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0篇
  免费   118篇
  国内免费   110篇
测绘学   63篇
大气科学   45篇
地球物理   26篇
地质学   251篇
海洋学   87篇
综合类   45篇
自然地理   31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15篇
  2022年   26篇
  2021年   20篇
  2020年   26篇
  2019年   24篇
  2018年   28篇
  2017年   15篇
  2016年   20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26篇
  2013年   19篇
  2012年   20篇
  2011年   35篇
  2010年   18篇
  2009年   25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25篇
  2006年   21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16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15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3年   2篇
  1981年   3篇
  1979年   2篇
  1976年   1篇
  1954年   1篇
  194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4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91.
错那洞穹隆属于北喜马拉雅片麻岩穹隆带(NHGD)的东南部重要组成部分,是本次研究首次发现并确立的穹隆构造。穹隆位于藏南扎西康矿集区南部,由外向内被两条环形断裂划分为三个岩石-构造单元:特提斯喜马拉雅沉积岩系上部单元、中部单元以及核部,其中内侧断裂为下拆离断层,外侧为上拆离断层。上部单元主要由侏罗系日当组的泥质粉砂质板岩和片岩组成,由外向穹隆中心靠近,根据变质矿物组合特征,其岩性呈较明显的渐变过程,即含或者不含变质矿物的泥质粉砂质板岩、含堇青石粉砂质板岩、含石榴石堇青石粉砂质板岩和含石榴石黑云母粉砂质板岩;中部单元从上至下岩石变质程度逐渐加深,构造变形依次增强,岩性依次为日当组低-高变质的片岩(包括含石榴石黑云母石英片岩、含蓝晶石-十字石二云母石英片岩、含矽线石二云母二长片麻岩)、含电气石(化)花岗质黑云母片麻岩、石榴石云母片麻岩和糜棱状石英二云母片麻岩,其典型变质矿物有石榴石、十字石、矽线石和蓝晶石;核部主要由糜棱状花岗质片麻岩夹少量的副片麻岩和错那洞淡色花岗岩组成。错那洞穹隆主要发育四期线理构造:近N-S向逆冲、N-S向伸展线理、近E-W向线理和围绕核部向四周外侧倾伏线理,分别对应了穹隆构造经历的四期主要变形:初期向南逆冲、早期近N-S向伸展、主期近E-W向伸展和晚期滑塌构造运动,其中主期近E-W向伸展对应于错那洞穹隆的形成,其动力学背景可能是印度板块斜向俯冲及由俯冲引起的中地壳向东流动双重作用。错那洞穹隆的发现和确立丰富了NHGD近E-W向伸展构造,进一步将NHGD划分为由近N-S向伸展所形成的穹隆带(简称NS-NHGD)和近E-W向伸展所形成的穹隆带(EW-NHGD)。  相似文献   
392.
奎中  黄晟辉 《探矿工程》2018,45(8):28-33
中扬子地区古生界页岩气基础地质调查湘永地1井钻探工程,终孔深度2224.69 m,全孔取心钻探、录井及测井。本文主要介绍了项目概况,钻井工程使用的主要钻井设备、录井设备及测井设备,湘永地1井岩心钻探工艺技术,针对钻探施工中遇到的孔内事故采取的技术措施及页岩气调查井钻探施工技术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393.
利用近4 a德清县内地闪数据,采用网格法绘制地闪密度图,并对近40a的德清雷暴日数据进行分析,同时对雷击灾害风险进行区划研究。结果表明:20世纪70-80年代德清县雷暴日较90年代和2000年以后偏多|1971-2000年雷暴日呈现下降的趋势,但2000年后雷暴日数呈上升趋势|除12月以外每月均有雷暴发生,7月和8月是雷暴日高发期|春夏季雷暴日较多,秋季次之,冬季较少发生雷暴。雷电主要出现在12-13时和15-16时。至2010年,德清县大部分乡镇的地闪密度均大于4次/km2,落雷密集区面积逐年增加,高密集区有向山区和东北部乡镇扩散的趋势。落雷的分布与地形有密切关系,西北部高海拔山区和海拔在50-200m的低坡丘陵地带落雷密度较大。德清县莫干山至对河口水库一带、县城武康北部、洛舍和钟管镇交界一带及雷甸镇的西南部均为雷电灾害高风险区。  相似文献   
394.
在野外地质调查基础上,通过详细的岩相学和矿物学观察,以及矿床对比研究等手段,初步探讨了罗布真金银多金属矿床成因类型和地质意义。罗布真金银多金属矿床位于冈底斯陆缘火山-岩浆弧西段,矿体受NWW向断裂构造控制,呈似层状、脉状、透镜体状产于帕那组火山岩中,或产于火山岩与始新世闪长岩的接触部位。金银矿体由石英脉、蚀变岩和角砾岩组成。矿石具有角砾状、条带状和网脉状等热液型矿床典型构造。金属矿物主要有自然金、碲银矿、黄铁矿、方铅矿、毒砂和闪锌矿等,非金属矿物有石英、玉髓、绿泥石、方解石等。围岩蚀变属于中、低温环境下的一套蚀变矿物组合,有绢云母化、硅化、碳酸盐化、绿泥石化等;围岩蚀变具有从矿脉中心到围岩有绢英岩化到青磐岩化过渡分带,垂向上也有顶部伊利石、硅华、玉髓层,深部绿泥石、绢云母、微细粒石英-玉髓脉的分带。成矿流体显示出低温、低盐度的特点,主要来自于大气降水;而金、银等成矿物质主要来源于围岩。通过矿床对比研究,初步确定罗布真金银多金属矿床属于低硫化型浅成低温热液型矿床,该成因类型矿床在冈底斯成矿带西段尚属首次发现。  相似文献   
395.
目前冈底斯成矿带报道的斑岩型矿床主要集中在东段,而鲁尔玛斑岩型铜(金)矿为冈底斯成矿带西段新发现的铜矿,具有钾硅酸盐化、绢英岩化、青磐岩等明显的斑岩型矿床蚀变特征.其热液脉体从早到晚化分为:钾硅酸盐化脉(A脉)、石英-金属硫化物脉(B脉)以及石英-绿帘石-碳酸盐化脉(D脉).对各阶段热液脉体的的流体包裹体进行了岩相学、显微测温、显微激光拉曼和H-O-C同位素等分析.发现A脉石英中流体包裹体的形成温度集中在390~460℃,盐度介于4.5%~21.6%NaCleqv和43.6%~59.6%NaCleqv两个区间;B脉石英中流体包裹体的形成温度集中在310~380℃,盐度介于3.6%~19.8%NaCleqv和6.0%~16.0%NaCleqv两个区间;D脉石英和方解石中流体包裹体的形成温度集中在200~320℃,盐度集中在0.4%~14.7%NaCleqv.拉曼分析表明,鲁尔玛铜(金)矿的流体包裹体含CO2、N2、CH4等气体及石盐子晶和多种金属硫化物和金属氧化物子晶.各热液脉体石英中流体包裹体的δDH2O,V-SMOW值的变化范围为-128‰^-110‰,δ18OH2O,V-SMOW值的变化范围为-9.09‰^-1.45‰,方解石的δ13CCal,V-PDB值的变化范围为-20.8‰^-19.8‰,δ18OCal,V-SMOW值的变化范围为-5.9‰^-4.9‰,展现出岩浆热液的特征,晚期还有大气降水的加入.研究结果显示,成矿流体属高温、高盐度、含CO2、N2、CH4等气体和Cu、Fe、Mo等金属元素的Ca+-Na+-Cl-H2O体系流体,具有典型的斑岩型铜矿床成矿流体的特征.成矿流体从深部封闭体系运移到浅部的开放体系,温压环境突变导致金属硫化物沉淀,形成A脉和B脉型矿化.随着成矿物质的大量析出,同时伴随着大气降水等因素的影响,流体温度、盐度迅速降低,产生D脉型矿化.  相似文献   
396.
对水体光谱特征的研究是海洋水色遥感的基础工作之一。水体的光谱特征包括:表观光学特性和固有光学特性。在水体的表观光学特性研究方面,目前国际水色界推行的有:剖面法和水面之上法(也称表面法)。由于我国近岸水体混浊度较高,浅水区域较多,研究这类水体的表观光学特性应以水面之上法为主、剖面法为辅。介绍了水面之上法水体光谱的测量技术,就其中关键技术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397.
司银奎 《山东国土资源》2012,28(11):39-41,46
该方法主要探讨利用元素S易造岩特性及NH4I与试样基体强烈作用生成较活泼金属碘化物,极快加剧电极中样品的反应强度,改变了所有分析元素的蒸发行为,增加了电弧等离子体中各种分析元素的浓度,对高沸点元素钨、钼和中低沸点元素硼、银、锡的蒸发起到较好的缓冲作用,通过多次实验数据证明,精确度和准确度均能够满足分析需要.  相似文献   
398.
湘潭市区土地生态价值及生态风险动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遥感影像资料为依据,运用地学信息图谱的理论和方法,在RS和GIS的支持下,生成了湘潭市区1995―2005年的土地利用及生态价值变化图谱,在此基础上,对该区土地利用及生态价值时空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并作了土地生态风险动态评估。研究表明:研究期内,湘潭市区建设用地面积增加,耕地、林地、水域面积减少;耕地、林地向建设用地的流转量占了全区总变动量的67.79%;土地利用变化使该区生态价值总量减少了19.84%;土地生态风险指数增加,与土地生态价值的变化情况能够相互印证。  相似文献   
399.
为能精确计算地铁隧道围岩内的传热量,模拟了地铁隧道围岩内的热传导,研究了地铁围岩内的温度分布规律,并通过试验结果对土体热导率进行反算。分析表明:同一时刻,距隧道壁面不同距离处的温度以指数形式进行变化,距离越远,温度越小;时间越久,隧道内流体的温度影响范围越大。除隧道外壁面外,距隧道壁某距离处的温度,随时间的增长而逐渐增长,距隧道壁较近处土体温度较高,温度增长速率随时间的增长而逐渐减小;距隧道壁面距离较远处温度较低,其增长速率随时间的增长而逐渐增大。传热时间超过某一值后,围岩内温度增长率逐渐平稳趋于一定值。根据模型试验结果能较精确得到土样的热导率数值。  相似文献   
400.
为配合南京直立人生存时代和环境的研究,我们对南京汤山葫芦洞洞穴次生碳酸盐沉积物开展了年代学,同位素地球化学和显微岩相学等分析.6支石笋和5层钙板的TIMS铀系年龄测定结果表明,本区洞穴碳酸盐的发育时段几乎覆盖了0.5MaB.P.以来的地质时期。近3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