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8篇
  免费   26篇
  国内免费   48篇
大气科学   177篇
地球物理   1篇
海洋学   4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19篇
  2007年   27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3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3篇
  1978年   2篇
  1976年   1篇
  197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河南省2005年7月22日大暴雨过程数值模拟与诊断分析   总被引:7,自引:4,他引:3  
利用MM5V3.6版中尺度非静力模式,对2005年5号台风海棠减弱为低压倒槽后于7月22日在河南造成的大暴雨天气进行数值模拟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强降水发生前大暴雨区上空深厚湿层和不稳定层结已经形成;在高低层同时出现的正负涡度柱、散度柱耦合结构及其互耦配置和剧烈的上升运动,导致不稳定能量快速释放,产生大暴雨.  相似文献   
102.
复杂地形下山谷风的数值模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中尺度数值模式MM5,选用NCEP全球客观分析资料(1°×1°)和国内高空地面资料为初始场,采用张驰逼近边界条件和单一冰相水汽方案,模拟了河南省西部山区的复杂地形对2006年6月19日局地环流的影响,结果表明:太行山的南麓和熊耳山的东侧都有因地形热力作用而形成的山谷风存在.  相似文献   
103.
天津地区080625强对流天气过程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强对流降水是天津地区重要的灾害性天气,为了研究该类天气发生发展的动力学、热力学机制,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和FY-2C卫星逐时TBB资料对2008年6月25日天津的强对流降水过程进行研究,然后利用WRF(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ting)中尺度数值模式对该次强对流降水过程进行数值模拟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中尺度露点锋是该次强对流降水的重要机制,其对应的低层气流辐合所形成的强烈上升运动及相对应的强烈发展的对流云团,是此次天津强对流降水的直接影响系统;对流有效位能等参数的变化非常好地反映出此次强降水天气的发生和发展特征;较大的相对螺旋度与此次强对流天气的发生对应也较好。由此认为,中尺度露点锋锋生的动力学、热力学过程是此次强对流降水天气发生发展的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104.
寿亦萱  陆风  寿绍文  覃丹宇 《大气科学》2014,38(6):1109-1123
对流层顶折叠是中纬度地区对流层上层—平流层下层区域(简称UT/LS)内的一个重要的大气现象,它与气旋生、暴雨强对流触发以及降水增幅密切相关。由于这些天气条件下的大气状况异常复杂,因此目前国际上普遍采用的基于干大气条件的对流层顶折叠检测方法存在很大局限性。本文在借鉴已有的卫星资料和数值预报相结合的模式识别法的基础上,通过统计分析的方法建立了高层大气水汽与广义湿位涡、臭氧浓度的关系以及对流层顶折叠与高空急流的位置关系,同时考虑了动力对流层顶高度在判识过程中的辅助作用,建立了一套基于FY-2E静止气象卫星遥感数据的,适用于与暴雨强对流有关的对流层顶折叠动态监测新方法。在利用FY-3A和FY-3B反演的臭氧总量、臭氧垂直廓线以及ECMWF Interim资料计算的位涡等资料对算法进行精度验证的基础上,将该方法在2012年7月21日北京特大暴雨天气过程以及2013年5月14~17日华南大暴雨天气过程的监测和分析上进行了应用,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从应用效果看,本文提出的这种对流层顶折叠识别方法是合理可行的,并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可为中纬度地区暴雨强对流天气的监测和预警提供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05.
利用一次台风的模拟资料,对台风内部的中尺度波动进行诊断。通过分析中尺度波的结构发现,台风内的中尺度波动具有重力惯性波和涡旋Rossby波的混合特征。一方面,波动的扰动高压对应于负的涡度扰动和反气旋性环流,扰动低压对应于正的涡度扰动和气旋性环流,波动的最大振幅出现在最大风速半径附近。另一方面,波动展示了强烈的辐合辐散和非地转特性。并提出了台风多边形眼墙和中尺度波动之间的联系机制模型。  相似文献   
106.
基于数值模拟对一次广西前汛期回流暴雨形成机制的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林确略  寿绍文  杨华 《气象》2015,41(7):852-862
使用WRF对发生在2010年4月28—29日一次广西前汛期回流暴雨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并通过诊断分析,研究了回流暴雨的形成机制。结果表明:冷空气受南岭、武夷山脉阻挡未能直接影响华南西部,其东移入海后,华南西部处入海高压后部,等压线呈“东南—西北”向,低层风向顺转为东南风,由于经南海回流的东南气流相对于孟加拉湾西南气流和越赤道气流是干冷的,不同性质气流汇合形成锋面、辐合线,提供了抬升条件,这是回流形势的形成过程;从θe和湿位涡诊断发现,边界层条件性对称不稳定和中低层对流性不稳定是此次暴雨中尺度对流系统发生发展的不稳定机制;边界层辐合和能量锋锋生是暴雨的主要触发条件;在暴雨增幅前不稳定能量有一个积累过程,边界层能量锋锋生和辐合抬升促使不稳定能量释放,使暴雨增幅;湿位涡负异常对暴雨预报具有指示意义,水平螺旋度正值增大与暴雨增幅有较好的对应关系;此次回流暴雨发生在边界层锋的两侧,边界层存在锋区表明此次回流暴雨在基本性质上仍属锋面降水。  相似文献   
107.
文章从热量、水分、光照三个方面对四子王旗2013年马铃薯全生育期气象条件进行了分析、探讨和总结。结果表明,尽管有诸多不利因素,2013年四子王旗气象条件总体比较适宜马铃薯生长发育。  相似文献   
108.
宁波一次典型夏季海陆风过程观测分析和数值模拟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根据我国宁波台塑项目环境评估期间使用系留气艇对一次典型海陆风过程进行时间加密探测所获得的资料,分析了弱盛行风影响下海陆风环流的时空变化规律,并用分辨率为5 km的WRF模式模拟了此次海陆风过程。观测结果表明,在成熟海风期间的高空存在明显的返回气流,所观测到的海风环流相当完整;陆风过程伴有下沉逆温层出现。数值模拟结果表明,海陆风的开始时间、持续时间与实测基本一致,海风期间的返回气流也清晰可见。  相似文献   
109.
21世纪Q矢量在中国多种灾害性天气中应用研究的进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伴随着Q矢量理论的完善与发展,人们也对Q矢量的分析方法开展了广泛的应用研究,不仅用于诊断分析研究暴雨、台风、暴雪、强对流及沙尘暴等多种灾害性天气的成因,同时在天气预报工作中也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对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对Q矢量的应用研究工作进行全面、系统地回顾与总结,并对未来关于Q矢量的应用研究工作进行了讨论与展望.  相似文献   
110.
河南省一次大雾的数值模拟及生消机制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应用非静力平衡中尺度模式MM5及NCEP资料和高空地面资料,模拟分析了2006年1月28日发生在河南省的一次大雾天气过程,结果发现:这次雾体最强的时段在日出后1~2 h内,相对湿度下降的拐点滞后于气温回升的拐点2 h左右;先出现贴地逆温再出现大雾,逆温最强的时段也是雾体最强的时段,逆温层顶始终覆盖在雾体上方;近地面的微风和风向的转变,有利于雾体的形成和向上发展,风向转变的时间也是雾体形成的时间;增温、减湿和逆温层的破坏是大雾消散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