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51篇
  免费   129篇
  国内免费   198篇
测绘学   85篇
大气科学   94篇
地球物理   55篇
地质学   437篇
海洋学   56篇
天文学   4篇
综合类   75篇
自然地理   172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33篇
  2022年   51篇
  2021年   60篇
  2020年   52篇
  2019年   53篇
  2018年   47篇
  2017年   38篇
  2016年   38篇
  2015年   25篇
  2014年   79篇
  2013年   51篇
  2012年   38篇
  2011年   51篇
  2010年   50篇
  2009年   34篇
  2008年   38篇
  2007年   26篇
  2006年   26篇
  2005年   24篇
  2004年   21篇
  2003年   16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3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7年   2篇
  1976年   1篇
  1960年   1篇
  1958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97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51.
城市三维模型的建立能够全方位并直观地给人们提供有关城市的各种具有真实感的场景信息,较之平面二维数据具有更多的优越性。新一代海量影像处理系统"像素工厂"可以生产高精度的DSM和TDOM,为数字城市三维建模提供更为精确的基础数据,本文主要研究了基于DSM和TDOM的城市三维模型构建方法。  相似文献   
952.
基于ArcGIS Server针对城市交通信息提供地图和实时路况的发布,首先分析了ArcGIS Server的架构,阐述了富客户端、Flex和REST的概念。对使用ArcGIS Server构建B/S结构发布方法和原理进行了说明。针对城市交通信息的发布,给出具体的发布框架和发布数据优化策略。最后以杭州市智能交通信息平台的建设为例实现交通路况的发布和实时路径网上计算。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提供足够的GIS分析功能,并且在交互效果上明显优于以往的传统Web。  相似文献   
953.
陕北地区突发性暴雨和系统性暴雨的对比分析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赵榆飞  杜继稳 《气象科技》2005,33(5):413-418
.使用常规气象资料和诊断分析技术对比分析了陕北地区4次突发性暴雨和2次系统性暴雨过程.结果表明:①突发性暴雨出现在副热带高压南北摆动,东西移动不太明显的形势下;水汽主要靠暴雨出现以前大气低层输送和聚集;上升运动是由于高层急流中心右后方的强烈辐散形成的,上升运动和突发性暴雨同步加强;低空能量锋生强度大,体现为雨区能量较环境能量突增的过程;不稳定能量聚集明显偏多,能量主要聚集在中高层;中尺度系统比较深厚.②系统性暴雨出现在副热带高压系统性西进北抬或东退南压的形势下;水汽主要靠暴雨过程中的补充;垂直运动是由于低层辐合和高层辐散形成的,垂直运动在暴雨出现以前形成;能量锋区比较深厚,锋区相对弱,体现为低能气团代替高能气团的过程;不稳定能量聚集相对较少,能量主要聚集在中低层;中尺度系统较为浅薄等.  相似文献   
954.
针对建筑物表面具有明显的几何特征这一特点,提出基于点线特征的建筑物点云配准方法。首先基于点云配准基本理论,利用提取的建筑物点特征使用对偶四元数实现建筑物不同测站点云的粗配准,获取初始配准参数以及配准后的建筑物点云数据,然后将粗配准获取的参数作为待求精确参数值的初始值,利用建筑物中的线特征将共线方程作为精配准的数学模型,最后通过平差迭代获取参数的精确值,实现不同测站建筑物点云的高精度配准。实验结果表明,获取的配准后同名特征距离中误差为2.1×10-3 m,证明了将点线特征相结合可以有效改善建筑物点云配准质量,提高建筑物点云配准的精度,对建筑物三维重建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55.
为了提高使用重力数据推断断裂构造的有效性,先以"田"字形小子域滤波法突出重力梯级带异常,再分别联合水平总梯度模、解析信号振幅及水平方向导数进行二次处理.通过理论模型试验,比较单方法及不同组合方法的处理效果,并将组合方法应用到金羊盆地实测重力数据的处理中,推断研究区的断裂构造格架.与地震剖面划分的断裂进行比对,证明了利用组合方法划分断裂构造的有效性.研究结果表明,已有断裂构造识别方法的组合应用能够更清晰地刻画地质体的边界,在应用重力数据推断断裂构造方面具有非常好的实用性.  相似文献   
956.
鉴于新粒子生成(New particle formation, NPF)对气候的重要效应,过去很多研究重点关注持续增长型NPF事件;但新粒子生长过程中时常也伴随着非持续型生长,如生长粒径先增长后下降的收缩型以及粒径明显不增长的团块型NPF事件,对于这类NPF事件的生长机制尚不清楚。基于此,本研究于2019年夏季在中国科学院北京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39.96°N, 115.43°E, 1 170 m a.s.l.,以下简称北京山地森林站)进行了NPF事件的野外观测,发现了4次持续生长型NPF事件和3次非持续生长型NPF事件。本文借助WRF-Chem模式进一步探究非持续生长型NPF事件的生长机制,发现其主要成因有三个:首先,北京山地森林站与成核相关的气态前体物充足,但颗粒物中SO42-、NO-3、NH+4等无机盐浓度较低,削弱了新粒子的后续增长能力;其次,后向轨迹显示非持续生长型NPF事件的气团来源于清洁的北方地区;最后,通过过程分析发现水平和垂向输送是非...  相似文献   
957.
论文利用1961—2017年逐日气象数据以及社会经济数据,构建新的城市化指标,分析了城市化对辽宁气候变化的影响。研究表明:辽宁省气温呈显著增加趋势,国家站增温速率明显快于乡村站;城市化对平均最低气温影响最显著,平均气温次之,平均最高气温相对较弱;就四季而言,秋季城市化影响贡献率最大,冬季和夏季次之,春季相对较小。空间分布上,城市化影响高值区位于辽宁中部和西部地区,与辽宁省城市化发展水平基本吻合,城市化对气温的影响不是单一的,对于多数地区尤其是沈阳、大连等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起到增温作用,但也对少数台站的升温起到了抑制作用。气温指标中,城市化对年和四季平均气温的影响最显著,对应模态均是第一模态,方差贡献率均在89%以上,空间相关性均通过显著性检验,其次是平均最低气温和日较差;季节变化特征上,冬季和春季的增温相对于秋季和夏季明显。降水指标基本对应第二模态,方差贡献率在9%~18%之间,城市化对气温的影响强于降水;结合时间系数,城市化效应表现为春季和冬季降水、大雨和暴雨日数略有增加,年、夏季、秋季降水、小雨、中雨日数减少。城市化对降水的影响表现出两面性,一方面使年降水和小量级降水减少,另一方面又使极端降水事件增多。  相似文献   
958.
发展海洋能发电装置测试和评价技术有助于推动相关技术成果转化,促进我国海洋能的开发利用。文章概述国内外海洋能发电装置及其测试和评价技术进展;重点分析海洋能(潮流能和波浪能)发电装置测试和评价的主要内容,包括功率特性、电能质量特性及其综合测试系统;分别选取潮流能和波浪能发电装置案例,按相应方法和内容进行现场测试和评价。  相似文献   
959.
全球-地方出口溢出效应对新企业进入出口市场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出口增长是驱动中国经济发展的关键力量,新出口企业进入是出口增长的微观体现。新贸易理论认为集聚外部性带来的知识溢出是影响企业出口决策的关键因素。出口地、目的国维度的知识溢出均有利于企业获取必要的出口知识,降低进入出口市场的难度。演化经济地理理论强调认知邻近是出口溢出发挥作用的前提,出口地、目的国维度的出口经验、产品关联是出口溢出的主要内容。论文利用2002—2011年中国海关贸易数据库,分析出口地、目的国溢出对新企业进入出口市场的作用。结果发现:① 出口溢出可以显著提升新出口企业进入概率,私营企业更倾向于进入出口溢出更强的出口地、目的国市场;② 出口溢出对跟随型企业,特别是本土跟随型企业进入的促进作用更强,国有集体企业更强调整体出口经验溢出,私营企业更强调产品知识溢出;③ 出口地溢出有利于新出口企业拓展到新目的国,目的国溢出有利于新出口企业拓展到新产品。论文完善了出口企业空间动态研究,拓展了出口溢出对出口决策作用的空间维度,也有助于深化对中国贸易空间的理解。  相似文献   
960.
随着欧玉陶勒盖这个世界级铜矿的发现与开发,蒙古国已成为全球重要的铜资源大国.在前人研究基础 上,对蒙古国境内的铜矿床主要成矿类型及其时空分布特点进行了总结,认为蒙古国内的铜矿床主要类型是斑岩 型,其次是 VMS型.根据这些铜矿床的形成时代与产出特点,可以将其划分为南、北2条铜矿带,分别为与古亚 洲洋构造体系有关的斑岩型和 VMS型 CuGAuGMoGZn多金属成矿带(Ⅰ),和与蒙古-鄂霍茨克洋构造体系有关 的斑岩型 CuGMoGAu成矿带(Ⅱ).其中南部 Cu矿带又可以进一步细分为:①泥盆纪 VMS型 CuGZn成矿亚带 (Ⅰ1);②晚泥盆世斑岩型CuGAuGMo成矿亚带(Ⅰ2);和③石炭纪斑岩型Cu多金属成矿亚带(Ⅰ3).而北部Cu矿 带则可以进一步划分为西部三叠纪斑岩型 CuGMo成矿亚带(Ⅱ1)和东部三叠纪-早侏罗世斑岩型 CuGMoGAu成 矿亚带(Ⅱ2).根据蒙古国的构造演化历史及其所产出的矿化特征,认为蒙古国铜矿的找矿潜力仍然是以斑岩型 为主,其次是 VMS型,与基性-超基性岩有关的 CuGNi硫化物型矿床也具有一定的找矿潜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