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44篇
  免费   325篇
  国内免费   355篇
测绘学   161篇
大气科学   200篇
地球物理   281篇
地质学   907篇
海洋学   305篇
天文学   25篇
综合类   133篇
自然地理   212篇
  2024年   17篇
  2023年   60篇
  2022年   85篇
  2021年   86篇
  2020年   59篇
  2019年   89篇
  2018年   85篇
  2017年   53篇
  2016年   57篇
  2015年   68篇
  2014年   111篇
  2013年   62篇
  2012年   70篇
  2011年   70篇
  2010年   86篇
  2009年   88篇
  2008年   55篇
  2007年   57篇
  2006年   63篇
  2005年   67篇
  2004年   61篇
  2003年   52篇
  2002年   50篇
  2001年   43篇
  2000年   65篇
  1999年   64篇
  1998年   50篇
  1997年   50篇
  1996年   58篇
  1995年   63篇
  1994年   31篇
  1993年   41篇
  1992年   28篇
  1991年   27篇
  1990年   33篇
  1989年   17篇
  1988年   13篇
  1987年   8篇
  1986年   19篇
  1985年   11篇
  1984年   9篇
  1983年   8篇
  1982年   7篇
  1981年   5篇
  1980年   4篇
  1977年   2篇
  1963年   3篇
  1960年   2篇
  1958年   6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51.
952.
通过对阜平群夕线石浅粒岩样品中黑云母的微形貌及其主要组成元素变化规律的电子显微镜研究 ,并结合浅粒岩和黑云变粒岩高温高压熔融实验研究结果的对比分析 ,获得了黑云母受深熔作用影响的微区信息。依据微形貌特征分为残留黑云母、不均一熔融黑云母和再结晶黑云母。深熔作用过程中Mg、Fe、Ti、K、Ca等元素从黑云母晶格中迁出 ,重组形成再结晶黑云母、磁铁矿、金红石、氟硅钠钾石类矿物  相似文献   
953.
结构面分布特征对隧道围岩变形影响的数值模拟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结构面对隧道围岩变形及稳定性起着决定性作用。运用三维离散元方法(3DEC)研究结构面分布特征,重点是结构面线密度1/λ、强度和倾角对隧道围岩变形的影响,总结了结构面分布与围岩变形特征的关系。结果表明,在结构面强度较低的情况下,结构面线密度对隧道变形的影响较大,其影响可分为两种情况:①λ≤0.2时,围岩的弯曲变形大于沿结构面的剪切变形,属于应力型大变形;②0.2〈λ≤0.4时,沿结构面的剪切变形大于围岩的弯曲变形,属于结构型大变形。结构面倾角主要影响围岩大变形发生的位置。将数值模拟结果与国内工程实例实测变形资料相对比,发现一致性较好。本研究结果对隧道支护结构的设计以及施工设计具有借鉴意义与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954.
准噶尔谢米斯台铜矿的发现及意义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近年来,新疆西准噶尔金、铜矿床找矿勘查取得了重大突破,谢米斯台区野外地质工作过程中,发现S24铜矿点.通过地质填图、地球化学扫面和深部地球物理测量,发现S24铜矿点存在火山机构,矿化受火山机构和区域断裂联合控制.地表圈出3个矿化体,发现地球物理异常达地下400 m,火山机构深部可能存在斑岩型矿化.经钻孔验证(孔深350 m),发现地下3层矿化体,估算铜资源量5×104 t.认为S24铜矿点具小型铜矿床规模,将其命名为谢米斯台铜矿.含矿火山岩锆石U-Pb年龄为(422.5±1.9) Ma.谢米斯台铜矿是西准噶尔地区形成于早古生代火山岩型铜矿.  相似文献   
955.
张峰  宋晓娜  薛惠锋 《地理科学》2021,41(8):1479-1486
在全要素生产率框架下定义投入拥塞概念,利用FGL模型测度2000—2018年中国30省市区(未含西藏、港澳台)工业绿色水资源投入拥塞水平,采用全局无效率分解探究拥塞无效率与纯技术无效率的结构变化。结果表明:① 全国拥塞平均水平呈倒“U”型,具有从低拥塞到分散加深的趋势;② 地区之间的拥塞水平差异性较大,拥塞程度偏高的地区集中在东北老工业基地一带和中、西部地区,投入要素结构失衡是造成拥塞的关键诱因;③ 各地区全局无效率是由纯技术无效率与拥塞无效率共同作用而成,近77%的省市区属于纯技术无效率占优型,拥塞无效率的存在性与发展趋势为产业资源配置提供了重要警示信息。  相似文献   
956.
长江河口地区第四系沉积体系的发育很大程度上受到海面波动的控制,其中地下水化学场也不可避免地受此影响,从而具有独特的演化模式.本文根据研究区的水文地质条件,划分出3个含水系统:全新统、中上更新统和下更新统含水系统;利用Piper图解区分了更新统2个含水系统中的水化学类型;同时探讨了地下水形成后所发生的演化.研究发现,区内地下水化学演化主要通3三种作用进行:①后期补给淡水对咸水的稀释作用;②地下水中钙离子对含水层沉积物中吸咐钠离子的交换作用;③不同类型地下水通过越流等形式发生的混合作用.另外,本区地下水中的Ca2+和CO32-离子对方解石来说已达过饱和.  相似文献   
957.
制备鳗弧菌(Vibrio anguillarum)全菌灭活疫苗浸泡免疫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分别于免疫后0h、4h、8h、12h、24h、48h、72h、96h、7d、14d取脾、头肾、鳃组织,提取m RNA,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3种组织中Toll-like受体(TLR)2、TLR5M、髓样分化因子My D88、核转录因子(NF)-κB、白介素(IL)-6、干扰素(IFN)γ、趋化因子CXC、补体C3、热休克蛋白(HSP)70、T细胞表面分子CD4、自然杀伤细胞增强因子(NKEF)十一种免疫相关基因的表达变化。结果显示,免疫后除TLR5M、NKEF以外其它九种基因表达均显著上调,表达高峰出现在24—72h,基因表达量最高值是对照组的2—12倍;TLR5M的表达量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NKEF基因的表达量出现显著下调趋势,下调峰值出现在24h,为对照组的0.49倍。在脾脏和肾脏中,NF-κB和CD4基因的表达峰值高于鳃;在脾脏和鳃中,IL-6、HSP70和NKEF基因的表达峰值均高于头肾;IFNγ、CXC、C3和My D88在三个组织中的表达峰值差异不大。在三个组织中每个基因表达峰值出现的时间基本一致。结果表明,浸泡免疫后,IL-6和HSP70基因在三个组织中的表达变化迅速、且丰度高,可以作为疫苗浸泡免疫后的效果评价指标;除肾和脾主要的免疫器官外,鳃也是浸泡免疫后重要的检测组织。研究结果为浸泡免疫疫苗效果的评价积累了数据。  相似文献   
958.
污染企业空间管治和优化是提高欠发达地区开发过程中抗风险能力的重要环节。基于空间正义视角,以内陆型欠发达地区黄土高原为例,依据理论指向和侧重点差异,构建了集维度、属性和空间于一体的“5+5+4”污染企业区位分析框架,探讨污染企业在欠发达地区内部形成的格局特征、区位规律及与空间正义的辩证关系。主要结论:① 综合“城乡+边界+权力+经济+环境”5个维度研究结果的共同指向,当前黄土高原污染企业区位整体呈现出典型的区域开发初期“低水平均衡+能矿资源依赖”的空间特征。② 城市网络发育相对成熟的城市群地区是污染企业的主要集聚区,但与发达地区类似的非均衡演化和去一级中心化趋势已初步显现。③ 在城乡空间和制度空间上,研究区未表现出明显的环境保护“城市中心主义”和“污染避难所”现象;在经济空间上,研究区整体处于EKC曲线的上升阶段,地方经济对污染企业存在至少不排斥的依赖关系;在环境空间上,空气质量与污染企业数量属于低水平的正向耦合,但未出现随污染企业集聚空气质量显著下降的演化特征。④ 相对发达的省会城市和区域副中心城市在污染企业布局中呈退出趋势,具有较好工业经济基础和能矿资源赋存的城市群二级节点城市应成为今后环境规制和产业准入等政策关注的重点地区。⑤ 欠发达地区开发过程中污染企业存续或承接的正义性判别是具有辩证性的复杂命题,地理学区域综合分析的学科优势能为该类研究提供科学支撑;本文立足中国区域发展实践构建了以空间正义为理论指向的污染企业区位分析框架,以期为后续研究提供空间视角下的测度工具。  相似文献   
959.
基于小波分析的TEM信号提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基于付里叶分析的传统去噪方法对瞬变电磁衰减曲线去噪无能为力的情况下,通过研究瞬变电磁信号的特点,将小波分析技术引入到TEM的信号提取中,采用了Sym6小波作为母函数,用Mallat算法进行TEM原始信号分解,采用不同的阈值重建信号,有效地分离了有用信号和噪声,使处理后的结果更接近于实际,得到了比较满意的去噪效果。  相似文献   
960.
通过对甘肃临夏松鸣岩地区紫果云杉树轮宽度的分析, 发现研究区树轮标准宽度年表与降水、PDSI相关低, 而与当地3~10月平均最高温(3月至10月月平均最高温的算术平均值)相关最高(r=0.578, p<0.0001, n=62)。 在此基础上, 利用多元回归技术设计转换方程, 重建了研究区1818年以来3~10月平均最高温, 重建序列的方差解释量达40% (调整自由度后为38%)。重建序列中高温年与低温年的年份大致相当, 分别为14.9% 和12.9%; 重建时段可以分为4个温暖期(1818~1854年、1882~1900年、1937~1966年和2001~2012年)和3个寒冷期(1855~1881年、1901~1936年和1967~2000年), 可与秦岭西部的温度重建结果进行良好的对比; 研究区在20世纪后期(2001~2012年平均最高温比1970~1980年平均最高温)有明显的升温趋势, 上升0.77℃。空间分析表明, 临夏地区3~10月平均最高气温变化具有一定的空间代表性, 可以反映黄土高原西部地区气温的历史变化。功率谱分析(MTM)检测出该重建序列在过去195年中存在42.74a, 7.79~3.18a和2.77a的准周期震荡, 可能与PDO和ENSO大尺度海洋耦合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