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7篇
  免费   30篇
  国内免费   9篇
测绘学   9篇
大气科学   28篇
地球物理   56篇
地质学   17篇
海洋学   24篇
综合类   3篇
自然地理   19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4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01.
2021年5月22日02时04分11.3秒(北京时间)青海果洛州玛多县发生M7.4地震。中国地震台网中心在震后立即启动余震监测和统计工作,于震后9min发布正式速报结果。同时,中国地震台网中心联合多家单位,共产出9类14种数据产品。产品结果显示,本次地震发生在巴颜喀拉块体,位于甘德南缘断裂带和玛多甘德地震带之间,推测极震区的烈度达到Ⅸ度;震源机制解显示该地震为一次走滑型事件,余震在震中两侧均有分布,总体呈NW-SE走向;震源破裂过程的结果表明本次地震持续时间约为45s,主要能量在震后30s释放,地震的破裂方式为双侧破裂,最大滑移量达4.5m,地壳浅层滑动位移量较大,推测可能存在地表破裂。  相似文献   
102.
孙丽  梁建宏  徐志国  刘杰 《中国地震》2021,37(4):843-856
建设中国地震预警系统是国家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工程的主要内容,国内外学者通过对预警系统中确定地震参数的方法研究,发现实时确定准确震级这一问题最具挑战性,亟需一种可用的震级实时测定方法用于建设中国的地震预警系统。本文简要介绍了虚拟地震学家(VS)方法,描述了VS方法在中国地震台网用于实时测定地震参数的软件的实现流程,剖析用该方法实时确定2019年6月17日四川长宁6.0级地震的MVS的过程。通过实时在线测定134个M≥3.0地震的MVS和回放事件波形测定24个M≥5.0地震的MVS,对VS方法进行测试,评估其可用性。结果表明,使用VS方法实时确定的MVS变化平稳,可用性较好。当3个台站的P波信息可用时,第一次测定MVS时偏差δ的平均值为0.32,δ≤0.5的占79%,平均用时为20s。随着时间的推移,更多可用台站及波形的使用可有效提升测定MVS准确度。该方法在中国地震台网的应用具有适用性和可行性,是一种可选的实时确定震级的方法,在地震预警中具有较好的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103.
2013年4月20日四川芦山MW6.7 (MS7.0)地震参数的测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13年4月20日四川芦山MW6.7(MS7.0)地震发生后, 中国地震台网中心(CENC)发布了地震速报参数. 该文利用中国国家地震台网97个台站的资料对地震速报参数进行了修订, 得出: 四川芦山MW6.7地震的发震时刻为北京时间8时2分47.5秒(世界时间0时2分47.5秒), 震中位置为30.30°N、 102.99°E, 震源深度17 km. 该地震的面波震级为MS7.0, 短周期体波震级为mb6.0, 中长周期体波震级为mB7.0; 利用波形反演的方法计算了震源机制解, 得到的最佳双力偶解的参数分别为节面Ⅰ: 走向17°/倾角48°/滑动角80°; 节面Ⅱ: 走向212°/倾角43°/滑动角101°, 矩震级为MW6.7. 中国地震台网中心发布本次地震为面波震级MS7.0, 而美国地质调查局(USGS)国家地震信息中心(NEIC)发布为矩震级MW6.6. 为了消除这种差别, 建议我国也应将矩震级作为对外发布的首选震级, 使震级的发布与国际接轨.   相似文献   
104.
孙丽 《测绘通报》2023,(1):154-157+178
常用的激光标定评价方法是在检校场用同名特征点的距离误差衡量标定质量,选点的误差对高精度激光的标定评测不可忽略。本文提出了利用同名面评测激光的标定精度的方法,用控制点和静态激光建设精度较高的面检校场作为真值,从待评测激光点云中提取同名面,统计被评测激光的同名面和真值面之间的误差,评价激光的标定精度。该激光标定精度评测方法已经应用于高德高精采集车,并投产两年多,点云资料矢量化出的高精地图要素中相对精度优于10 cm的占比达到了98%。  相似文献   
105.
利用2005—2018年辽宁沿海高速公路沿线气象站点观测资料和NCEP再分析资料,对辽宁沿海高速公路浓雾气候特征及其与各相关气象要素的关系进行分析,并探讨了利于浓雾发生的环流特征和影响因子。结果表明:辽宁沿海高速公路年均浓雾日数由西至东呈现高—低—高的分布特点,同时,辽东沿海高速公路沿线各站年均浓雾日数差异较小,且存在明显的自东向西的下降趋势;辽西沿线高速公路各站差异最大,受到局地的影响最强。沿海高速公路年均浓雾日数具有明显的月变化与季节变化特征,全年有两个浓雾出现的集中时段,分别为2—3月和10—11月;秋季浓雾日数占全年的比率最高。秋季沿海高速公路浓雾以0—200 m的强浓雾为主;温度为10—15℃,相对湿度大于98%,风速为0—3 m·s-1,风向为偏东北风时,浓雾出现的概率最大。辽宁秋季沿海地区受副热带高压影响较小,受东亚大槽等中高纬度纬向环流和极涡的影响较大,纬向环流和极涡越强(弱),辽宁沿海地区浓雾日数越多(少);辽宁沿海地区浓雾的水汽一部分来源于辽宁东部山区,一部分来源于渤海、黄海北部。辽宁沿海地区秋季浓雾并非以海雾为主,而以辐射雾、锋面雾居多,同时辽东沿海地区有来自辽东山区的平流雾。  相似文献   
106.
2000年以来我国地震观测系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目前,已建成了由国家数字地震台网,区域数字地震台网,火山数字地震台网和流动数字地震台网组成的新一代中国数字地震台网。本文介绍了中国数字地震台网的仪器配置情况和各种仪器的主要参数,并结合我国数字地震台网中使用的地震观测系统,阐述了仪器传递函数的计算方法。  相似文献   
107.
沈大高速公路雾气候特征与气象要素分析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1958—2007年沈大高速公路沿线6站雾日资料对沈大高速公路雾的气候特征及气象要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沿海地区雾日偏多,且总体呈上升趋势,内陆地区雾日偏少,且呈下降趋势。内陆地区雾多出现在秋冬季,沿海地区多出现在夏季。雾多在凌晨至日出前后时段生成,日出后逐渐消散,持续时间多为1—3 h。相对湿度、气温、风速和风向对雾的预报有较好指示意义:当相对湿度在90%—100%时,春季气温为-5—15 ℃、夏季为16—24 ℃、秋季为-3~19℃、内陆冬季为-20~2 ℃,沿海冬季为-7~4 ℃范围内,内陆风速为0—3 m•s-1,沿海风速为0—6 m•s-1,且沿海地区为偏南风时,雾易发生。  相似文献   
108.
松嫩平原退化芦苇湿地恢复模式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为了探讨松嫩平原退化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湿地的生态恢复模式,2001—2008年,在吉林省西部牛心套堡退化的芦苇湿地进行了示范研究。试验苇田面积100hm2,以工程措施恢复湿地与河流的水力联系,改造苇田基底,完善灌排水系统;通过鱼虾自然增殖与人工放流、芦苇培育等生物措施,恢复苇田生物群落;采用农艺措施与水资源管理技术,恢复苇田的水文过程和生境。至2008年,苇田水环境盐度和碱度分别下降了92.21%和90.96%,平均每年下降30.55%和29.06%;苇田地表0~20cm土体脱盐率59.70%,平均每年下降14.06%;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加105.37%;芦苇产量增加697.67%。试验结果表明,采用过程导向策略,恢复与重建因水文过程功能丧失而导致退化的芦苇湿地,综合应用工程、生物、农艺及水资源优化管理等措施,可促进苇田生物与生境的恢复,再建水文、生物等重要生态过程和恢复湿地原有的生态功能,对松嫩平原退化盐碱芦苇湿地的生态恢复与重建具有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109.
选取2020年3月1日至12月31日速报地震,通过对比自动地震速报和人工地震速报结果,对自动地震速报系统产出结果进行偏差分析。该时段内自动速报系统共产出国内地震事件216次,漏报49个地震,未发生误报地震。自动速报地震震中位置平均偏差为6.7 km,震级平均偏差为0.15,平均用时119 s。震中位置偏差较大主要由台站分布不均匀、缺少近台、台站空隙角过大及系统自动拾取的震相误差较大所致。震级偏差较大主要是震级转换算法不合理等造成的。自动速报漏报地震与系统在地震定位时初至到时信噪比较低、台站分布不均匀和地震的孤立性等有关。此外,还对全国自动地震速报系统的改进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10.
孙丽  陈焕伟  潘家文 《山地学报》2004,22(6):762-766
以北京延庆县为例,从土地利用类型分布频率的角度,结合地形因子分析区域土地利用类型分布及变化规律。由于坡向影响着日照时数和土壤水分的再分布,而这对农业用地和园地等土地利用类型来说具有研究意义,因此,在前人的综合海拔和坡度两个地形因子的分布指数的基础上,提出坡向分布指数,即分别从海拔、坡度和坡向三个角度,对延庆县1996年和2001年土地利用现状数据进行比较分析,得出其耕地、园地和林地三种土地利用类型的分布及变化规律:耕地主要集中分布于低的地形等级上,园地则趋于高地形等级方向发展,并且阴坡上的分布频率有所增加,林地分布变化不明显。作者认为,人为干扰因素对园地分布格局的变化起到了一定的作用,而对耕地和林地的作用不明显,这为该区未来发展规划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