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9篇
  免费   118篇
  国内免费   110篇
测绘学   63篇
大气科学   44篇
地球物理   26篇
地质学   251篇
海洋学   87篇
综合类   45篇
自然地理   31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15篇
  2022年   26篇
  2021年   19篇
  2020年   26篇
  2019年   24篇
  2018年   28篇
  2017年   15篇
  2016年   20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26篇
  2013年   19篇
  2012年   20篇
  2011年   35篇
  2010年   18篇
  2009年   25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25篇
  2006年   21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16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15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3年   2篇
  1981年   3篇
  1979年   2篇
  1976年   1篇
  1954年   1篇
  194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81.
胶西北丛家花岗闪长岩体SHRIMP锆石U-Pb年代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胶西北地区是我国最重要的金矿集中区,区内大量展布的中生代花岗岩与金矿关系十分密切,本文通过对郭家岭序列的丛家花岗闪长岩体的地质背景和SHRIMP锆石年代学研究,获得该岩体的成岩年龄为(127±1)Ma,地质时代属早白垩世。郭家岭序列各个岩体所测得的年龄值相差不大,表明它们近于同时侵位,侵位时间为127.9 Ma。丛家岩体锆石样品中测得Ar_3、Pt_1、J_3等多个期次的继承锆石年龄。结合前人研究,表明郭家岭序列岩浆源区成分非常复杂,既有来自胶辽陆块的前寒武纪基底、晚侏罗世玲珑序列,也有来自胶南—威海造山带的三叠纪同碰撞花岗岩类,还有幔源组分的加入。其中,壳源组分以玲珑序列为主。郭家岭序列与胶西北地区金矿的关系十分密切。从时间上看,郭家岭序列的形成年龄早于胶西北地区金矿的形成年龄5~10 Ma,符合同源岩浆成因金矿的成岩成矿时间差。从空间上看,胶西北地区三条主要控矿断裂带下均有隐伏郭家岭序列存在,金矿与郭家岭序列形影不离。从物质成分上看,与其他早白垩世岩浆岩类相比,郭家岭序列相对富Na,有可能是郭家岭序列在侵位之前,经历了含Au的富K热液组分分离的结果。因此,郭家岭序列更接近于胶西北地区金矿的成矿母岩。  相似文献   
382.
中国陆相源岩显微组分的分类及其岩石学特征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本文通过对中国6个主要油田及15个煤田共三百多块陆相源岩所作的详细有机岩石学研究,提出了以全岩与干酪根为基础的分散有机质分类方案,系统总结了显微组分光性、成因及分布规律,鉴定出了我国陆相源岩中三种新显微组分。此分类不仅适用于低成熟源岩,而且还可用来划分过成熟干酪根的显微组分。  相似文献   
383.
本文系统收集整理了近年来与山东省境内麻粒岩有关的研究资料,将山东省麻粒岩划分为沂水麻粒岩带、平度—栖霞麻粒岩带、海阳所—威海麻粒岩带三个麻粒岩相带,总结了各带的地质概况、变质温压条件及P—T—t轨迹、变质时代及演化过程,探讨了麻粒岩的成因。认为山东省各麻粒岩带均是多期次麻粒岩相变质作用的产物,其中2.7Ga、2.5Ga两期麻粒岩相变质作用均为中低压条件下的产物,发生时间与区内TTG的形成时间较为一致,P—T—t轨迹为逆时针型,反映当时形成的大地构造背景为地幔底辟引发的拉张环境;而1.9Ga、210Ma两期麻粒岩相变质作用则高压、中低压麻粒岩都有,反映其非均质变质环境的特点,P—T—t轨迹为顺时针型,指示其与俯冲—碰撞造山过程有关。其中1.9Ga期与古元古代胶辽吉活动带发生俯冲—碰撞造山过程有关,而210Ma期则是华北—扬子两大板块三叠纪碰撞产生的榴辉岩的退变质产物。结合省内基础地质研究的最新进展,对山东省前寒武纪大地构造演化作了部分探讨,并建立了年代学格架。认为平度—栖霞麻粒岩带古元古代高压麻粒岩相变质和苏鲁超高压变质带三叠纪的榴辉岩相变质事件可能是胶东地区太古宙绿岩带金元素活化迁移并在中生代成矿的决定性因素。山东省太古宙大地构造演化具有一定的旋回性,每个旋回由绿岩带—基性—超基性侵入体—TTG花岗岩类—热变质事件组成,很好地符合TTG的玄武质岩浆底侵成因模式。自1.9Ga才有高压麻粒岩的形成,暗示了具有一定规模的板块之间的俯冲活动始于1.9Ga之前的古元古代。鲁西陆块与胶辽陆块在古元古代可能并不是两个完全独立的块体,其巨大差异可能是由于两个陆块的大地构造位置差异和后期抬升剥蚀程度不同而引起。  相似文献   
384.
山东省矿床成矿系列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在对山东省已查明资源储量的石油、煤、金、铁、铜、金刚石、石膏、石盐、石墨、自然硫、萤石、蓝宝石等以固体矿产为主的成矿地质条件进行总结的基础上,根据矿床成矿系列研究的学术思想,在全省初步划分为34个成矿系列,其中重要成矿系列10个。这34个矿床成矿系列,分别归属于与岩浆作用、沉积作用、变质作用及成矿流体作用有关的4类矿床成矿系列组合。同时对成矿系列组合及其分布特征和当前山东成矿系列研究中的有关问题进行了讨论,以及对山东各个地质历史时期的成矿作用及其所形成的矿床的全部地质要素特征进行总结,并对山东成矿作用划分为早前寒武纪、中元古代-新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5个大的成矿期的成矿系列特征进行了分析论述,建立了山东省成矿系列类型和框架。  相似文献   
385.
新疆图拉尔根铜镍钴矿产于康古儿塔格—黄山韧性剪切带的北东段,是由硫化物深部熔离成矿为主兼就地熔离、热液叠加成矿多重作用形成的半隐伏矿床。1号岩体以全岩矿化为特征,可分为4个岩相:角闪橄榄岩、辉石橄榄岩、角闪辉石岩、辉长岩。岩性具有单期岩浆多次脉动上涌成矿特征。岩体m/f值为3.1~4.8,属于铁质超镁铁岩类,且具有低钛、低碱、低Al2O3特征,与黄山—镜儿泉镁铁质-超镁铁质杂岩带岩石化学特征相似。由稀土元素配分曲线和微量元素、过渡族元素蛛网图可知1号和2号岩体具有同源性,并具有互补性,预示2号岩体深部成矿潜力很大,虽然其地表辉长岩矿化微弱。根据横穿1号和2号岩体的大地电磁测深剖面图可以看出两个岩体在深部具有同一个岩浆通道,也验证了两岩体属于同一岩浆来源。较低的La/Sm(<2)和Th/Ta值(4.6)表明成矿岩浆为地幔来源,岩体就位时很少受到地壳的混染。  相似文献   
386.
大直径灌注桩的静载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静载试验依然是目前确定桩基极限承载力最可靠的方法 ,对某工程大直径灌注桩的静载试验的Q s曲线、轴力、侧阻应力和端阻应力进行了详细分析 ,并得出了一些有益的结论 ,可以为以后同类型工程的设计和施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87.
Fn云量可记10成唐军奎(陇县气象局陇县·721200)《陕西气象》第一期刊登了宝鸡市气象局王凤玲同志的《Fn云量能否记10成》一文后,笔者查阅了有关资料,结合自己近几年的观测体会,想就此问题进行探讨。笔者认为,千阳站“几次在有降水情况下记10成的F...  相似文献   
388.
贝勒库都克锡矿带是我国新发现北方地区第一条独立锡矿带.由与S型黑云母花岗岩有关的石英脉型锡矿及与A型花岗岩伴生的锡矿床和砂锡矿组成其成矿系列。成矿时代属海西晚期。准噶尔与野马泉两地块相撞焊接.于碰撞褶皱带形成区域造山期花岗岩.热量聚集熔化产生改造型含矿花岗岩株,局部拉张产生含矿A型花岗岩,二者经碱质交代-酸性淋滤成矿作用,使锡活化迁移集中富集而形成有关锡矿床。  相似文献   
389.
鲁尔玛斑岩型铜(金)矿为冈底斯成矿带西段新发现的斑岩型矿点,目前已发现赋存于石英二长斑岩体中的斑岩型铜矿体1条,赋存于构造破碎带中的热液型脉状金(铜)矿体1条、热液型脉状铜矿体1条。以鲁尔玛含矿斑岩为中心,依次发育钾硅酸盐化、绢英岩化、青磐岩化,表现出斑岩型矿床的典型蚀变分带模式。其中,热液脉体从早到晚被可划分为:钾硅酸盐化脉(A脉)、石英-金属硫化物脉(B脉)以及石英-绿帘石-碳酸盐化脉(D脉)。这一新的发现,证实冈底斯成矿带西段具有斑岩型铜(金)矿床的找矿潜力,有望将冈底斯斑岩型铜矿带向西延伸近200km,同时也表明拉萨地体南缘的冈底斯成矿带斑岩型铜成矿作用最晚应该开始于晚三叠世。鲁尔玛斑岩型铜(金)矿点的发现,对深入理解冈底斯斑岩铜(金)矿带的成矿作用,完善冈底斯成矿带的成矿理论,更好地评价冈底斯西段找矿潜力,指导该地区的找矿突破,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90.
利用近4 a德清县内地闪数据,采用网格法绘制地闪密度图,并对近40a的德清雷暴日数据进行分析,同时对雷击灾害风险进行区划研究。结果表明:20世纪70-80年代德清县雷暴日较90年代和2000年以后偏多|1971-2000年雷暴日呈现下降的趋势,但2000年后雷暴日数呈上升趋势|除12月以外每月均有雷暴发生,7月和8月是雷暴日高发期|春夏季雷暴日较多,秋季次之,冬季较少发生雷暴。雷电主要出现在12-13时和15-16时。至2010年,德清县大部分乡镇的地闪密度均大于4次/km2,落雷密集区面积逐年增加,高密集区有向山区和东北部乡镇扩散的趋势。落雷的分布与地形有密切关系,西北部高海拔山区和海拔在50-200m的低坡丘陵地带落雷密度较大。德清县莫干山至对河口水库一带、县城武康北部、洛舍和钟管镇交界一带及雷甸镇的西南部均为雷电灾害高风险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