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1篇
  免费   83篇
  国内免费   42篇
测绘学   14篇
大气科学   117篇
地球物理   103篇
地质学   59篇
海洋学   30篇
综合类   3篇
自然地理   50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20篇
  2018年   16篇
  2017年   16篇
  2016年   14篇
  2015年   15篇
  2014年   21篇
  2013年   21篇
  2012年   19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18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0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1寒潮酝酿到爆发阶段的波谱特征“96·2”寒潮爆发前7~9天中纬度(40°N)以超长波1波为优势波,前4~6天为3波占优势,前1~3天转为长波5波占优势,同时,5波振幅持续增幅,长波增幅引起环流形势调整,这是寒潮爆发前出现的脉冲波(或称爆发波)。17~19日寒潮爆发时,能量迅速释放,长波优势又转为超长波优势(3波发展),完成了一次优势波的转换过程。对应到逐日降温情况来看,17~19日广西区各地降温幅度最大,这是长波能量释放的结果。2数值预报产品泽用2.1数值预报产品提供的中期预报信息综合分析ECMWF2月13日96小时资料,得到一…  相似文献   
92.
吴昊旻  黄安宁  何清  赵勇 《气象学报》2013,71(2):261-274
利用IPCC AR5中BCC-CSM1.1(Beijing Climate Center Climate System Model version 1.1)的历史试验和4类典型 排放路径情景下未来预估试验结果, 在使用CRU(Climatic Research Unit)资料验证BCC-CSM1.1性能的基础上, 采用趋势分 析、滑动平均以及经验正交函数(EOF)等方法, 研究2011-2060年中亚地区年平均气温的时空演变特征。与CRU 资料的对 比分析发现BCC-CSM1.1能较好地模拟过去109a(1901-2009年)中亚地区气温的显着上升趋势及气候态的空间分布特征。 预估试验结果表明, 中亚地区在未来50a整体呈现变暖趋势, 并且, 随着温室气体排放浓度的升高, 气温的升高趋势愈加明 显, 同时增温显着区域也明显增大。经验正交函数分解主要模态还是延续过去的分布特征:经验正交函数分解第1模态及其 所对应的时间系数显示中亚地区年平均地面气温在未来50a(2011-2060年)呈现出全场一致的升高趋势, 升高强度随着温 室气体排放浓度的增加而增强, 进一步的分析表明, 不同典型排放路径下预估的未来50a中亚地区年平均地面气温的经验正 交函数分解第1模态在中亚上空850hPa等压面上均对应有一个反气旋(气旋)性异常环流, 在这个异常环流控制下, 中亚地 区年平均地面气温变化表现为全场一致的特征。经验正交函数分解第2模态呈现出中亚地区地面气温变化南北反位相的基 本特征, 相应的时间系数主要表现为小幅度波动, 变化趋势特征不明显。  相似文献   
93.
通过对酸雨观测资料和污染源资料的统计分析,并利用拉格朗日烟团模式计算表明,南宁市酸雨的频率较高,pH值较小;南宁市酸雨的来源构成以外来源为主。运用天气学诊断方法,对气象要素影响酸雨来源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南宁市酸雨主要受东北方污染源影响,且冬春两季的影响最大,风频及逆温对酸雨的影响较大。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总结出近两年大气环流影响酸雨的几种类型,其中以高空槽锋面型为最多,酸雨影响程度也最严重。  相似文献   
94.
嵌入式小波零树压缩算法的基本原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数据(图像)压缩是数据存储和传输的重要手段之一。在简述数据压缩方法分类和几种常用压缩方法的基础上,重点讨论嵌入式小波零树图像压缩算法的特点、方法步骤和基本原理,并用实例介绍该方法的数据压缩效果。总结了小波分析在地球物理勘探中的应用状况,展望了小波分析的应用前景和未来的潜在应用领域。  相似文献   
95.
利用2007年7月和10月的CBERS卫星遥感数据,结合地理信息系统(GIS),采用混合分类法,解译分析了辽河三角洲盘锦地区湿地植被的空间分布格局。在湿地植被典型分布区设置4条调查带,共计40个调查样方,通过对采集样品的收割、烘干和称质量处理,测算得到了辽河三角洲主要湿地植被的生物量和净初级生产力,研究了该地区湿地植被的储碳和固碳能力。结果表明:稻田、河口水域和芦苇湿地为辽河三角洲盘锦地区湿地的主要组成类型。该地区植被的总储碳量达7.63×106t,芦苇和水稻是该区域最主要的固碳植被,其碳储量分别占该区域植被总储碳量的45.91%和37.03%;该地区植被的平均固碳量达17.68 t/(hm2.a),是我国陆地植被平均固碳能力的3.59倍、全球植被平均固碳能力的4.31倍;辽河三角洲盘锦地区湿地植被年固碳能力相当于相同面积、同等植被覆盖度条件下的温带落叶阔叶林固碳能力的1.01倍。  相似文献   
96.
鄂尔多斯盆地奥陶系古风化壳气藏属较复杂的碳酸盐岩隐蔽性气藏,产层为奥陶系顶部古风化壳溶蚀孔洞白云岩。该气藏组合的烃源岩有两套:一是石炭系一二叠系煤岩、暗色泥岩及生物灰岩;另一套是奥陶系泥质白云岩及石灰岩。这两套烃源岩的生烃中心成为含气组合的源泉,二者的叠合区必然成为天然气聚集的最有利部位。气藏主要分布在马家沟组五段盐岩尖灭线与本溪组尖灭线之间。古风化壳气藏的横向展布主要受古岩溶地貌的控制。奥陶系白云岩储集层不仅接受奥陶系本身的烃类,而且要接受来自上覆石炭系的烃类,从而提高了奥陶系白云岩储集层的烃类充满程度,同时,铁铝质岩类缺失带的两侧是天然气富集的有利地区。古风化壳气藏的勘探思路为:立足古台地,瞄准尖灭带,兼顾三个区(古岩溶斜坡区、台沟过渡区、生烃中心区),勘探的关键在于预测古岩溶地貌,寻找有利储集层发育区带。  相似文献   
97.
南海海温异常影响南海夏季风的数值模拟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p-σ九层区域气候模式(p-σRCM9)模拟并研究了南海海温异常对南海夏季风的影响, 数值模拟结果表明, 5月份的南海海温对南海夏季风的爆发日期起关键作用: 5月份南海海温持续增温 (降温), 南海夏季风爆发日期偏早 (偏晚)。南海夏季风爆发后, 南海异常增温, 同期的南海夏季风增强, 而后期的南海夏季风减弱; 南海异常降温, 则与之相反。机制分析表明, 南海海温正(负)异常增强(减弱)了海面与行星边界层之间的能量交换, 主要是潜热通量的输送, 并在大气中通过积云对流加热率的变化来影响对流层热量的分布, 进而引起对流层中低层辐合和高层辐散的变化, 然后使得环流场和风场作出相应地调整, 环流场和风场又会反过来影响积云对流加热率的变化, 这是一个正反馈过程。在5月份南海增温(降温)强迫下, 5月份南海地区的对流活动加强(减弱), 使得对流层低层副热带高压提前(延后)撤出南海, 从而有利于南海夏季风爆发偏早(晚)。在南海海温异常强迫下, 中国东南部和南海地区的降水率异常主要是由积云对流所产生的降水率异常引起。  相似文献   
98.
对2002年4月5日发生的自1986年以来同期范围最大的一次强对流天气过程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分析,得出此次强对流天气过程主要是以下因素影响造成的:(1)亚洲中低纬度地区短时期内出现异常强的经向环流,表现为高原低槽东移发展加深,诱发地面江淮气旋波强烈发展,引导地面冷空气从西路快速南下为强对流提供了动力抬升的重要条件;(2)低层流场上中尺度系统异常活跃,有发展强盛的SW急流扰动以及由西北气流与西南气流构成的冷式切变线,气流辐合作用明显;(3)大气中不稳定能量的积聚等。  相似文献   
99.
毫州盐渍土的分布及其工程地质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郝安宁 《安徽地质》2006,16(1):55-60,65
盐渍土是气候,地貌、地质、工程地质、水文地质等因素综合影响的工程地质灾害,本文在大量调查、分析与研究的基础上,采用了槽探、水样(水化学分析)、土样(土壤含盐量分析、土壤毛细水试验)等综合方法,分析了亳州盐渍土灾害的危害性及对农业生态系统、公路建设的影响,同时,考虑到人为和环境地质因素对盐渍土的影响,圈定了盐渍土的潜在威胁区,从而,预测了盐渍土的发展、演变趋势,因地制宜地提出了整治盐渍土的基本对策  相似文献   
100.
以黄上高原泾河流域为例,首先利用遥感植被指数和气候干燥度指数之间的回归模型,模拟出了潜在植被指数,在此基础上通过遥感监督分类方法得出泾河流域现生植被分布格局和潜在植被的分布格局,并利用转换矩阵方法得出了植被退化的空间态势.结果表明:泾河流域最主要的潜在植被类型是针阔叶疏林(32.44%)、阔叶落叶林(31.28%)和中牛灌丛(23.71%).与现生植被相比较,有25.08%的阔叶落叶林潜在分布区被开垦为农作物,13.32%退化为针阔叶疏林,13.04%退化为中生灌丛,14.22%变化为旱生灌丛,仅有25.90%的面积保持了阔叶落叶林植被;针阔叶疏林分布区主要退化为农作物(26.01%)、旱生灌丛(20.99%)、草甸(17.12%);中生灌丛主要退化为草甸(30.29%)和温带草原(43.21%).植被的退化以流域中部、南部的黄土残塬沟壑区退化最为严重,其次为流域北部的黄土丘陵区,而流域东部的子午岭山区和流域西部的六盘山区植被退化相对较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