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6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12篇
大气科学   27篇
地球物理   7篇
地质学   13篇
海洋学   10篇
综合类   2篇
自然地理   10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1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柳海燕  张小曳 《高原气象》1997,16(4):337-344
对1993年9月-1994年8月在青藏高原五道梁采集到的气溶胶样品中多种化学元素成分的浓度资料,用因子分析,富集因子稀土发布模态综合判断该地区低层大气溶胶的来源,同时还讨论了源的和为化以及各源气溶胶质量浓度的相对贡献。  相似文献   
22.
沈志宝  张小曳 《高原气象》1997,16(4):345-352
基于对五道梁大气气溶胶来源的分析结果和青藏高原及其附近地区环流和天气特征,根据各源气溶胶的浓度变化与单站气象要素变化的关系,讨论了气溶胶的源区和输送。五道梁有两个稳定的污染排放源,全年均对该地低层大气有影响。  相似文献   
23.
中国大陆黑碳气溶胶排放清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The detailed high-resolution emission inventory of black carbon (BC) from China in the year 2000 was calculated. The latest fuel consumption data including fossil and biomass fuels, and socio-economic statistics used were obtained from government agencies, mostly at the county level, and some new emission factors (Efs) from local measurements were also used. National and regional summaries of emissions were presented at 0.2°×0.2°resolution. Total BC emission was 1499.4 Gg in 2000, mainly due to the burning of coal and biomass. The BC emission estimated here is higher than those in previous studies, mainly because the emissions from coal burning by rural industries and residences were previously underestimated. More BC aerosols were emitted from eastern China than western China. A strong seasonal dependence was observed for BC emissions, with peaks in January and December and low emissions in July and August; and this seasonality is mainly due to patterns in residential heating and the open burning of crop residues.  相似文献   
24.
西安市夏季空气颗粒物污染特征及来源分析   总被引:15,自引:4,他引:11  
大气颗粒物一直是西安市的主要污染物,多年监测的TSP日均浓度值均超过国家二级标准限值150 μg/m3。1996年夏季在西安市南郊陕西省委党校设立监测点,使用步进式时间序列自动采样仪对当地空气颗粒物进行了4天24小时连续采样,使用PIXE对采到的32个样品进行元素分析,每个样品分析出14~16种元素。各种元素浓度随时间变化趋势基本一致,主要受气象条件的影响,降雨对空气颗粒物各元素浓度有明显抑制作用。富集因子分析表明,西安市空气颗粒物不仅受地壳物质的影响,还受到一定程度人为污染的影响。元素浓度的因子分析表明,西安市夏季颗粒物主要有4种来源:地壳物质、有色治炼、燃煤排放源和化工制药业。  相似文献   
25.
20 0 1年春季 ,中国北方多次受到沙尘天气的影响 ,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严重的威胁 ,引起了亚洲国家的广泛重视。利用卫星监测数据采集沙尘云图变化、运移路径、地表覆盖和沙尘过程中的地面反照率、温度、湿度、粗糙度等物理参数反演实验结果 ,可以弥补地面观测站点稀少、数据不连续的缺陷。本文以 2 0 0 1年 3月到 5月的几次沙尘天气为例 ,介绍基于地表覆盖的AVHRR的LST/Albedo反演结果与TSP (沙尘干量 )对比分析 ,发现它们具有较好的相关性。从而反映了沙尘暴发生前后地表能量的变化状况 ,能为预测预警沙尘天气的危害提供及时客观的空间信息。  相似文献   
26.
GIS支持下的黄土高原地震滑坡区划研究   总被引:20,自引:4,他引:16  
分析了影响黄土滑坡的各项影响因子,利用层次分析法(AHP)确定各影响因子的权重。在GIS支持下,建立包括各因子图的空间数据库,对各因子进行分级赋值,然后进行因子加权叠加分析,完成三种超越概率下(50年超越概率2%、10%和63.5%)黄土高原地震滑坡区划图。黄土地震滑坡灾害最严重地区一个是宁夏南部及与其相邻的甘肃白银地区,另一个是甘肃天水地区。  相似文献   
27.
2001年中日亚洲沙尘暴项目ADEC在中国的新疆、甘肃、陕西、内蒙、北京、青岛以及韩国和日本布设了雷达气溶胶探测仪、沙尘颗粒收集仪、风速测量仪,结合利用卫星技术,于2002年4~5月对起沙、输送和沉降开展了实时监测和测量,获得地面风速、TSP、PM及地表温度等实测数据。以2002年3(4月沙尘天气为例,空中观测与地面监测密切结合,综合分析卫星遥感数据和地面实测数据,为沙尘暴综合分析与预测提供了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28.
大气边界层高度确定及应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气边界层高度是表征边界层特征的重要参量,影响边界层内水热、物质、能量的垂直分布,也是数值模拟、环境评估中的重要参数。从湍流运动、热力作用、动力作用以及物质分布等多视角总结了大气边界层高度的定义及确定方法,回顾了采用直接观测手段和遥感手段确定大气边界层高度的不同方法,对比了大气边界层高度不同获取手段的优缺点,梳理了大气边界层高度参数化方案,探讨了大气边界层高度确定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未来相关研究和应用可能突破方向。   相似文献   
29.
北京亚微米气溶胶化学组分及粒径分布季节变化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利用气溶胶质谱仪(Q-AMS)对北京2008年不同季节(1,4,6和10月)亚微米气溶胶(PM1)特性进行观测实验.获得了PM1及其主要化学组分硫酸盐、硝酸盐、铵盐、有机物的质量浓度和粒径分布数据,总结了亚微米气溶胶化学组分和粒径分布的季节变化特征.研究表明,亚微米气溶胶质量浓度夏季最高,秋季最低.有机物浓度在四季中占PM1的份额(36%~58%)高于其他物种,四季中有机物在冬季浓度最高.硫酸盐、硝酸盐和铵盐平均浓度次之,三种物种在夏季浓度最高,其次为春季,秋冬季最低.利用主因子分析手段将有机气溶胶解析为碳氢类有机气溶胶(HOA)和氧化性有机气溶胶(OOA)两类.HOA浓度在冬季最高,占有机气溶胶总量的70%左右.OOA浓度在夏季最高,秋冬季较低.在四个不同季节主要化学组分质量浓度的日变化规律表现为夜间高,日间低的特点.HOA傍晚到夜间浓度变化幅度明显大于其他物种,其浓度在中午出现浓度峰值,可能与北京餐馆排放有直接关系.OOA以及硫酸盐、硝酸盐、铵盐和氯化物的日变化特点接近,早上9:00~13:00之间浓度出现上升趋势,午后有所下降.亚微米气溶胶主要化学组分粒径分布峰值均出现在500~600nm之间.有机物质量谱分布范围较其他物种宽,尤其是秋、冬季质量谱分布更宽.硫酸盐、硝酸盐和铵盐在春、夏、秋三季的平均粒径分布特点相似,而冬季谱分布较其他季节要宽,峰值粒径偏小.在粒径小于200nm的范围内,有机物占亚微米气溶胶总量60%以上,粒子越细,有机物占的份额越大,冬季有机物在观测粒径范围内占PM1的50%以上.春、夏、秋三季HOA在〈200nm粒径范围内占优势,而OOA则在〉300nm粒径范围内占有相对优势.  相似文献   
30.
有关粉尘释放模型的应力分配模式存在问题的讨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准确模拟粉尘释放通量对评价粉尘气溶胶的气候效应、沙漠化和沙尘暴防治具有重要意义。敏感性试验、室内和野外风洞实验表明被广泛使用的DPM(Dust Production Model)粉尘释放模型的2个应力分配模式——Marticorena模式和 Alfaro模式存在明显问题:由于目前空气动力学粗糙度模式还不能考虑粗糙元间隙率和粗糙元分布状况空气动力学粗糙度的影响,以空气动力学粗糙度为主要参数的Marticorena模式和 Alfaro模式还不能考虑粗糙元间隙率和粗糙元分布状况对应力分配的影响,而相关实验表明这些因素对应力分配存在显著影响;Marticorena模式和 Alfaro模式预测的应力分配系数和起动摩阻风速存在显著差异,目前实验结果还不能判断二者正确与否;Marticorena模式和 Alfaro模式预测的能够有效控制风蚀的应空气动力学粗糙度与实际观测相矛盾。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了通过风洞实验改进当前应力分配模式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