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69篇
  免费   184篇
  国内免费   238篇
测绘学   257篇
大气科学   233篇
地球物理   151篇
地质学   681篇
海洋学   91篇
天文学   13篇
综合类   69篇
自然地理   96篇
  2024年   15篇
  2023年   41篇
  2022年   39篇
  2021年   35篇
  2020年   52篇
  2019年   43篇
  2018年   54篇
  2017年   32篇
  2016年   31篇
  2015年   41篇
  2014年   62篇
  2013年   44篇
  2012年   57篇
  2011年   63篇
  2010年   57篇
  2009年   49篇
  2008年   42篇
  2007年   57篇
  2006年   41篇
  2005年   50篇
  2004年   38篇
  2003年   29篇
  2002年   35篇
  2001年   21篇
  2000年   21篇
  1999年   40篇
  1998年   43篇
  1997年   48篇
  1996年   52篇
  1995年   39篇
  1994年   41篇
  1993年   35篇
  1992年   48篇
  1991年   41篇
  1990年   29篇
  1989年   26篇
  1988年   10篇
  1987年   12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11篇
  1984年   11篇
  1983年   17篇
  1982年   5篇
  1981年   9篇
  1980年   7篇
  1978年   2篇
  1976年   2篇
  1966年   3篇
  1959年   3篇
  195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9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21.
近10年全球变暖停滞了吗?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综合分析了与近10年(1999—2008年)全球变暖停滞有关的几个问题。首先,虽然1999—2008年全球平均温度增量接近零,但是这10年仍是30年来平均温度最高的10年。其次,自然变化如火山活动、太阳辐射、ENSO及大洋热盐环流变化可能影响全球平均温度的年际及年代际变化,但是不大可能改变全球变暖的长期趋势。最后,用全球及中国的观测资料证实1999—2008年中国平均温度增量为0.4~0.5℃/10a,即中国的气候变暖仍在继续。  相似文献   
222.
中国西部主要台站积雪深度的空间插值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空间插值方法,对中国西部地区(27.17~48.05°N,79.05~103.57°E)110个气象台站的观测数据进行空间内插,研究积雪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普通Kriging法和Cokriging法都能够反映出研究区积雪深度分布的空间结构特征,与实际情况比较吻合。但相比之下,Cokriging法的精度更高,局部特征的反映更佳。分析发现,影响插值结果精度的主要因素是研究区内气象台站稀少,且空间分布很不均匀。通过合理的采样设计,选择合适的插值方法,并考虑地形、气候等影响积雪分布的因素将有利于改善空间插值精度。  相似文献   
223.
横切潍北-莱州湾凹陷郯庐断裂带的地震反射剖面和断裂带内的凹陷断层、沉积相和油气特征,直接或间接显示了郯庐断裂带的延伸、运动性质和活动时限。郯庐断裂带在海域和陆上的几何形态及其组合基本一致,根据切过断裂带的剖面和平面上断层的组合特征,判断其为兼具垂直位移的走滑运动断层系。走滑断裂带的活动控制着凹陷内同构造沉积以及构造样式,表明郯庐断裂带的活动时限具分段性,相当于渤海湾盆地孔店组(E1?2k)-沙四段(E2?3s4)沉积期(古新世-早始新世)-孔店组-沙二段(E2?3s2)沉积期(古新世-始新世)-孔店组-沙一段(E2?3s1)(古新世-渐新世)沉积时期,走滑拉分活动由南向北迁移; 活动方式也由古新世-早始新世的左旋走滑活动,被早始新世之后的右旋走滑活动所替代。  相似文献   
224.
高分七号卫星装载了国内首台双波束对地观测激光测高仪,用于辅助两线阵光学相机实现1:1万立体测图.由于卫星发射时的振动及入轨后空间环境变化,激光测高仪在轨指向等参数相对于实验室标定值发生较大偏移,直接影响激光测高精度.针对高分七号双波束激光测高仪,本文提出了由粗到精的"两步法"在轨几何检校方案.首先,构建单波束激光在轨几何检校模型,基于特殊波形分析来估算激光足印落点位置信息,实现单波束激光指向粗检校;然后,以单波束激光在轨几何检校模型为基础,构建双波束激光在轨几何检校模型,在大气延迟改正、潮汐改正等基础上,采用地面探测器阵列捕获光斑,实现双波束激光指向测距联合检校.最后,采用平静湖面上的激光测高数据和地面控制数据,分别验证激光检校后相对和绝对高程测量精度.试验结果表明:高分七号卫星激光高程测量相对精度优于0.06 m(1σ),平坦地区的绝对测高精度达到0.10m(1σ).  相似文献   
225.
PPGIS在城市规划决策中的应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介绍PPGIS概念的基础上,给出了基于PPGIS城市规划决策系统的框架,分析了基于元数据的分布式空间数据库的数据组织方式,提出了公众参与城市规划决策系统中公众冲突的解决机制,并在传统适宜性分析模型的基础上建立了公众参与的适宜性分析模型。  相似文献   
226.
桂北台隆区是我国少数几个基性超基性岩广泛分布区之一,受四堡、寿城两条深断裂控制集中分布于龙胜三门岩区和罗城宝坛岩区。成矿基性超基性岩构造条件、地质特征、岩石化学特征等与我国主要铜镍硫化矿区甘肃金川、吉林红旗岭相似。该区具有良好的铜镍成矿地质条件和找矿前景。  相似文献   
227.
西南三江特提斯造山带中新生代沉积盆地中(沱沱河、玉树、昌都和兰坪-思茅地区)发育包括金顶超大型铅锌矿床在内的一系列以沉积岩容矿的Pb-Zn-Ag-Cu贱金属矿床,构成长达千余千米的青藏高原东缘贱金属成矿带。作为大陆碰撞环境成矿谱系的重要矿床类型,加强这些矿床的理论研究对提高和完善大陆碰撞造山成矿理论和指导找矿勘查等具有重要意义。已有研究表明这些Pb-Zn-Ag-Cu矿床的分布受盆地形成后新生代大型逆冲推覆-走滑构造控制,其容矿岩石和成矿作用特征与SEDEX和MVT矿床存在明显的差异,矿床成矿流体表现出多来源混合的特征,成矿与深部过程密切相关。尽管取得重要进展,但由于缺乏高精度年代学数据制约,成矿动力学背景及其与碰撞造山的时空联系存在较大争议。一些矿床的研究显示复合成矿迹象,但是复合成矿过程与深部驱动等问题仍不清楚。近年来我们以兰坪和昌都盆地的Pb-Zn-Ag多金属矿床和Cu多金属矿床为重点研究对象,系统开展了成矿年代学、成矿流体源-运-储系统和复合成矿机制以及深部过程对成矿制约等方面研究。结果表明,兰坪盆地西缘Cu(Mo)多金属矿床主要形成于48~58Ma,兰坪和昌都盆地Pb-Zn-Ag多金属矿床主要形成于27~33Ma。成矿流体表现出明显的多来源混合的特征,主要存在三种类型:1)变质流体与盆地卤水或大气降水复合成矿,以金满-连城Cu矿床为代表; 2)盆地卤水与大气降水复合成矿,以金顶Pb-Zn矿床为代表; 3)盆地卤水和岩浆流体复合成矿,以拉诺玛Pb-Zn-Sb矿床为代表。兰坪盆地西缘Cu矿床主要形成于新生代印度-欧亚大陆主碰撞挤压阶段,与成矿密切相关的变质流体可能来源于陆-陆碰撞俯冲引起的高压变质。Pb-Zn矿床主要形成于印度-欧亚大陆晚碰撞构造转换环境,构造挤压和造山隆起驱动盆地流体迁移,同期的岩浆活动主要为成矿提供热驱动力或成矿物质。  相似文献   
228.
安徽铜陵地区大规模铜、金矿床与晚中生代侵入岩密切相关.本文选取铜陵地区4个代表性成矿侵入岩体(金口岭花岗闪长岩、铜官山和冬瓜山石英二长闪长岩、朝山辉石二长闪长岩)进行了磷灰石原位地球化学研究,探讨其对成岩成矿的指示.铜陵侵入岩磷灰石有较高的Sr/Y值(平均值3. 19)和低Y含量,指示其为埃达克质岩. 4个岩体磷灰石F含量为2. 63%~4. 02%,属氟磷灰石.磷灰石样品有较高的REE含量(825×10-6~5 853×10-6)、中等的δEu值(0. 37~0. 88)、高log fO2值(-12. 3~-9. 86)、较高的Cl含量(多> 0. 2%)和Cl/F值,暗示铜陵侵入岩起源于高氧逸度的壳幔岩浆混合源区.研究结果表明,铜陵地区铜、金成矿作用可能与由板块而来的富Cl流体、氧化环境和壳幔混合作用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29.
冶炼副产品硫酸镍组成成分复杂,准确分析杂质元素As、Zn、Co含量对设计硫酸镍提纯工艺有重要意义。采用硝酸-盐酸-氢氟酸-高氯酸体系对样品进行前处理,优化仪器工作条件,建立了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ICP-AES)测定冶炼副产品硫酸镍中As、Zn、Co的方法。本实验分别以As 189.042nm,Zn 206.200nm,Co 228.616nm为分析谱线。实验结果表明:待测溶液中20g/L硫酸镍基体及1g/L Cu、20mg/L Cd、Cr、Fe、Sb、Ca、Mg、Al、Mn、Sn、Bi等共存杂质元素对As、Zn、Co的测定结果基本无影响。As、Zn、Co的标准曲线线性相关系数均在0.9999以上,方法检出限为0.0021~0.026mg/L,方法定量限为0.0063~0.078mg/L。采用实验方法测定冶炼副产品硫酸镍实际样品中As、Zn、Co,所得结果的相对标准偏差(RSD,n=11)介于1.51%~2.77%之间,加标回收率在89.6%~108.4%之间。  相似文献   
230.
赵发勇铅锌矿床位于三江成矿带中段昌都地区,铅锌矿化发育在新生代区域逆冲推覆构造中,以逆冲断层相关的古溶洞构造为主要控矿构造,代表了逆冲褶皱系MVT铅锌矿床中一种新的成矿模式——溶洞控矿成矿模式。因此,笔者在对赵发勇矿区详细地质填图基础上,对其成矿流体特征、成矿期方解石和硫化物的同位素组成进行了系统研究,以期对逆冲褶皱系MVT铅锌矿床中这一新成矿模式的成因机制进行探讨。赵发勇铅锌矿床矿体呈漏斗状-筒状发育在逆(冲)断层上、下盘的下二叠统和上三叠统灰岩古溶洞中,以角砾状、块状和皮壳状为主要矿石构造,以方铅矿、闪锌矿为主要矿石矿物,经历了硫化物期(I)和硫化物-碳酸盐期(II)两期成矿过程。I期成矿流体总体具低温度(130~140℃)、高盐度(23%~24%NaCl eq.)特征,部分呈现中高温度(约高达400℃)、中低盐度(约低达8%NaCleq.)特征;δDV-SMOW值介于–147‰~–94‰,δ18O流体值介于1.25‰~13.62‰;同成矿期方解石δ13CV-PDB值为–2.4‰~5.1‰,δ18OV-SMOW值为15.1‰~27.4‰。两期硫化物δ34S均为负值(–15.1‰~–1.6‰), 206Pb/204Pb、207Pb/204Pb、208Pb/204Pb组成分别为18.703 0~18.966 2、15.638 9~15.687 2、38.554 8~38.924 0。研究表明, I期铅锌矿化由①封存在地层中的蒸发浓缩的海水或/和区域古近纪—新近纪盆地下渗的盆地卤水形成的低温度、高盐度的本地流体和②由区域或矿区地层释放的蒸发浓缩海水和变质基底释放的变质水混合而成的中低温、中高盐度的区域流体两种流体组成;两期矿化的成矿金属来自造山带中从基底变质岩到盖层灰岩或/和碎屑岩等在内的多套地层,还原硫来自古近纪—新近纪盆地卤水中的硫酸盐±灰岩地层封存水中的硫酸盐的细菌还原作用;富还原硫的本地流体和富金属物质的区域流体的混合是铅锌硫化物沉淀的主要机制。结合对三江带区域溶洞控矿MVT铅锌矿床研究认识,笔者初步建立了逆冲褶皱系溶洞控矿MVT铅锌矿床成矿模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