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640篇 |
免费 | 116篇 |
国内免费 | 142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78篇 |
大气科学 | 109篇 |
地球物理 | 77篇 |
地质学 | 469篇 |
海洋学 | 61篇 |
天文学 | 12篇 |
综合类 | 34篇 |
自然地理 | 58篇 |
出版年
2024年 | 6篇 |
2023年 | 9篇 |
2022年 | 9篇 |
2021年 | 11篇 |
2020年 | 17篇 |
2019年 | 22篇 |
2018年 | 20篇 |
2017年 | 18篇 |
2016年 | 10篇 |
2015年 | 19篇 |
2014年 | 21篇 |
2013年 | 22篇 |
2012年 | 18篇 |
2011年 | 22篇 |
2010年 | 36篇 |
2009年 | 22篇 |
2008年 | 42篇 |
2007年 | 37篇 |
2006年 | 34篇 |
2005年 | 29篇 |
2004年 | 24篇 |
2003年 | 12篇 |
2002年 | 18篇 |
2001年 | 42篇 |
2000年 | 34篇 |
1999年 | 29篇 |
1998年 | 33篇 |
1997年 | 32篇 |
1996年 | 36篇 |
1995年 | 26篇 |
1994年 | 21篇 |
1993年 | 26篇 |
1992年 | 14篇 |
1991年 | 21篇 |
1990年 | 21篇 |
1989年 | 5篇 |
1988年 | 5篇 |
1987年 | 7篇 |
1986年 | 8篇 |
1985年 | 9篇 |
1984年 | 6篇 |
1983年 | 5篇 |
1982年 | 4篇 |
1981年 | 4篇 |
1980年 | 4篇 |
1963年 | 4篇 |
1959年 | 3篇 |
1954年 | 3篇 |
1932年 | 2篇 |
1931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89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01.
东亚地区地形对天气系统影响的统计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利用每两个经、纬度交点处的地形高度Zs值,计算了东亚地区地形拉普拉斯算子▽~2Zs场,并统计了每2×2经、纬度区域中对流层中、低层低压的活动频数及地面高压中心发生与活动的频数,发现两者关系十分密切。同时给出中国大陆及其邻近地区九个低压活动的高频区及五个高压活动的高频区,对于高、低压中心的发生、发展以及加强和移动等的日常业务予报,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02.
103.
2005年三季度,全国矿产品现货价格总水平仍呈上涨态势,但涨幅有所回落。其中,能源类矿产品需求依然旺盛,价格走势坚挺,上涨较快;金属类矿产品由供求偏紧向供求平衡转变,价格高位震荡;非金属类矿产品产能过剩压力加大,价格稳中有降。预测,四季度供求关系总体上将得到进一步改善, 相似文献
104.
105.
黄河拉西瓦水电站坝区天然高边坡特征及其治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拉西瓦水电站为黄河上游最大水电枢纽工程。两岸边坡谷底至岸顶相对高差为600~700m。正常蓄水位以上边坡高度约450m。坝址两岸2400m高程以上天然高边坡变形破裂体、松动体、危岩体、危石等发育广泛且小型不稳定体随机分布。高边坡稳定性构成本电站重大工程地质问题之一。且因峡谷深切、边坡高陡,对其处理难度很大。论文首先总结了电站坝址两岸天然高边坡地质特征,对高边坡进行了稳定性分区与总体评价。在此基础上提出边坡处理原则与方案设计。最后列举了2个边坡处理典型实例,一为基于现代设计理念和新型材料的SNS柔性边坡防护系统在拉西瓦高边坡不稳定体处理中的广泛应用;另一为坝址大型变形破裂体———Ⅱ#变形体的综合治理。根据高边坡不稳定体各自不同地质特征,采用科学且针对性强的流通量措施能够达到稳定要求的。 相似文献
106.
107.
龙门山地区强震荷载导致大量已建边坡支挡结构严重受损,如何对震区受损挡土墙进行震害评估成为亟待解决的技术难点。本文首先通过对研究区挡土墙的震害分析,总结出其主要破坏模式包括滑移破坏、沉降破坏、倾覆破坏、墙身破坏以及越顶破坏5类。然后根据全面性、重要性以及科学性原则对影响震害评价的因子进行定性分析和分类,并结合挡墙的破坏模式,综合分析得到挡土墙安全评估的敏感性因子和一般因子。将震害范围60%作为挡墙评价的敏感性因子,而一般因子分为两级共10个指标,包括:滑移距离,沉降深度,倾斜角度,裂缝数量,裂缝长度比,开裂深度比,开裂宽度,错动距离,垮塌范围,覆盖范围。最后,采用灰色关联分析与模糊数学理论相结合的方法构建挡土墙震害评估体系,从而变事后处理为事先预防,为灾后恢复重建服务。 相似文献
108.
西南山区采动斜坡多具有高陡临空地形、“上硬下软”坡体结构、岩层平缓、陡倾节理面发育、开采活动强烈等特点,往往发育与采空区边界对应的宽大裂缝,未见明显的移动盆地,形成机制复杂。本文以贵州都匀市接娘坪变形体为例,通过数值模拟分析了采动斜坡裂缝成因机制。研究结果表明,受坡体内煤层采空及高陡临空地形影响,斜坡覆岩沿陡倾节理开裂并一直向上延伸到地表,随着重复采动的进行,裂缝开裂程度增大,有向临空面倾倒破坏的趋势,斜坡未形成明显的沉陷盆地。斜坡裂缝形成演化过程包括开采扰动-坡顶拉裂-裂缝加剧等3个阶段,斜坡在多煤层重复采动条件下裂缝变形经历4个阶段,即初始变形阶段、缓慢变形阶段、急剧变形阶段、稳定变形阶段。 相似文献
109.
南沙群岛海域构造地层及构造运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对“实验2”号调查船1987-1991年测得的反射地震剖面的解释,论述了南沙群岛海域的构造层划分、时代属性与分布特征。提出本区自白恶纪中期以来发生过两次重大的构造运动,形成两个裂谷作用构造旋回。 相似文献
110.
This paper systematically studies the rolling effects of the (n, n) single-wall carbon nanotubes (SWCNT) with different curvatures on Rh adsorption behaviours by using density functional theory. The outside charge densities of SWCNTs are found to be higher than those inside, and the differences decrease with the increase of the tube radius. This electronic property led to the discovery that the outside adsorption energies are higher than the inside ones, and that the differences are reduced with the increase of the tube radius. Partial density of states and charge density difference indicate that these strong interactions induce electron transfer between Rh atoms and SWCNTs.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