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6篇
  免费   18篇
  国内免费   24篇
测绘学   6篇
大气科学   4篇
地球物理   5篇
地质学   50篇
海洋学   12篇
天文学   3篇
综合类   1篇
自然地理   7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Molecular stable carbon isotope technique was employed to study well-sourced crude oils collected from a single drilling well and from the entire Lunnan oilfield, Tarim Basin, NW China. The stable carbon isotopic composition of n-alkanes from crude oils showed that Ordovi-clan-derived oils are enriched in ^13C and Triassic-derived oils are depleted in ^13C. This is consistent with the distribution and evolution trend of stable carbon isotope ratios in crude oils/organic matter from all over the world in geological history (Stahl, 1977; Andrusevich et al. ,1998). An extensive survey of literature indicates that, except for thermal maturity, organic matter input and depositional environment, paleoenvironmental background is another key factor that affects the stable carbon isotopic composition of Ordovician- and Triassic-derived crude oil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gas chromatographic-isotope ratio mass spectrometry ( GC-C-IRMS), combining with biogeoehemical evolution of organic matter in geological history, may be a powerful tool in refining oil/oil, oil/source correlations in multi-age, multi-source petroliferous basins like Tarim.  相似文献   
32.
轮南14井原油正构烷烃和类异戊二烯单体碳同位素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通过对轮南14井正构烷烃和类异戊二烯烃的单体碳同位素分析,证实该井奥陶系和石炭系油藏具有相同或相似的油源,而三叠系油藏与奥陶系、石炭系油藏具有较大的碳同位素差异,反映其油源不同.在奥陶系、石炭系和三叠系油藏中,均呈现出类异戊二烯烃碳同位素值略重于同碳数正构烷烃的特征,结合前人研究成果,从生物合成途径及分子内碳同位素的分布角度出发得到合理的解释.  相似文献   
33.
基于光释光测年的共和盆地风沙活动历史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位于青藏高原东北缘的共和盆地处于亚洲冬、夏季风和西风环流作用交替控制的干旱—半干旱区,盆地中分布着大面积的沙漠,是重建过去气候的重要载体。就前人对共和盆地25个风成剖面的102个光释光(OSL)年代结果进行分析,总结出晚更新世以来共和盆地的风沙活动在各个时期都有发生,黄土堆积主要是更新世末期到早全新世,古土壤主要是晚全新世发育的,但其测年工作缺乏高密度光释光测年检验。通过对共和盆地西南部的羊曲剖面进行系统的高密度光释光年代学研究发现,羊曲剖面主要是末次冰消期沉积的,9.6~7.1 ka风沙活动迅速减弱,7.1~2 ka存在明显的沉积间断,说明基于单个剖面进行环境演变重建需谨慎。结合盆地内已发表OSL年代结果,末次冰消期以来,风沙活动在共和盆地一直存在,其最强烈时期是14~10 ka左右,黄土主要是末次冰消期14~10 ka沉积的,古土壤发育主要集中在3~2 ka和6~4 ka,此外在9~8 ka也有发育。  相似文献   
34.
在传统地质灾害精细化调查手段基础上,充分利用数据库自建系统、智能化成果资料形成技术手段,开展了灾害调查关键技术智能化改进研究,从而进一步优化了野外数据采集、成果资料形成等关键步骤,并开展了效率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采用数据库自建系统提高了工作效率和数据精度,实现了地质灾害精细化调查关键技术的优化与改进。  相似文献   
35.
对南海北部神狐海域Site 4B站位现代沉积物中脂肪酸组分进行了分离,主要讨论了支链脂肪酸和单不饱和脂肪酸的来源,认为i/a-C15∶0、i/a-C17∶0、16∶1ω5和18∶1ω9来自硫酸盐还原菌(SRB),而16∶1ω7t/c和18∶1ω7来自硫氧化菌(SOB)。沉积物中SRB和SOB分布形式可能和硫酸盐还原作用生成硫化物、硫化物又被氧化生成硫酸盐和元素硫、元素硫歧化作用生成硫化物和硫酸盐有关,并在整个硫循环系统中SRB起到主导作用;而在95~97cm层位剧增的SRB和SOB生物量与站位附近底辟构造活跃带来深部大量的营养流体有关。  相似文献   
36.
目的 了解泰安市HIV/AIDS患者的生存状况,为制定相关的救治救助政策和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使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焦虑自评量表、抑郁自评量表和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对本地区能随访到的全部HIV/MDS患者进行面对面的问卷调查.结果 调查的36例HIV/AIDS患者感觉自己生活质量很好或较好的仅占22.22%,4/36评定有焦虑,13/36评定有抑郁,家庭收入低于当地农民平均水平;年龄小于30岁、最近1个月参与社交活动多、最近1次CD4细胞检测结果高、没有接受抗病毒治疗的HIV/MDS患者自我感觉生活状况较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IV/AIDS患者自我感觉生活状况差,部分存在心理问题,经济收入较低,应进一步加大心理支持和社会救助.  相似文献   
37.
海洋潮汐和固体潮汐二者都主要来源于日月引力的影响。这两种潮汐对天文时纬观测的影响其频率是一致的,为了从中分离出海洋潮汐对天文时纬观测的影响,我们需要利用海洋潮汐数据和负荷勒夫数予以推算。我们可以把海洋潮汐看成一具有面密度σ(θ′,λ′)=μH(θ′,λ′)单层负荷,此单层负荷对地球表面上一点(θ,λ)的引力位可表示为  相似文献   
38.
磨山金矿床位于胶东三大金矿带中牟平乳山金矿成矿带内,是一个中偏大型石英脉型金矿床,探获金资源量超过15t。金矿体受NNE向断裂控制,赋矿围岩为鹊山二长花岗岩,矿体主要呈脉状产出。矿石为黄铁绢英岩化花岗质碎裂岩夹石英脉,矿石矿物主要为黄铁矿、黄铜矿、方铅矿、闪锌矿,金矿物主要为自然金。根据矿床矿体地质特征及分布规律,预测④1,③1号矿体深部有较好的找矿前景。  相似文献   
39.
以淮河流域为研究对象,选择分布式水文模型HMS,结合GIS技术,通过构建数字流域,提取流域特征信息,最终构建了分布式陆面-水文耦合模型(LSX-HMS).采用扰动分析法进行参数敏感性分析,利用实测水文资料进行参数率定和模型验证,确定性系数达0.760~0.939,表明该耦合模型在淮河流域具有较好的适用性.应用LSX-HMS对淮河蚌埠以上集水区域1980—1987年8a平均降水、蒸散发、日径流量和相对土壤含水量的空间分布进行了模拟.结果表明:各水文要素的空间分布存在较大的差异性,降水要素的分布呈随纬度递减的趋势;蒸散发和径流量两个变量都是上游小,中下游大;相对土壤含水量在研究区西部及西南部的山区和丘陵区较低,平原区较高.研究成果为淮河流域水土资源合理开发利用、调配和管理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0.
塔里木盆地塔中地区油藏气侵定量评价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气侵分馏作用是油气藏后期调整改造的重要营力之一.在塔中地区气侵分馏作用的发生有其得天独厚的石油地质条件,但现有的研究只停留于对气侵作用过程的定性描述阶段.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利用全油正构烷烃绝对定量以及正常油/凝析油混合配比实验的结果,对该区气侵分馏作用进行定量评估,讨论了造成气侵强弱的地质因素,并分析了可能伴随气侵作用而发生的其他分馏作用对油藏的影响.该区气侵作用特征表明大量断裂体系是控制气侵作用强弱的主要因素,气侵作用的强弱分布规律也为该区断裂体系发育及其开启闭合特征的研究提供了有利的佐证.气侵分馏作用的强弱以及伴随发生的PVT分馏作用与该区原油类型多样性存在直接的成因关系,该区存在的与凝析油伴生的蜡质原油是气侵作用、PVT分馏以及混合作用共同造成的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