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30篇 |
免费 | 44篇 |
国内免费 | 27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7篇 |
大气科学 | 33篇 |
地球物理 | 31篇 |
地质学 | 88篇 |
海洋学 | 15篇 |
天文学 | 7篇 |
综合类 | 4篇 |
自然地理 | 16篇 |
出版年
2023年 | 2篇 |
2022年 | 3篇 |
2021年 | 6篇 |
2020年 | 3篇 |
2019年 | 9篇 |
2018年 | 5篇 |
2017年 | 7篇 |
2016年 | 3篇 |
2015年 | 3篇 |
2014年 | 3篇 |
2013年 | 1篇 |
2012年 | 2篇 |
2011年 | 7篇 |
2010年 | 3篇 |
2009年 | 4篇 |
2008年 | 4篇 |
2007年 | 4篇 |
2006年 | 5篇 |
2005年 | 9篇 |
2004年 | 5篇 |
2003年 | 4篇 |
2002年 | 1篇 |
2001年 | 6篇 |
2000年 | 7篇 |
1999年 | 7篇 |
1998年 | 4篇 |
1997年 | 6篇 |
1996年 | 5篇 |
1995年 | 7篇 |
1994年 | 4篇 |
1993年 | 2篇 |
1992年 | 4篇 |
1991年 | 9篇 |
1990年 | 5篇 |
1989年 | 11篇 |
1988年 | 2篇 |
1987年 | 3篇 |
1986年 | 3篇 |
1985年 | 1篇 |
1984年 | 1篇 |
1983年 | 1篇 |
1982年 | 4篇 |
1981年 | 2篇 |
1979年 | 1篇 |
1978年 | 5篇 |
1977年 | 5篇 |
1974年 | 1篇 |
1966年 | 1篇 |
1959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0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基于全球降水数据估计值的地表径流模拟--以长江上游地区为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了评价在相对较短时间内针对长江上游地区地表水径流所建立模型的模拟效果,以及检验以GCM模型和其他卫星数据所估算的降水数据作为输入数据的可行性,选择分布式水文模型HSPF以及1987年和1988年的ISLSCP降水数据作为输入数据。模型模拟结果表明:从整个长江上游地区看,在校正期内,5天平均流量的Nash–Sutcliffe相关系数(R2) 为0.94;在验证期内,Nash-Sutcliffe相关系数(R2) 为0.95。此外,该模型对长江上游主要支流的5天平均流量的模拟效果也很好,R2的值在0.46到0.96之间。例外的情况主要发生在沱江和嘉陵江,模型对2年洪水期的峰值流速的估计值偏低,沱江只有实际值的71%,嘉陵江只有实际值的61%。ISLSCP估计的降水比实际测量的降水频繁且程度要弱,这可能是HSPF不能在所有时间和所有区域都具有较好模拟效果的一个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72.
根据由历史文献资料复原的气候序列和树木年轮、冰芯记录以及冰川、沙漠、湖泊资料,作者认为,我国的小冰期持续至19世纪90年代结束。这期间最寒冷的时段是17世纪20年代—90年代和19世纪20年代—90年代。文中指出小冰期时我国的寒潮、梅雨、尘暴、干旱灾害及降水变率的特点。将我国的资料与欧洲、日本的资料拼图,并与北美的资料对比,可以看出,我国小冰期的气候变化与全球变化一致,其中寒冷时段在欧洲的出现略早于东亚,而我国出现的若干个最寒冷的10年则同时在北美和欧洲出现。 相似文献
73.
74.
本文尝试由历史文献记载直接反演网格式降水量距平场.这项探讨是利用计算机的文字处理功能,以"中国三千年气象记录总集"1)为基本资料,通过对各地点、各年份气候记载的赋值处理,用Cressman插值方法初步反演生成1501~1900年网格降水量距平场,其时间分辨率为1a,空间分辨率为1°×1°经纬度.这样的网格资料定量含义明确,空间和时间的连续性好,可以方便地与数值模拟结果进行对比,和进行降水的时间、空间变率研究,还可由它生成空间间隔均匀的降水量距平指数的时间序列,进行气候变化分析. 相似文献
75.
碎屑岩储集层质量在此指其渗透率和孔隙度。影响储集层质量的因素主要是沉积方面和成岩方面。沉积方面的因素包括粒度、磨圆度、分选系数和杂基含量等,成岩方面的因素包括压实强度、溶蚀孔隙含量、胶结物类型和含量等。一种砂岩储集层的质量往往是多种单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如何理清每个因素的具体贡献率是确定主控因素的关键。作者提出了一种分析各种沉积和成岩因素对储集层质量定量贡献率的方法——单因素比较法,并以渤中凹陷古近系东营组砂岩为例进行了演示分析。该地区东营组三角洲平原分流河道砂岩与三角洲前缘河口坝砂岩储集物性差异巨大,计算了各个因素对这种差异的贡献率,确定了主控因素:杂基含量差异的贡献率为78.5%,是主控因素;粒度差异的贡献率为2.7%,分选系数差异的贡献率为1.5%,自生黏土矿物含量差异的贡献率为15.9%,碳酸盐胶结物含量差异的贡献率为2.3%,溶孔含量差异的贡献率为1.5%,压实强度差异的贡献率为1.7%。沉积因素的综合贡献率为各沉积单因素的贡献率之和,为82.7%;成岩因素的综合贡献率为各成岩单因素的贡献率之和,为18.4%(其中溶孔的影响与其他因素相反,即为-1.5%)。因此,沉积因素是导致该储集层质量差异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76.
77.
78.
为了研究岩溶管道中溶潭对溶质运移的影响,在实验室内构建水箱-管道系统,在不同管道结构和水流条件下进行定量示踪实验并得到相应的穿透曲线(BTCs);采用Qtracer2软件分析溶质运移参数,采用滞后系数R分析实验结果与一维经典对流弥散方程解析解之间的差别。实验结果显示:随着水箱数量的增加,示踪剂(NaCl)峰值质量浓度逐渐降低,弥散系数和弥散度逐渐增加,穿透曲线拖尾逐渐增长,表明水箱的瞬态存储使溶质运移滞后;与不对称水箱相比,对称水箱BTC拖尾较长;峰现时间随着不对称水箱数量的增多明显滞后;出口流量增加时,弥散度减小,BTC拖尾变短。一维经典对流弥散方程解析解仅对单管道最大流量条件下的BTC拟合较好,对流量较小的单管道和水箱-管道系统的BTC拟合较差,需研究适用的模型解释其拖尾现象。 相似文献
79.
80.
一、引言作为国际科学联盟理事会(ICSU)和世界气象组织(WMO)共同推进的世界气候研究计划(WCRP)的一环,已经有几个国家正在实施关于云和辐射的实验观测计划。日本的 WCRP—气候变迁国际合作研究计划是在1986年8月由测地学审议会向有关大臣建议后而开始实施的。其中“云的分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