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664篇 |
免费 | 210篇 |
国内免费 | 147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62篇 |
大气科学 | 111篇 |
地球物理 | 174篇 |
地质学 | 442篇 |
海洋学 | 141篇 |
天文学 | 2篇 |
综合类 | 50篇 |
自然地理 | 39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6篇 |
2023年 | 33篇 |
2022年 | 39篇 |
2021年 | 46篇 |
2020年 | 46篇 |
2019年 | 41篇 |
2018年 | 39篇 |
2017年 | 26篇 |
2016年 | 26篇 |
2015年 | 30篇 |
2014年 | 51篇 |
2013年 | 50篇 |
2012年 | 53篇 |
2011年 | 32篇 |
2010年 | 51篇 |
2009年 | 37篇 |
2008年 | 32篇 |
2007年 | 25篇 |
2006年 | 37篇 |
2005年 | 25篇 |
2004年 | 32篇 |
2003年 | 26篇 |
2002年 | 17篇 |
2001年 | 22篇 |
2000年 | 13篇 |
1999年 | 10篇 |
1998年 | 14篇 |
1997年 | 9篇 |
1996年 | 12篇 |
1995年 | 17篇 |
1994年 | 8篇 |
1993年 | 16篇 |
1992年 | 14篇 |
1991年 | 6篇 |
1990年 | 5篇 |
1989年 | 5篇 |
1988年 | 5篇 |
1987年 | 5篇 |
1986年 | 4篇 |
1985年 | 2篇 |
1984年 | 4篇 |
1983年 | 6篇 |
1982年 | 5篇 |
1964年 | 2篇 |
1963年 | 1篇 |
1959年 | 3篇 |
1958年 | 4篇 |
1957年 | 2篇 |
1955年 | 2篇 |
1954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901.
为深化对敦煌地块构造演化的认识,了解小西弓剪切带蚀变岩型金矿成矿前的构造变形历史,选取位于小西弓金矿南侧的糜棱岩化石英闪长岩体进行了LA-ICP-MS锆石U-Pb年代学、地球化学研究。共分析测试了24个点,锆石的Th含量为46.5×10-6~266.4×10-6,U含量为196.3×10-6~496.3×10-6,Th/U值为0.24~0.53,取得LA-ICP-MS锆石U-Pb年龄值为(411.3±5.8)Ma(MSWD=2.7),形成时代为早泥盆世。SiO2含量为57.88%~58.26%,TiO2含量为0.81%~0.86%,σ值在1.38~1.56之间变化,碱指数NK/A为0.4~0.41,属钙碱性岩石,铝饱和度A/CNK值0.95~0.98,属次铝质岩系,具I型花岗岩特征。弱负Eu异常,∑REE为73.85×10-6~160.37×10-6,中等偏低含量,∑LREE/∑HREE为8.3~11.25,HREE相对亏损。微量元素Ba、Sr、Zr含量较高,Rb、Th、U含量较低。构造环境为火山弧环境,认为是敦煌地块早古生代-晚古生代早期对北山造山带俯冲、碰撞过程的响应。精确定年值的获得,进一步确认该地区俯冲碰撞阶段延续到了早泥盆世。 相似文献
902.
903.
甘肃是中国西部造山带发育的省份之一,中—高级区域变质岩发育,有太古宙—早元古代中、高级区域变质岩系构成的稳定克拉通,有显生宙时期在古老结晶基底上发育起来的北山、祁连山、秦岭等古生代造山带,形成了复杂多样的混合岩、混合岩化岩石。根据混合岩化的发生、发展及地质环境可将混合岩化分为区域性混合岩化、边缘混合岩化、断裂带或构造带混合岩化。根据不同程度混合岩化程度可分为混合岩化的变质岩、混合岩、混合花岗岩。初步总结了区域混合岩、注入混合岩与构造混合岩的基本特征,对比了混合岩化岩石、混合岩和混合花岗岩特征及在甘肃的分布、岩石学变化,分析了混合岩—混合花岗质岩石演化特征,对甘肃混合岩及混合岩化研究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提出前人将大片的具片麻状构造的花岗岩视为混合岩是一种认识上的误区,而仅仅按混合岩化程度进行的混合岩化分类具有较大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904.
905.
对地质资料的电子文裆,文件长时间保存和复制过程中可能发生的错误,进行核对校验,保证电子文裆的完整性和准确性,采用Python 3. 6. 8开发,在地质资料电子文裆归档初期做好校验文件,之后可以用于该资料的校验,提高地质资料电子文裆的管理质量。 相似文献
906.
907.
908.
909.
随着城市规模的高速发展和城市人口的急剧膨胀,因城市下垫面结构的急剧变化和城市人为热排放的迅速增加所引起的城市热岛效应已逐渐成为严重影响城市人居环境和居民健康的重要因素。城市热岛效应研究已成为城市气候和区域气候研究中的热点问题。为更好地研究城市热岛效应,及时追踪国内外最新进展,综述了城市热岛的概念和形成机制,重点介绍了地面气象资料观测法、遥感监测法和边界层数值模式模拟法等3种城市热岛效应研究方法,总结了城市热岛效应国内外最新研究进展。最后基于现有城市热岛效应研究不够完善和深入,研究过于简单化和表面化,尺度局限于宏观大尺度以及各种方法自身的局限性等不足,指出在未来的城市热岛效应研究中,应突破现有的大中尺度,注意结合高分辨率卫星遥感影像进行多尺度多平台监测以及综合考虑气溶胶粒子对辐射强迫的影响等。 相似文献
910.
根据 2 0 0 4- 0 4- 0 2— 2 3在蒲城电厂建设区取得的大气边界层污染气象资料 ,对建设区地面风场、低空风场、低空温度场和大气稳定度作了分析。得出建设区地面主导风向为南西南( SSW)风 ,日平均风速相对较大 ,1 4时最大为 3 .2 m / s。在 2 5~ 1 5 0 0 m高度之间 ,最多风向和次多风向均以偏西风为主 ,风速随高度的变化较大 ,并呈指数增长。夜间接地逆温非常频繁 ,频率高达 78.8% ,平均强度达 2 .5 7o C/ hm,在 2 0时左右开始形成 ,次日上午 1 1时消退 ,逆温平均厚度在 2 0 0 m以下。低空逆温也表现为夜间出现频繁 ,频率 64.0 % ,白天为 3 6.2 % ,平均强度 1 .60o C/ hm,从 1 7时前后开始逐渐增多 ,0 8时前后最频繁 ,1 1时前后开始快速减少 ,1 4时前后为最少 ,逆温顶高在 60 0 m以下。稳定类天气出现最多 ,混合层平均厚度在 1 2 0 0 m以上 ;不稳定类次之 ,混合层平均厚度仅 1 72 .3 m。总之 ,观测期间建设区白天有利于污染物扩散 ,夜间 3 0 0 m以下不利于污染物向上扩散 ,60 0 m以上扩散条件较好。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