 ,此“大三角扇型”水汽输送特征分布描述了副热带高压环流以及中纬度扰动等亚洲季风系统成员的总体动力影响效应 ;反映了该区域南半球跨赤道气流 ,赤道西太平洋季风槽及季风活动等水份循环特征。表现了东亚海陆热力强迫、青藏高原非绝热效应、海洋“暖池”及异常孟加拉湾对流活动等诸因素的综合影响。研究表明 ,大三角区域热源强信号源 (高原地 气与孟加拉湾、菲律宾、南海等海 气过程 )区域的水份循环时空演变、遥相关特征及其对亚洲季风爆发的综合影响等均是认识中国及东亚旱、涝异常成因的重要科学问题  相似文献   
82.
环境动力、热力因素对台风发生、发展影响的数值试验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徐祥德 《大气科学》1986,10(3):286-290
本文采用数值试验的方法,研究了环境动力、热力因素与台风扰动发展的相关关系,揭示了环境流场、温度场分布对台风发展的影响,本文的数值试验表明不同初始弱涡旋结构、不同基本流场分布将引起台风扰动状况的显著差异,同时若改变环境温度场会对台风系统的CISK效应有较大的影响,环境外围降温导致台风扰动的加强将有利于台风的发展.反之,冷空气注入台风内部,却显著地抑制了台风的发展.本文还研究了积云加热状况与台风扰动结构的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83.
青藏高原东南部夏季深对流加热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文章利用1948~1999年NCEP/NCAR全球深对流加热率再分析资料和1951~2001年全国160站月平均降水量研究了中国区域夏季深对流加热分布状况,青藏高原东南部夏季深对流加热较强,是潜热释放较多和深对流活动旺盛区域;青藏高原东南部深对流加热率与长江中下游地区降水的相关分析也表明,夏季青藏高原东南部深对流活动对长江中下游地区夏季降水偏多有重要影响,可以为长江中下游地区夏季降水提供水分和能量。  相似文献   
84.
探讨了春季青藏高原感热的分布特征,对高原地区地-气温差与感热的合成分析表明,长江中下游地区旱涝年春季高原近地层热力结构分布呈显著差异;统计分析与数值模拟试验也证实了春季高原下垫面感热南北非均匀异常分布,对长江中下游地区夏季降水存在着显著影响,即春季高原下垫面感热非均匀异常分布特征可能是长江中下游地区夏季旱涝的“强信号”之一。  相似文献   
85.
波流相互作用与波动传播模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徐祥德  冉令坤 《大气科学》2007,31(6):1237-1250
波和流是大气中两种最基本的运动形式,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可以导致千变万化的天气现象。波流相互作用理论是大气动力学的基本理论之一,该理论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科学意义。波流相互作用的研究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是可以描述基本气流对波强迫作用的“波作用”(守恒)方程的研究,另一方面是可以描述波对基本气流反馈作用的E-P通量以及波形变、传播等理论的研究。波流相互作用的研究不仅在理论上已取得重要进展,例如, E-P通量的提出,剩余环流的引进,广义E-P通量的出现,三维E-P通量的建立,波作用守恒方程、波动突变、波流稳定性结构、波形变及其大圆路径、低频波遥相关等理论的发展,而且在实际应用上也取得丰硕成果,如科学地解释了赤道平流层东西风准两年振荡、极地平流层爆发性增温、瞬变波对阻高的维持和高空急流加速以及大气低频波遥相关等,特别是为预测行星波的传播,研究风暴轴和诊断分析实际大气中波能集中区和发散区提供了理论基础和科学方法。作者从小振幅和有限振幅扰动两方面回顾了国内外波流相互作用和低频波传播理论的研究进展,重点介绍了大尺度环流系统波流相互作用和波动传播模态的最新研究成果,提出了不同动力、热力背景下多尺度波流相互作用机理及其理论模型,建立了非线性大气动力学突变及其稳定性结构等理论。相对来说,热源强迫和地形强迫引起的波流相互作用中稳定性问题的研究一直比较薄弱,特别是关于大气水分循环过程和青藏高原等复杂大地形影响下不同尺度系统波流相互作用的研究,这也是未来波流相互作用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86.
正"你们陶湾所的同志真不简单,将废弃地变废为宝,为我们解决了建房难这件大事,真心为你们点赞!"日前,栾川县陶湾镇秋林村的陶金州一扫往日的愁绪,高兴地说。原来,因修建省道328线,秋林村共有10户村民需要拆迁安置。由于建设用地指标紧张,安置房迟迟难以落地,他们只得暂时租房或寄居在亲戚朋友家中。  相似文献   
87.
基于珠江口荷包岛南湾海滩碎波带垂向上的悬沙浊度和同步实测潮位资料,本文利用谱分析和小波分析方法对碎波带的悬沙浊度变化特征和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碎波带近底层和中层的悬沙浊度变化表现为周期性振荡特征,其中处于低频部分的近底层悬沙浊度周期约为中层悬沙浊度的1.25倍,但处于高频振荡部分的近底层和中层悬沙浊度变化周期基本一致.此外,近底层悬沙浊度峰值滞后于中层的悬沙浊度变化.(2)碎波带的中层悬沙浊度与潮位变化呈明显的负相关,且滞后于潮位变化.(3)近底层的悬沙浊度变化主要受控于波浪动力作用,而潮位变化引起的潮流作用是中层悬沙浊度变化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88.
通过2007年陕西两次区域性大暴雨的分析发现,台风远距离的影响作用明显。在对流层中低层,台风西行发展和加强时,台风低压的东侧或东北侧的风场出现显著增强现象,为暴雨区输送大量能量和提供充沛的水汽。台风在海南附近时,其径向特征表现明显,大暴雨出现在秦岭以南;台风在台湾附近时,其纬向特征表现明显,大暴雨出现在秦岭以北。垂直运动分析表明,台风低压系统的存在、维持、发展和加强对副热带高压有一定的维持、加强作用,有利于强降水的形势能够稳定和维持。  相似文献   
89.
自适应网格技术在数值模式中的应用研究Ⅰ.一维问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变分原理的自适应网格技术被应用到三个有解析解的问题上,它能根据问题的求解,在解的大梯度区自动加密网格,从而非常成功地算出了激波.通过分析发现自适应网格技术在提高精度、减少运行时间方面显示了优良的性能.  相似文献   
90.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在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首都北京及周边地区大气、水、土环境污染机理与调控原理”中承担第2分项——首都北京及周边地区大气污染机理与调控原理。该项目在2000年的主要进展如下:1)卫星资料反演技术探讨了利用静止气象卫星GMS-5可见光通道的资料反演北京市大气气溶胶光学厚度分布的可能性;利用太阳光度计资料和卫星资料相结合反演北京市大气气溶胶光学厚度的可能方祛。研究城市高反射率对遥感气溶胶光学厚度的影响。利用数值模拟方法(包括使用6S软件),研究了在不同下垫面反射率值条件下反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