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588篇 |
免费 | 107篇 |
国内免费 | 214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45篇 |
大气科学 | 87篇 |
地球物理 | 102篇 |
地质学 | 326篇 |
海洋学 | 179篇 |
天文学 | 2篇 |
综合类 | 77篇 |
自然地理 | 91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篇 |
2023年 | 25篇 |
2022年 | 34篇 |
2021年 | 39篇 |
2020年 | 27篇 |
2019年 | 33篇 |
2018年 | 40篇 |
2017年 | 23篇 |
2016年 | 28篇 |
2015年 | 30篇 |
2014年 | 38篇 |
2013年 | 45篇 |
2012年 | 41篇 |
2011年 | 28篇 |
2010年 | 53篇 |
2009年 | 31篇 |
2008年 | 41篇 |
2007年 | 42篇 |
2006年 | 28篇 |
2005年 | 36篇 |
2004年 | 50篇 |
2003年 | 21篇 |
2002年 | 9篇 |
2001年 | 11篇 |
2000年 | 5篇 |
1999年 | 9篇 |
1998年 | 10篇 |
1997年 | 6篇 |
1996年 | 9篇 |
1995年 | 8篇 |
1994年 | 14篇 |
1993年 | 8篇 |
1992年 | 4篇 |
1991年 | 8篇 |
1990年 | 6篇 |
1989年 | 11篇 |
1988年 | 2篇 |
1987年 | 5篇 |
1986年 | 5篇 |
1985年 | 3篇 |
1984年 | 8篇 |
1983年 | 4篇 |
1982年 | 4篇 |
1981年 | 4篇 |
1964年 | 4篇 |
1937年 | 2篇 |
1936年 | 3篇 |
1934年 | 2篇 |
1933年 | 5篇 |
1932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90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71.
刚毛柽柳群落特征及其生态、生理适应性 总被引:18,自引:13,他引:18
对新疆境内柽柳属植物的分布与群落类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①刚毛柽柳喜盐、耐水湿,多分布在河流两岸、湖沼边缘等地下水位较高、盐分较重的地区,并形成以其为建群种的盐漠;②群落植物组成贫乏,以古地中海退却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地中海至中亚成分为主,多为旱生植物或盐地植物;③在前人工作基础之上,根据群落种类组成与生境相结合的分析结果,将刚毛柽柳群落划分为3大群丛组;④刚毛柽柳对盐碱生境的适应是由于体内具有某些生理调节功能,如通过积累渗透调节物质Pro、调控离子通道、调节细胞膜透性、降低水势等多种途径来抵抗水分胁迫,通过根部拒盐、体内耐盐及泌盐腺泌盐来达到耐盐碱的目的;⑤刚毛柽柳盐漠属于比较脆弱的生态系统,仅具有相对稳定性,要加以保护。 相似文献
872.
辽西北地区全新世中期以来环境变迁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通过对辽西北牧场泥炭层孢粉含量分析,结合^14C及辽西北地区其他地质记录,初步重建了辽西北地区全新世中期以来,即5000aBP以来的环境演变序列:5000~4400aBP为冷干,但气候仍较今日适宜,辽西地区这时为森林草原景观;4400~2750aBP以温暖湿润为主,后期气候稍冷;2750~1090aBP以冷干为主,后期稍温润;1090~250aBP以干旱为主;250aBP至现在辽西地区环境进一步向干旱化方向发展。辽西北地区环境变化的不同阶段可与当地人类发展对应,温暖湿润的环境使农业得以发展;反之,寒冷干燥、环境恶化,以牧业为主,人民生活受到限制。 相似文献
873.
选择新疆准噶尔盆地灰漠土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测定灰漠土中不同形态的无机磷素含量并进行土壤磷素等温吸附实验,研究灰漠土中各形态无机磷素的有效性和土壤磷吸附特征。结果表明,灰漠土中无机磷形态主要是Ca-P,占全磷含量75%以上,且以Ca10-P形式为主,其次为Ca8-P和Ca2-P,无机磷中Al-P、Fe-P和O-P含量较少。全剖面中随着土层深度增加,Ca2-P、Ca8-P和Al-P占全磷总量的比例减少,Ca10-P占全磷总量则有所增加,0~20 cm土层全磷和Olsen-P含量最高,分别平均为926 mg·kg-1和51.54 mg·kg-1。统计分析表明Ca2-P、Al-P是最有效的磷源,Ca8-P和Fe-P是第二有效磷源,O-P和Ca10-P则是作物的潜在磷源。利用Langmuir方程拟合灰漠土的磷等温吸附曲线,得出土壤最大吸磷量(Xm)为957±629 mg·kg-1,吸附参数(K)为149.285±89.225;灰漠土的粘粒含量对Xm影响最大,其次是有机质,pH值影响最小。 相似文献
874.
利用加密自动气象站、多普勒雷达和NCEP再分析资料,结合中尺度数值模式的模拟结果,详细分析了2008年8月1日苏皖地区特大暴雨过程的演变特征及形成机理。研究表明,与特大暴雨过程始终伴随的边界层急流促进了降水的发展与加强,在特大暴雨产生的动力和水汽输送条件上扮演着重要角色。边界层急流的波动与降水的发展密切相关,中层弱冷空气的入侵使边界层急流明显减弱,导致了降水区中大气对流不稳定结构与垂直风切变的增强,使对流性降水发展,在经历短暂的减弱之后,边界层急流后部南风再次增强并推动其北侧切变线的发展,在两者的共同作用下,暴雨区内局地的辐合与气旋性涡度大大增强,并强迫出一支狭窄而深厚的上升气流,促进了暴雨区及附近的中小尺度对流系统发展,使降水发展至最强。另外,与边界层急流相伴随的一支水汽通量辐合带是这次暴雨主要的水汽输送通道。 相似文献
875.
本文就和田河气田天然气组分组成、碳同位素组成和天然气成因类型进行了分析,着重分析了其东西部差异。研究发现:和田河气田天然气甲烷含量很高,达64.19%~86.86%,平均含量79.36%,C2+含量0~3.75%,干燥系数为95.52~99.4,平均值为97.34,CO2含量高。和田河气田东西部天然气差异明显,其主要表现为多期成藏、TSR反应东西运移的结果。天然气的成因分别是东部为原油裂解气,玛2井为原油裂解气和干酪根裂解气混合气,西部为干酪根裂解气。 相似文献
876.
盛夏上海地区副热带高压型强对流特点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发生在副热带高压控制下的强对流容易出现错报。对上海地区2001—2005年7—9月份19个副热带高压型强对流个例进行分析,并和副热带高压控制时上海地区未发生强对流的个例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副热带高压型强对流较易在副热带高压的北侧发生,强对流发生开始时间主要在中午到傍晚;副热带高压型强对流的发生除需要有较好的层结不稳定条件外,对抬升条件也有较高要求,如边界层整层在上海附近存在中尺度辐合线。 相似文献
877.
采用水文地球化学方法,根据青岛地区50多个地下水样品的测试分析结果进行了地下热储温度的推测,结合遥感解译、测温、地质背景条件等资料综合分析,圈定出3个地热远景区,即温泉地热远景区、黄家山地热远景区和流亭地热远景区,这3个地热远景区均分布在NNE向断裂与NW向断裂交汇部位上。通过对该区地热地质特征初步分析认为,其热储概念模型属深循环对流型。 相似文献
878.
We compared nonlinear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NLPCA) with linear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LPCA) with the data of sea surface wind anomalies (SWA), surface height anomalies (SSHA), and sea surface temperature anomalies (SSTA), taken in the South China Sea (SCS) between 1993 and 2003. The SCS monthly data for SWA, SSHA and SSTA (i.e., the anomalies with climatological seasonal cycle removed) were pre-filtered by LPCA, with only three leading modes retained. The first three modes of SWA, SSHA, and SSTA of LPCA explained 86%, 71%, and 94% of the total variance in the original data, respectively. Thus, the three associated time coefficient functions (TCFs) were used as the input data for NLPCA network. The NLPCA was made based on feed-forward neural network models. Compared with classical linear PCA, the first NLPCA mode could explain more variance than linear PCA for the above data. The nonlinearity of SWA and SSHA were stronger in most areas of the SCS. The first mode of the NLPCA on the SWA and SSHA accounted for 67.26% of the variance versus 54.7%, and 60.24% versus 50.43%, respectively for the first LPCA mode. Conversely, the nonlinear SSTA, localized in the northern SCS and southern continental shelf region, resulted in little improvement in the explanation of the variance for the first NLPCA. 相似文献
879.
近年来随着三门湾内围垦工程规模的不断扩大,三门湾的岸线及水深地形发生了显著变化,有必要重新评估三门湾内的潮汐振幅特征。本研究基于ADCIRC二维潮汐模型,开展了三门湾围垦工程实施前后潮汐振幅变化规律的研究。结果表明:三门湾内以半日潮为主,湾口和湾顶处振幅相差较大。单纯考虑围垦工程引起的岸线变化时,半日潮振幅受到的影响较为明显,振幅以减小为主,M2分潮减小幅度为0. 08~0. 10 m。采用经验公式预测了围垦工程造成的最终回淤量,围垦工程附近平均淤积为1. 5~2. 5 m,深水区附近淤积更加严重。当考虑了回淤导致的地形变化后,围垦工程区附近的潮汐振幅会有显著的减小,半日分潮减小幅度要远大于全日分潮,在围垦区域前沿,M2分潮振幅减小幅度较为明显,然后向外侧逐步减小。与单纯岸线变化相比,水深地形改变导致的潮汐振幅变化幅度要远大于前者。 相似文献
880.
为了辨认立地条件和积雪厚度对梭梭苗木成活的影响,于2009年4月,在新疆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南缘选取了沙丘阴坡、沙丘阳坡、丘间平地作为研究样地,在原有自然降雪的基础上,通过补水模拟不同年份的积雪厚度,进行了梭梭春季免灌造林研究,选择适宜实施梭梭免灌造林的立地环境和积雪条件。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立地条件之间梭梭免灌造林成活率差异显著,沙丘阴坡、丘间平地和沙丘阳坡梭梭免灌造林成活率分别为53.66%、14.42%和4.73%,这与3种立地条件的土壤水分状况吻合,说明水分是影响梭梭免灌造林的关键因子;在不同的立地条件下,积雪厚度对梭梭免灌造林成活率的影响程度不同,在年积雪厚度达到17 cm时,沙丘阴坡梭梭免灌造林成活率能达到54.95%,而在丘间平地与沙丘阳坡梭梭免灌造林成活率却很小,由于3种立地条件各种环境因子的差异,造成了不同立地条件下同一积雪厚度对梭梭免灌造林成活率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