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9篇
  免费   48篇
  国内免费   38篇
测绘学   15篇
大气科学   48篇
地球物理   34篇
地质学   145篇
海洋学   23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13篇
自然地理   26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14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13篇
  1994年   12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16篇
  1991年   15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10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1篇
  1962年   1篇
  1959年   1篇
  1958年   1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12.
以古近系渐新统下干柴沟组上段(E23)为研究对象,在精细岩芯观察和钻(测)井资料综合分析的基础上,结合重矿物组合、ZTR指数、砂岩碎屑组分、粒度累积概率图和砂地比等参数综合分析结果,对柴达木盆地南八仙地区E23湖盆扩张期弱退积型浅水三角洲物源方向、砂体展布规律和沉积微相发育演化进行了深入研究。结果表明:① 南八仙地区E23沉积时期物源主要来自南祁连山中酸性岩浆岩和中高级变质岩发育区,物源方向为近北东—南西向,稳定重矿物(磁铁矿、石榴子石、白钛矿和锆石)含量高(质量分数介于81. 0%~99. 9%)、不稳定重矿物(绿帘石和角闪石)含量低。② 南八仙地区E23沉积时期为浅水三角洲—滨浅湖沉积环境,主要发育水下分流河道砂体,岩性主要为岩屑长石砂岩,其次为长石岩屑砂岩,砂体的成分成熟度一般中等—较差、分选磨圆度中等—较差,粒度概率图以反映河流作用的一跳跃一悬浮式为主;沉积构造类型多样,主要发育块状层理、正粒序层理、平行层理和槽状交错层理。③ E23沉积时期,南八仙地区继承性发育3条北东—南西向呈条带状展布的砂体富集带(砂地比值介于35%~65%之间),早期到中期砂体发育程度增强,呈进积式;中期到晚期砂体发育程度有所减弱,呈弱退积式。④ E23沉积时期,南八仙地区处于浅水三角洲前缘亚相沉积环境,持续发育3个呈北东—南西向展布的沉积朵叶体,主要发育水下分流河道微相,其次为水下分流间湾微相,早期到中期浅水三角洲前缘发育规模增大,中期到晚期发育规模减小。  相似文献   
13.
14.
利用2010-2019年哈密市气象及环境数据,分析了哈密市空气的污染现状、空气质量特征及其与降水、能见度、气温、风速、日照时数等气象因子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哈密市首要污染物为PM10,空气质量以Ⅱ级(良)为主,近10年空气质量指数呈先增大再减小的单峰型变化,2011年空气质量最好,污染日数最少,之后轻度以上污染日数明...  相似文献   
15.
16.
等熵面位涡图上阻塞过程的演变特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相似文献   
17.
18.
19.
卟啉类化合物在光度分析中的应用新进展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方梅  胡守坤 《岩矿测试》1991,10(4):318-324
卟啉类化合物应用于光度分析灵敏度高、方法简便,并能测定多种元素。本文就1987年以来的国内文献作一综述(1987年前见文献)。从中可见,卟啉在光度法同时测定多组分、荧光分析、离子交换树脂比色法、光度法与HPLC联用以及作为生物模拟酶应用于光度分析等方面的潜力仍有待挖掘。  相似文献   
20.
丁治英  陈久康 《气象科学》1994,14(4):344-353
本文通过1991年梅雨后期,7月1—13日200hPa非地转场分析得出,梅雨期200hPa非地转风主要由积云对流动量转换形成。其次是风速平流,并通过数值试验得以证明。非地转风形成的高层辐散,可进一步使暴雨增强与维持。另外梅雨期非均匀层结对非地转风及暴雨也有较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