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43篇
  免费   120篇
  国内免费   152篇
测绘学   64篇
大气科学   117篇
地球物理   36篇
地质学   313篇
海洋学   83篇
天文学   3篇
综合类   58篇
自然地理   14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4篇
  2022年   17篇
  2021年   15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22篇
  2017年   16篇
  2016年   19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43篇
  2013年   25篇
  2012年   43篇
  2011年   32篇
  2010年   32篇
  2009年   38篇
  2008年   50篇
  2007年   32篇
  2006年   37篇
  2005年   25篇
  2004年   25篇
  2003年   16篇
  2002年   15篇
  2001年   27篇
  2000年   25篇
  1999年   13篇
  1998年   15篇
  1997年   11篇
  1996年   16篇
  1995年   19篇
  1994年   15篇
  1993年   21篇
  1992年   13篇
  1991年   10篇
  1990年   14篇
  1989年   9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8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9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4篇
  1980年   3篇
  1978年   3篇
  1958年   2篇
  1956年   1篇
  1936年   2篇
  193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18 毫秒
811.
气候、沉积环境和湖平面的演变直接或间接地影响湖相叠层石的生长,因而叠层石的出现可以作为此三者变化的判别标志。通过对比研究柴达木盆地西部地区西岔沟、长尾台两条新生代陆相地层剖面中近10个湖相叠层石的发育层位、垂向沉积序列,表明叠层石主要发育于新生代两个气候温暖湿润的高湖面时期,而且叠层石沉积亦同时出现在青藏高原其他邻近陆相新生代盆地,显示区域性的大规模异常湿润性气候,以强蒸发和强降水的交替为特征;划分出的4种含叠层石基本沉积序列中,叠层石可在泥岩或砂砾岩硬底上生长,含叠层石灰岩层之上通常是细粒碎屑沉积或间断面,这暗示了叠层石的生长出现在滨湖、浅湖相次级湖泛面附近,或指示湖水的突然加深。  相似文献   
812.
全球范围内干旱区河流正日益受到高强度人类活动的扰动,但较少研究报道这种扰动对河流地貌过程的影响。采用历史文献、水文数据和遥感影像相结合的方式,详细分析了人类活动影响下中国最大内陆河塔里木河(简称塔河)的河流地貌变化过程。结果表明:塔河流域人类活动的规模和强度日趋上升,对河流水沙过程和地貌形态等影响显著。近50年来,塔河干流低流量过程发生频率呈显著上升趋势,而中、高流量过程则呈降低趋势,河道径流和输沙量减少显著。塔河干流上游现为游荡河道,冲淤变化剧烈且总体处于淤积抬升状态, 但河道平均河宽呈减小趋势,可能是因为塔河两岸冲积平原的开垦和河岸加固。塔河中游弯曲河道蜿蜒系数在近几十年呈缓慢上升趋势,但明显低于废弃古河道。  相似文献   
813.
国内外铁矿石价格对标基准多采用离岸价或到岸价,而非盈亏平衡运营成本,难以揭示我国铁矿石所面对的真实市场承压价格。为了厘清国际一线生产商的铁矿石盈亏平衡运营成本价格,本文对世界上最重要的条带状铁建造(BIF)矿产地——西澳哈默斯利盆地高品位赤铁矿矿床的矿化特征及代表性铁矿石产品展开系统研究,同时引入巴西铁四角地区的铁英岩型赤铁矿矿石作为对照,分析全球典型高品位赤铁矿矿石经济指标。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将西澳哈默斯利盆地与BIF相关的高品位赤铁矿的富集矿化类型划分为假象赤铁矿-针铁矿、微板状赤铁矿与河道沉积型赤铁矿,巴西铁四角主要为铁英岩型赤铁矿。上述各矿化类型对应的铁矿石产品的铁元素含量均高于56%;在杂质元素含量上,假象赤铁矿-针铁矿的磷含量高,微板状赤铁矿的磷、硫含量较高,河道沉积型赤铁矿的磷、硫含量较低,铁英岩型赤铁矿含锰。经定量估算,西澳力拓、必和必拓、FMG和巴西淡水河谷的铁矿石盈亏平衡运营成本价格分别为34.66、36.76、47.35、38.07美元/干吨,可为中国海外权益铁矿项目开发提供运营成本的参考。  相似文献   
814.
始新世—渐新世是新生代气候从“温室”向“冰室”转变的重要节点,也是青藏高原及邻区气候格局发生重大变革的关键时期。为了重建高原中部腹地始新世—渐新世的古气候演变特征,探讨古气候变化的控制因素,利用X射线衍射分析对高原中部伦坡拉盆地382道班剖面的黏土矿物特征进行了综合研究,结果显示,伦坡拉盆地在始新世—渐新世牛堡组二段沉积的黏土矿物主要以伊利石为主,伊/蒙混层次之,高岭石与绿泥石含量极少,蒙脱石仅出现在极少样品中。黏土矿物类型及组合特征指示伦坡拉盆地在该时期整体处于寒冷干旱的气候条件,但在长周期趋势下伊利石相对含量逐渐减少,伊/蒙混层逐渐增多,显示出青藏高原中部地区的气候系统在晚始新世—早渐新世时期存在向更加湿润的气候条件转变,这种气候系统的改变可能与南亚季风在晚始新世的演化所带来的更多水汽条件和青藏高原中部中央分水岭的形成有关,但在始新世与渐新世之交,伊利石含量陡然增多,而伊/蒙混层含量则减少,且两者频繁波动,这反映了该盆地在EOT时期受到全球降温的影响。  相似文献   
815.
鲨鱼和魟鱼肝铁蛋白电泳纯的制备技术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采用硫酸铵分级盐析、DEAE阴离子交换层析、Sephacryl S—300凝胶层析技术分离纯化鲨鱼肝铁蛋白(Liver ferritin of Sphyma zygaena,SZLF)和虹鱼肝铁蛋白(Liver ferritin of Dasyatis akajei,DALF)。电子显微镜技术揭示了SZLF和DALF的分子结构,阐明了两者蛋白均由蛋白壳和铁核组成。柱层析和电泳技术拓展了电泳纯的SZLF和DALF制备方法,并可用于制备其他高纯度的铁蛋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