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4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17篇
大气科学   74篇
地球物理   3篇
地质学   3篇
  2020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3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2篇
  197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31.
简要回顾了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建校60 a来在气候与气候变化方向的研究历程,总结了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简称南信大)气候学科在辐射气候、山地气候、应用气候、气候诊断与预测、统计气候、气候变化与区域响应及其未来预估等方面的重要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32.
引入主成分典型相关分析(PC-CCA)方法建立缺测气象要素场序列的插补模式,对区域性气象场序列(以长江流域月气温距平场为例)各种时空缺测分布型态作插补试验。结果表明,当插补场站网分布型取包含子场在内的混合站网时,建模样本量达25年就可有最优插补精度,且性能稳定,效果优良。尤其当距平符号单一且大尺度分量占优势时,插补精度随缺测场变化很小。  相似文献   
33.
我国登陆台风频率变化与太平洋海表温度场的关系   总被引:13,自引:4,他引:9  
该文研究了1951~1997年我国登陆台风与太平洋海温场的关系.研究表明,ElNino年登陆台风偏少,第二类LaNina年的当年登陆台风也偏少,而其相邻年登陆台风将偏多.赤道东太平洋海表面温度正常年我国登陆台风数偏多或正常,偏少的可能性较小.登陆台风数与赤道太平洋海温呈负相关,而与10°N以北的中太平洋和西北太平洋海区海温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34.
20世纪全球温度年代和年代际变化的区域特征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利用多窗谱方法,对全球各区域平均温度序列进行多种信号的检测、重构,着重分析不同区域温度年代和年代际变化的演变特征及其遥相关特点,初步研究显著年代际振荡信号的传播特征.结果表明20世纪年代至世纪尺度温度变化的显著信号有准70年波动和准30~50年、准20~30年、准15年、准7~10年多种时间尺度的振荡,其中准70年波动主要存在于北大西洋及北太平洋的中高纬度;准30~50年振荡则覆盖了除部分中纬度海域以外的大部分海陆表面,其演变特征基本相似,全球年平均温度序列中的显著年代际振荡信号主要反映了这一振荡信号;准20~30年振荡则主要集中于大洋的中纬度和副热带纬度,且具有沿副热带海洋环流传播的特点;准15年振荡主要位于热带太平洋海域,自1930年后,该信号与北太平洋中纬度准20~30年振荡反位相;准7~10振荡则主要集中于北大西洋及北半球中高纬陆地.  相似文献   
35.
天津地区蒸发演变及对本地气候干旱化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使用天津地区 41年的气象资料 ,分析了潜在蒸发量季节与年际演变的基本特征 ,潜在蒸发量的热力和动力两部分在不同季节彼此消涨的规律 ,以及不同气象要素对潜在蒸发的影响。提出了累积干燥度 (accumulateddryness)的概念 ,定量地讨论了蒸发和气候变暖对干旱的影响。研究表明 ,对蒸发影响最大的是热力作用 ,其对潜在蒸发的贡献年平均可达 70 % ;动力作用则在冬季最突出。气象要素中对蒸发影响最大的是气温 ,当年均气温增加 1℃时 ,年蒸发总量可增加 30 33mm ;风速的影响次之 ;水汽压和日照的影响较小。潜在蒸发量以逐年增大的趋势发展 ,尤其是近 1 0年 ,增长速率达 4 2 2mma- 1 ,使得累积干燥度逐年增大。在气候变暖的背景下 ,增温使潜在蒸发量增大 ,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年际间的持续干旱 ,使气候呈干旱化趋势发展。  相似文献   
36.
对采自天目山的柳杉树轮进行交叉定年后 ,得到树轮的δ1 3C年序列。将δ1 3C年序列去除大气 CO2 的影响 ,保留其高频振荡部分。利用华东地区部分气象站的降水资料 ,通过主成份分析 ,分析了降水与树轮δ1 3C之间的关系。考虑滞后效应 ,利用回归方法重建了过去一百多年来的华东地区不同时段的降水序列 ,并分析其变化特征。  相似文献   
37.
天目山柳杉树轮δD年序列及其气候含义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对采自天目山的柳杉树盘进行交叉定年后,测得其逐年年轮的硝化纤维素的δD,建立了树轮δD年序列。利用天目山气象站资料,分析了树轮δD对气候要素的响应。结果表明:天目山柳杉树轮δD与其生长期的气候因子有显著相关,主要与后半年的降水量、年平均气温和年平均最高气温等气候要素相关密切。根据树轮δD年序列重建冬季平均最高气温与实际观测结果吻合较好。重建序列呈现的天目山冬季平均最高气温的低频变化可以与全球温度变化特征相互印证。天目山是冬季风的敏感带,主要表现为冬温对树木生长的影响,结果说明树轮δD是研究冬温的有效指标。  相似文献   
38.
北半球增暖对我国气候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相似文献   
39.
全球气候背景下厄尔尼诺对中国东部汛期降水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对厄尔尼诺事件进行了定义,并详细讨论了不同气候背景下的厄尔尼诺过程对中国东部地区汛期降水的影响。分析发现:20世纪50年代以来共发生了14次厄尔尼诺事件;在70年代末、80年代初,赤道太平洋的海温有一个明显升高的趋势;不同气候背景下的厄尔尼诺过程中对中国东部汛期降水存在不同的影响,但是对长江中下游及江淮地区降水的影响是一致的,一般偏少。  相似文献   
40.
近40 a来青海湖地区的气候变化分析   总被引:25,自引:2,他引:25  
选用青海湖流域天峻、刚察、共和、茶卡4站41a(1958—1998年)的气象资料,用主成分分析、趋势分析和相关分析对各气象要素的年、季平均值序列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青海湖地区降水和日照时数的年际变化较大,但无明显的长期趋势;该地区的平均气温、平均最高、平均最低气温都明显升高,其中以平均最低气温上升最为明显;风速呈明显的下降趋势,20世纪70年代最大,80年代最小,90年代又略有增加;该区80年代相对湿度较大,而90年代向暖干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