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80篇
  免费   170篇
  国内免费   206篇
测绘学   84篇
大气科学   102篇
地球物理   92篇
地质学   422篇
海洋学   79篇
天文学   7篇
综合类   50篇
自然地理   120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26篇
  2021年   27篇
  2020年   13篇
  2019年   23篇
  2018年   32篇
  2017年   26篇
  2016年   24篇
  2015年   28篇
  2014年   52篇
  2013年   40篇
  2012年   44篇
  2011年   48篇
  2010年   39篇
  2009年   44篇
  2008年   61篇
  2007年   61篇
  2006年   48篇
  2005年   27篇
  2004年   41篇
  2003年   42篇
  2002年   18篇
  2001年   30篇
  2000年   15篇
  1999年   19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15篇
  1994年   14篇
  1993年   11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3篇
  1960年   2篇
  195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5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59 毫秒
71.
该文概述了湖北省布点的LT&E-R型自动雨量站数据采集系统硬件的结构、功能,主要介绍了采集器主板电路和电源电路的设计原理与电路实现方法,侧重分析了比较有特点的电路部分.  相似文献   
72.
1日本周边的板块围绕日本列岛的板块状况如图1所示。在日本东北的东部近海,有厚度为70~100km的太平洋板块,以每年约8cm的速度向西北西方向运动。另外在日本西南的南方近海,有厚度为30~40km的菲律宾海板块,以每年约4cm的速度向西北方向运动。另一方面,陆地一侧的日本列岛,从来  相似文献   
73.
The Ailaoshan aquamarine-bearing pegmatites are associated with Proterozoic metamorphic rocks in the southern portion of the Ailaoshan fault-folded complex.The gem-bearing pegmatite mineralization zones of the region occur in areas generally consistent with the regional tectonic trend.The pegmatites are found in metamorphic rocks,migmatites and in the inner/outer contact zones of gneissoid granites. The Rb-Sr isochron drawn for the pegmatites is 26~31 Ma,(i.e.in Himalayan).The homogenization temperatures of melt and liquid inclusions in minerals vary from 185 to 920℃,which are comparable to the inclusions observed in banded migmatites and ptygmatic quartz veins in the surrounding metamorphic rocks. The mineralization fluids of the pegmatite were rich in HCO_3 and CO_2,and their compositional assemblages are comparable to metamorphic fluids.Results of H,O,C,Si etc.isotopic analyses and REE,and Be analyses indicates that the sources of mineralization components that formed the pegmatites are closely associated with metamorphic fluids and the enclosing metamorphic rocks. A pegmatite structure simulation experiment was conducted at high temperature and pressure(840℃and 1,500×105Pa.),with various metamorphic rock samples in a water-rich and volatile-rich environment.When the liquidus was reached,the temperature was gradually decreased at the rate of 5~10℃/day over a time period of three months.SEM energy-dispersive spectrum analyses were performed on the experimental products.A series of pegmatoid textures were observed including zonal texture,megacryst texture,drusy cavities,crystal druses,and vesicular texture along with more than ten types of minerals including plagioclase,microcline,quartz and biotite.Different metamorphic rock melts generated different mineral assemblages.Experiment results revealed that the partial melting of metamorphic rocks could form melts similar to pegmatite magmas. Based upon the geological characteristics,geochemistry,and pegmatite texture simulation experimental results,it is concluded that the mineralization components of Ailaoshan aquamarine-bearing pegmatites came from metamorphic rocks.The petrogenetic model for the origin of pegmatites is related to ultrametamorphism and metamorphic anatexis.  相似文献   
74.
研究数字化核探测器输出脉冲信号的幅度提取问题。根据闪烁探测器的电路特性,推导了其脉冲信号理想曲线方程。综合利用三和值法、最小二乘法、试探法等方法,设计了该理想曲线拟合算法。由脉冲信号采样点数据,通过曲线拟合,计算出曲线的极大值,该值即为闪烁探测器输出脉冲信号的幅度。正反演数据结果对比表明,采用曲线拟合算法提取闪烁探测器输出脉冲信号幅度,其方案可行,计算结果更准确。相较于数字滤波和数字脉冲成形方法提取核探测器输出脉冲幅度,该算法更简单,对仪器的硬件处理速度要求更低。该方法开辟了核探测器脉冲幅度提取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75.
硬脆性围岩在开挖完成后,其强度在高应力的影响下具有明显的时间效应,这导致围岩开挖损伤区的发展也呈现出与时间相关的特征。在岩石强度时效性演化模型的基础上,以锦屏二级水电站试验洞钻孔摄像、声波、变形监测等开挖损伤区实测结果为目标函数,采用正交设计方法、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模型、粒子群优化算法等方法,建立了考虑时间效应的LSSVM-PSO智能反演分析方法,并以锦屏二级水电站试验洞为例,研究了开挖完成后的25 d里,围岩强度在高地应力条件下的时效性演化特征,进而获得这一时段内开挖损伤区扩展过程。研究结果表明:(1)高应力地区,隧洞开挖后,围岩损伤区的主要扩展方向受地应力控制,且最大扩展方向为最小主应力方向,且破坏区(破坏接近度FAI≥2)也集中于该方向; (2)开挖损伤区面积随时间近似呈S形曲线变化,表明开挖损伤区初始发展较为缓慢,随着时间推移呈现线性增加的趋势,最后又逐渐趋于稳定;(3)开挖后第3~10 d为开挖损伤区快速增长阶段。该研究成果对高应力地区硬脆性围岩开挖损伤区时效性演化研究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6.
广泛分布于拉萨地块南部的林子宗群火山岩被认为是新特提斯洋北向俯冲消减到陆陆碰撞构造背景转化过程中的岩浆作用产物,记录了从新特提斯洋俯冲到印度-欧亚板块碰撞、后碰撞的丰富信息.对狮泉河地区的林子宗群典中组火山岩样品进行了详细的年代学、元素及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结果显示典中组火山岩样品LA-ICP-MS锆石U-Pb年龄集中在67.1±1.7 Ma至70.8±1.1 Ma,表明其形成于白垩纪晚期.火山岩岩性主要包括玄武安山岩、安山岩、流纹岩等,其中,中基性火山岩为一套低钾拉斑-钙碱性系列岩石,具有低TiO2(平均值< 1%),高Al2O3(平均值>15%),均富集K、Rb、Th、U等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亏损Nb、Ta、Zr、Ti等高场强元素(HFSE),具有弧岩浆岩的地球化学特征.两件中基性岩样品(87Sr/86Sr)i比值分别为0.707 437、0.707 672,εNd(t)值分别为-5.06和-4.31.酸性火山岩为一套高钾钙碱性岩石,具有高的SiO2(76.01%~76.77%)、高K2O(4.93%~4.98%)、高K2O/Na2O(1.41%~1.45%)以及相对高的Mg#(平均值为45.38),富集K、Rb、Th、U等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亏损Nb、Ta、Zr、Ti等高场强元素(HFSE),具有明显的Eu和Sr负异常.以上特征暗示典中组中基性火山岩可能是新特提斯洋北向俯冲消减过程中板片流体引起上覆地幔楔部分熔融的产物,且在上升过程中受到地壳混染的影响,酸性岩则可能来源于上覆地壳的部分熔融,且受到少量幔源物质的影响.此外,年代学及地球化学特征均表明本研究样品不属于前人认为的则弄群火山岩,而应重新厘定为林子宗群典中组火山岩.   相似文献   
77.
78.
青藏高原拉萨地块新生代超钾质岩与南北向地堑成因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青藏高原拉萨地块广泛分布有新生代超钾质岩,岩石地球化学和Sr-Nd-Pb同位素特征表明这些超钾质岩来源于与古俯冲环境有着密切联系的含金云母的富集地幔源区,它们主要喷发于25~10 Ma。同时在拉萨地块分布有多条南北向地堑(裂谷),且它们的切割深度可能到达下地壳的深部甚至岩石圈地幔,它们主要形成于23~8 Ma。拉萨地块大多数超钾质岩沿着新生代的南北向地堑(裂谷)分布,并且它们在形成时代和空间分布上存在着明显的耦合性,结合沿着印度-雅鲁藏布江缝合带分布的中新世埃达克质岩,笔者认为这些超钾质岩很可能与中新世早期北向俯冲的印度岩石圈沿着印度-雅鲁藏布江缝合带附近发生断离,以及由此而引起拉萨地块东西向伸展构造活动产生的南北向地堑(裂谷)系统有关。  相似文献   
79.
康志强  许继峰  王保弟  陈建林 《岩石学报》2010,26(10):3106-3116
拉萨地块广泛分布有中生代的岩浆活动,研究它们对于认识特提斯洋的演化和理解整个青藏高原的形成过程有着重要的启示。本文首次对出露于拉萨地块北缘的去申拉组火山岩进行了详细的主、微量及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结果显示去申拉组火山岩主要包括亚碱性的玄武岩、玄武安山岩、安山岩,主体为中钾钙碱性系列;其明显亏损高场强元素(Nb、Ta、Ti等),相对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Rb、Ba、Sr等),具有岛弧火山岩的特征;稀土元素配分模式主体表现为轻稀土元素富集右倾型,少数具有较平坦的配分模式,无Eu异常;具有低Sr、高Nd(εNd:0.32~5.29)同位素特征,表明其源于亏损的地幔源区,暗示其为俯冲带地幔楔部分熔融的产物。结合区域地质资料及前人的研究成果,认为去申拉组火山岩代表了特提斯班公湖-怒江洋盆沿拉萨地块北缘南向俯冲消减的产物,从而为中生代班公湖-怒江洋盆的南向俯冲消减提供了直接的岩石学证据。  相似文献   
80.
安康市位于陕西省东南部,居川、陕、鄂、渝交接部,南依巴山北坡,北靠秦岭主脊,东与湖北省的郧县、郧西县接壤,东南与湖北省的竹溪县、竹山县毗邻,南接重庆市的巫溪县,西南与重庆市的城口县、四川省的万源市相接,西与汉中市的镇巴县、西乡县、洋县相连,西北与汉中市的佛坪县、西安市的周至县为邻,北与西安市的户县、长安区接壤,东北与商洛市的柞水县、镇安县毗连。安康市在石器时代已有人类活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