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3篇
  免费   28篇
  国内免费   19篇
测绘学   58篇
大气科学   30篇
地球物理   16篇
地质学   56篇
海洋学   19篇
综合类   9篇
自然地理   42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15篇
  2018年   16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5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01.
采用GPS、导线测量、水准测量等方法,研究了控制网布设的原理和要点,详细分析了控制网设计、实施过程及测量成果精度。最后,提出了建立轨道交通精密控制网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202.
The South China Sea is a hotspot for regional climate research. Over the past 40 years, considerable im provement has been made in the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of the islands in the South China Sea, leading to a substantialchange in the land-use of the islands. However, research on the impact of human development on the local climate of theseislands is lacking. This study analyze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local climate changes on the islands in the South China Seabased on data from the Yongxing Island Observation Station and ERA5 re-analysis. Furthermore, the influence of urba nization on the local climate of the South China Sea islands was explored in this study. The findings revealed that the 10-year average temperature in Yongxing Island increased by approximately 1.11 °C from 1961 to 2020, and the contributionof island development and urbanization to the local warming rate over 60 years was approximately 36.2%. The linearincreasing trend of the annual hot days from 1961–2020 was approximately 14.84 days per decade. The diurnal tem perature range exhibited an increasing trend of 0.05 °C per decade, whereas the number of cold days decreased by 1.06days per decade. The rapid increase in construction on Yongxing Island from 2005 to 2021 led to a decrease in observedsurface wind speed by 0.32 m s –1 per decade. Consequently, the number of days with strong winds decreased, whereas thenumber of days with weak winds increased. Additionally, relative humidity exhibited a rapid decline from 2001 to 2016and then rebounded. The study also found substantial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ERA5 re-analysis and observation data,particularly in wind speed and relative humidity, indicating that the use of re-analysis data for climate resource assessmentand climate change evaluation on island areas may not be feasible.  相似文献   
203.
西安市春季第一场透雨的初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安市春季属半干旱气候期,冬季到初春的雪、雨稀少,常出现干旱。春季第一场透雨的出现标志着初春干旱的结束,而且它出现的日期早晚决定了春播作物的播种质量和出苗好坏,同时也影响着小麦等越冬作物的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形成。因此,春季第一场透雨的预报就显得尤其重要。1概况1.l透雨标准采用气象部门制定的春季第一场透雨的标准,即本站春季(3~5月)第一次出现的日降水量大干15mm或2~3d降水量大于20mm的降水过程作为第一场透雨出现的指标。l.2气候概况根据春季第一场透雨的标准,普查了1951~1996年春季(3~5月)的降水资料。这46…  相似文献   
204.
11996年9月西安连阴雨情况西安地区1996年9月连阴雨天气从9月2日开始到9月11日结束,持续了10d,过程降水量(西安站)82~95mm,其中4、5两日出现了大雨。这次连阴雨天气致使9月上旬降水偏多,日照欠缺,日平均气温比历年同期值偏低2.9℃。对秋作物成熟、收获十分不利,并造成棉花伏前桃发生霉烂。2环流形势8月30~31日,500hPa形势有较大的调整,在新疆北部一带,有明显的锋区产生并东移,接着有明显的暖脊经我省东移,大的形势由两槽一脊型调整为两脊一槽型。对应地面图上,有一次冷空气活动过程,冷锋过后,西安处在高压后部,吹偏东…  相似文献   
205.
莱州湾游泳动物群落结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根据2010和2011年春季(5月)、夏季(8月)、秋季(10月)和冬季(12月)进行的8航次调查数据,研究了莱州湾游泳动物群落格局及其与环境因子关系。结果显示,调查共捕获游泳动物85种,2011年生物量略高于2010年;生物量季节间差别较大,各季节生物量排序为夏季、秋季、冬季和春季;不同年间相同季节生物量差异多不显著(秋季除外);除2010年春季外,其余季节均为鱼类生物量最高,甲壳类次之,头足类最低;从全年调查平均值来看,莱州湾西侧游泳动物生物量(60.2 kg/h)明显高于东侧(33.4 kg/h)。根据8航次31个主要种类生物量聚类分析,莱州湾20调查站位可划分为4组:组I由位于调查海域东南的3个站位组成,组II由位于调查海域东部及中部的8个站位组成,组III由调查海域西北部(黄河口南侧)的3个站位组成,组IV由西部6个站位组成。组I浮游植物丰度、浮游动物生物量、游泳动物生物量和游泳动物多样性指数在各组中均最低,而底栖动物生物量最高;组III和组IV的浮游植物丰度、浮游动物生物量以及游泳动物生物量高于组I和组II。ANOSIM分析表明,各聚类组间群落结构虽有不同,但差异并不显著。DCCA分析表明,温度、盐度、底栖动物生物量以及浮游植物丰度是影响游泳动物群落的重要因子。研究表明,目前莱州湾游泳动物群落总生物量处于较低水平,特别是春季生物量下降尤为严重;生物量的季节分布发生了较大的改变,春季生物量极低,夏季生物量相对较高;底层鱼类比例下降的趋势有所逆转,头足类比例明显增加。莱州湾游泳动物群落格局异质性较低,可能与莱州湾生境异质性低以及人类剧烈干扰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06.
糖蜜酒精废液中色素提取工艺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了用膜分离技术从糖蜜酒精废液中提取焦糖色素的方法,实验证明,运用该方法色素总回收率为78.18%。通过对提取的色素性质的详细研究,认为回收色素已达到GB8871-2001标准要求,可供开发和利用。  相似文献   
207.
鄂尔多斯盆地东部太原组砂岩骨架颗粒中几乎没有碎屑长石,残余的微量长石(在岩石中的平均含量为0.4%.低于X射线衍射检测限)主要为钾长石,同时具有较低的自生高岭石含量(1.02%)、很低的自生石英含量和同期火山物质含量,以及较高的自生伊利石含量(1.22%),这表明太原组的自生伊利石主要是在相对高温的深埋藏封闭条件下,通过钾长石溶解反应:钾长石+H~++H_2O→高岭石+硅质+K~+和高岭石伊利石化反应:高岭石+K~+→伊利石+H~++H_2O或其加和反应:钾长石+高岭石→硅质+伊利石+H_2O形成,后者通过消耗钾离子而克服钾长石溶解的动力学屏障,是前者的重要驱动反应,并向流体输出氢离子,因此对次生孔隙的形成、尤其是在相对深埋藏的成岩过程中与钾长石溶解有关的次生孔隙的形成具有显著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208.
孙伟  陈雯  陈诚 《地理学报》2010,65(7):819-827
随着发达地区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水污染物排放量急剧增加,致使区域水环境不断恶化,并成为制约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为了协调水环境与经济发展间的关系,许多国家开展水环境功能区划研究,为流域管理和调控提供科学依据,但是这些研究大多以水体为对象,缺少水陆空间联系以及水环境承载能力对区域产业布局的限制,采用的指标多为环境本底因子,忽视了经济社会发展对水环境胁迫作用。为此,本文综合考虑水环境敏感性和压力两方面要素,提出水环境协同约束分区方法,并以江苏省为例讨论了分区评价单元划分、指标选择与处理等技术方法,通过水环境敏感性和水环境压力的二维象限解析,将全省划分为高压高敏区、高压低敏区、低压高敏区和低压低敏区等四种类型区,据此提出产业布局调整方案。研究结果可为协调区域产业发展与水环境关系、制定差别化的产业准入政策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09.
区域发展的空间失衡模式与状态评估——以江苏省为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陈雯  孙伟  赵海霞 《地理学报》2010,65(10):1209-1217
从收入增长和生态改善的空间均衡角度来看,区域发展空间失衡是空间开发状态与其区位供给能力不相匹配,空间的经济社会活动没有按照开发供给的比较优势进行地区分工配置。当区域开发规模及程度超过其可能的供给容量视为开发过度;若没有充分利用供给容量,则为开发不足。以江苏省县(县级市) 单元为例,采用开发强度与反映空间供给能力的生态重要性指数、环境敏感性指数、规模集聚指数、资源保障指数、运输经济指数的相关关系以及协调度,可以判断和评价空间失衡的状态。同时,资源环境价格市场不完善,政府调控要素导向不合理以及开发导向的财税和政绩考核体系等安排,都是导致空间失衡的制度原因。  相似文献   
210.
围填海会对海洋生态环境产生负面影响,并导致海洋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损失,开展围填海海洋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估对于海域资源的节约集约利用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文章基于烟台芝罘湾海域生态系统服务特点,采用功能价值法,构建并优化涵盖供给、调节、支持和文化4项服务功能的近海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指标体系和价值评估模型,选择烟台芝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