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0篇
  免费   16篇
  国内免费   12篇
测绘学   15篇
大气科学   6篇
地球物理   36篇
地质学   25篇
海洋学   11篇
综合类   3篇
自然地理   1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61.
李拴虎  杨红樱  姚远 《地震学报》2018,40(4):531-536
正Campbell(1982,1983)将贝叶斯概率理论和极值概率模型相结合,发展出一种估算地震发生概率的贝叶斯极值分布模型。在此模型中,地震活动的先验估计值是基于地震矩、滑动速率、地震复发率和震级等数据计算得到的,而后将估计值用于贝叶斯理论的后验估算,或者用于研究区的历史地震活动性的评估方面(李拴虎等,2016)。  相似文献   
62.
北轮台断裂是1条全新世活动断裂,为南天山与塔里木盆地的分界断裂。晚第四纪以来,北轮台断裂的持续活动使得多期洪积地貌面发生了断错变形与褶皱隆升。利用高精度差分GPS,对北轮台断裂阿克艾肯段和砖厂段内的多期地貌面的断层陡坎形态进行了测量。通过大比例尺活动断层填图发现,阿克艾肯段以逆冲作用为主,而砖厂段则是以褶皱隆升为主。利用光释光测年方法,分别得到了不同期次地貌面(Fan4,Fan3b,Fan3c和Fan2)的年龄,发现自Fan4地貌面形成以来,阿克艾肯段的地壳缩短速率(约2.4mm/a)基本保持恒定;同时,晚第四纪以来砖厂段的SN向地壳缩短速率为1.43~1.81mm/a,较阿克艾肯段有明显下降,推测北轮台断裂带的SN向地壳缩短速率由西向东递减。综合对比南天山山前的逆断裂-褶皱带体系,同样反映出地壳缩短速率由西向东递减的特征。  相似文献   
63.
地震预警系统(EEW)中时间延迟制约着地震预警的时效性,缩短地震预警延迟时间能显著提高地震预报效能和应急反应能力。通过分析地震预警系统的延迟因素,分解从地震发生到预警信息发布过程的各个环节,计算出每个环节的时间延迟值,并对原地、异地和混合地震预警模式的地震预警水平、预警盲区半径进行对比,分析三种地震预警模式的时间延迟效应。结果显示,预警系统的时间延迟主要包含数据传输和数据处理两方面,实验室理论最少延迟时间为Δt=3.9s;主流预警系统平均延迟时间为Δt=14.3s;最先进的预警系统延迟只有Δt=8.7s。时间延迟同样影响着浅源地震(0~60km)的预警盲区半径,二者呈正相关性,当Δt=8.7s时,盲区半径最高达52.2km;当Δt=3.9s时,盲区半径最大只有23.4km。分析认为,有效缩短地震预警系统中的延迟时间,不仅能提高地震预警的时效性,同时能降低预警的盲区范围,对整个监测预报、预警和防灾减灾事业也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64.
以2020年1月19日伽师M S6.4地震现场烈度调查结果为基础,综合余震分布、发震构造及仪器烈度值等研究成果,确定了本次地震的烈度分布。此次地震极震区烈度为Ⅷ度(8度),Ⅵ度(6度)区及以上总面积为7599 km 2。分析各个烈度区内不同结构房屋的震害,结果表明,震害较重房屋主要是由于这些房屋年久失修,施工质量不高,缺乏必要的抗震措施等自身原因造成的,其中没有抗震措施的砖木结构房屋是震害主体。随着新疆地区农村房屋的抗震性能提高,在以后的地震烈度调查中,需要现场调查人员依据不同结构房屋的破坏等级及平均震害指数等参数综合判定调查点的烈度值,在没有明显震害的低烈度区,仪器烈度值将会成为烈度图绘制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65.
谢江丽  李帅  姚远 《中国地震》2019,35(2):389-398
利用统计年鉴、人口普查数据、遥感影像等资料,将乌鲁木齐市按区县级行政区域为单位提取近10年的人口数据,确定各区县历年来人口分布变化情况。挖掘研究区内人口-时间变量关系,建立人口预测模型——GM(1,1)模型,预测未来2年乌鲁木齐各区县人口数据,以弥补数据库数据因滞后2年无法及时更新所导致的数据空缺。  相似文献   
66.
单波束测深仪是现代海洋和内河水下地形测量中使用最为频繁的测量仪器。硬件设备固有特性和水下复杂的特殊环境,易导致单波束测深仪在实际使用中产生各类型的粗差。单波束采集时按照每条测线进行处理,在数据处理上往往存在不同船只、不同测线难以一体化处理的问题。文中针对水深值粗差的特点,设计了单波束数据采集和处理一体化方法,在区域处理单波束数据的基础上,提出一种顾及地形的单波束水深测量数据多测线粗差检测方法,并针对上海周边实测区域对单波束测深数据采集和处理进行全方位的验证,结果表明应用本方法不但提升了数据精度和数据处理可靠性,而且大幅提高了作业效率。  相似文献   
67.
通过对柴达木盆地东部尕海湖沉积物碳酸盐含量、自生碳酸盐碳氧同位素等指标的综合分析,建立了尕海湖地区自冰消期晚期以来的气候环境演变特征。结果表明,冰消期(12710~11360aB.P.)气候环境变化较大;进入全新世(自11360aB.P.开始)后,早全新世(11360~8370aB.P.)气候波动明显,整体较为干旱,温度有所回升;中全新世(8370~3200aB.P.),早期为湿润气候环境,是全新世气候环境最稳定的阶段,晚期气候环境仍较湿润,但环境条件变差;在晚全新世(3200aB.P.以来),早期湖泊水体仍然较淡,但气候环境明显趋向干旱,后期气候变得干旱,气候环境存在波动变化。约1500aB.P.存在一次湿润事件。  相似文献   
68.
陈振宇  赵禹  白金  赵寒森  梁楠  刘拓  姚远 《地质论评》2024,70(3):2024030019-2024030019
土壤盐渍化问题严重制约着我国干旱—半干旱区农业可持续高质量发展,了解包气带土壤盐分离子分布特征及垂向运移机制对科学防治土壤盐渍化具有重要意义。通过精细化采集新疆焉耆盆地2 m深度剖面土壤,测定样品机械组成和8种盐分离子含量,计算土壤颗粒分形维数,采用统计学方法分析包气带土壤盐分离子垂向分布特征,对包气带土壤质地与水盐运移间的关系进行探讨。结果表明,博湖剖面包气带土壤主要为非盐渍土,土壤盐分主要受开都河下游地下水水化学类型和矿化度控制,阴阳离子比值约为2∶5,盐分类型主要为Ca2+—HCO2-3和Na+—SO2-4型;焉耆剖面包气带土壤普遍为重度盐渍土,土壤盐分受到开都河下游地下水水化学类型和自身包气带盐分的综合影响,阴阳离子比值约为1∶2,盐分类型主要为Ca2+—SO2-4型和Na+—Cl-型。土壤分形维数和黏粒含量之间显著正相关,与砂粒含量显著负相关,包气带土壤盐分与分形维数间相关性不明显,主要受到土壤粒径组成及其所处深度等综合作用的影响。博湖包气带土壤质地由表层至深部逐渐变粗,盐分含量呈现出在0~80 cm深度的表层和125~200 cm的底部波动大,80~125 cm稳定的变化趋势,盐分离子主要聚集在约30 cm深度粉质黏壤土与粉质黏土层的交界处。土壤盐分运移大致可划分为交互作用段(0~80 cm)、平衡段(80~125 cm)和地下水扰动段(125~200 cm) 3个部分,蒸发作用影响深度约80 cm。焉耆包气带土壤质地由表层至深部逐渐变细,随深度的增加,盐分含量和波动程度均逐渐减小,盐分离子主要聚集在0~10 cm表土层。盐分运移大致可划分为盐分离子上升段(0~120 cm)和平衡段(120~200 cm)两个部分,蒸发作用影响深度约为120 cm。上细下粗型的包气带土壤质地组成是抑制土壤盐渍化较为理想的分布模式,对于焉耆剖面类型可先采取灌溉压盐,然后进行约40 cm深度的翻耕,博湖剖面类型可直接采取50 cm左右深度的深耕,一定程度上能够抑制盐渍化的发生。  相似文献   
69.
文章分析秦皇岛4个海水浴场6个监测站位2015—2018年采集水质样品中粪大肠菌群和溶解氧的变化趋势,并结合《海水水质标准》和《海滨浴场游泳适宜度分级规定》,对4个浴场的水质进行分析评价。结果表明:粪大肠菌群是海水浴场的主要污染物,粪大肠菌群浓度的变化主要受降雨、游客数量、温度和陆源污染物影响。尤其强降雨后,粪大肠菌群浓度升高较明显。浴场的溶解氧含量变化不大,年均值均满足二类水质标准,其主要受水温和浮游生物等因素影响,高峰值多出现在9月和10月。秦皇岛4个海水浴场的水质优良状况表现为南戴河浴场最好、东山浴场和北戴河浴场次之、西浴场最差。  相似文献   
70.
云南小江断裂带北段动态触发现象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文通过分析云南小江断裂北段(26°N—27.5°N,102.3°E—103.7°E)密集地震台阵(38个地震台组成)2012-2015年的地震记录,分别用基于频谱图的人工识别及小震目录的β统计两种触发判定标准研究远震是否对研究区域内小震活动存在动态触发.发现在研究时段内发生的36个7级以上远震中,7个存在着明显的触发现象.论文应用匹配定位法,实现了被触发小震的定位并计算了研究区域内触发潜能的分布,以及基于地震活动性变化的触发强度分布,讨论了小江断裂带北段断层应力所处状态及其对于强震危险性分析的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