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篇
  免费   23篇
  国内免费   73篇
大气科学   91篇
地球物理   6篇
地质学   27篇
海洋学   4篇
综合类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14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41.
李柏  周玉淑  张沛源 《大气科学》2007,31(5):826-838
利用时间尺度密集的长沙、常德、合肥、南昌、南京、武汉和宜昌共7个站的新一代天气雷达(CINRAD-SA雷达)观测反演资料、TBB资料、常规的探空和地面观测资料、NCEP分析资料,与中尺度MM5模式相结合,以NCEP格点资料作为大尺度背静场,加入12 h间隔的探空、3 h间隔的常规地面观测资料及1 h间隔的雷达反演风廓线资料,进行全程四维同化模拟,考察中尺度数值模式MM5对2003年梅雨期间发生在湖南、安徽和江苏的暴雨过程(7月8~9日)的模拟能力。分析表明:除了模拟降水与实况接近以外(雨量和雨区),MM5模式输出的风廓线和从雷达观测反演得到的风廓线结果有很好的相似性,加入雷达反演风廓线资料后对模拟结果有一定改进,为进一步利用模式输出结果研究造成2003年江淮流域暴雨洪涝的中尺度对流系统的结构和机理提供了可能。  相似文献   
42.
近年来我国暴雨中尺度动力分析研究进展   总被引:9,自引:3,他引:9  
孙淑清  周玉淑 《大气科学》2007,31(6):1171-1188
总结了近十年以来中国气象科研人员在暴雨中尺度动力分析研究领域的主要研究成果,从大尺度环流背景与中小尺度系统的相互作用、高低空急流、低涡、位涡与对流涡度矢量、螺旋度、不稳定等方面对它们进行了分类概括。对暴雨中尺度动力分析研究的回顾表明,以往常用的数值模拟、能量转换收支分析、涡度、散度、涡度收支、涡度平流、温度平流、各种不稳定指数等的诊断仍然是暴雨中尺度动力分析的主要手段,但是,近年来,除了位涡、螺旋度等动力变量在暴雨中尺度动力分析中的广泛应用以外,一些新的物理量,如非均匀饱和广义湿位涡、对流涡度矢量以及有限区域风场分解方法在暴雨中尺度动力分析中也得到了更多的应用。  相似文献   
43.
登陆热带气旋Bilis(0604)暴雨增幅与风场结构变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日本气象厅区域谱模式(RSM)20 km再分析资料及改进的调和—余弦算法,对2006年4号台风Bilis登陆后暴雨增幅前后风场的结构变化特征进行了比较分析。Bilis台风登陆西行过程中,于14日18:00(协调世界 时,下同)开始,至15日12:00出现明显的暴雨增幅现象。在暴雨增幅前后时段,暴雨区的全风场及无辐散风分布变化强度小于无旋风。具体表现为:暴雨增幅前,Bilis低层西南部的无旋风速加强,辐合中心与Bilis中心逐步靠近,垂直上升运动加强;在暴雨增幅期间,Bilis西南部的低层和高层的无旋风速都一致持续加强。这种无旋风场上的变化与暴雨强度变化有很好的相关性,即:无旋风在Bilis西南部的增强及辐合增强与该区域暴雨的增强相对应,暴雨增幅的时段与高低层无旋风的风速加大和辐合增强是一致的。对暴雨增幅起主导作用的是无旋风的变化及其引起的散度变化。无旋风速及辐合增强时,暴雨增强并维持;无旋风及辐合减弱后,暴雨强度逐渐减弱。无辐散风强度变化与暴雨强度变化相反,而全风速在暴雨增幅前主要由无旋风决定,暴雨减弱阶段主要由无辐散风决定,对无旋风及无辐散风的分析能更加明显的揭示出暴雨增幅时期风场的具体变化。相对于全风场分析,无辐散风和无旋风能提供更多的风场结构变化与暴雨增幅的关系,这对于预报和分析登陆台风的风雨分布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44.
山东省极端气温偏态性分布和变化特征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曹洁  叶文  刘焕彬  邱粲  李娟 《气象科学》2014,34(2):193-199
采用山东省1961—2010年夏季日最高气温和冬季日最低气温数据,基于Box-Cox变换,分析了山东省极端高温、极端低温偏态性分布特征与变化趋势。结果显示,极端高温偏态系数具有较为显著的海陆分布特征,呈现由东南向西北左偏相对减弱,且夏季异常高温出现几率有所增加。极端低温偏态指数分布受地形和纬度的双重影响,左偏和右偏的地区接近,各占半数。在气候态,由Ⅰ态经Ⅱ态过渡到Ⅲ态的过程中,山东省大部分地区夏季极端高温偏态指数和冬季极端低温偏态指数均处于不断升高的状态,表明大部分地区夏季出现异常高温的几率处在增加的趋势中,而冬季出现异常低温的几率处在减少的趋势中。  相似文献   
45.
对扎赉特旗地区塔本毛都和查干楚鲁一带出露的四甲山组、柳条沟组进行了实测和系统采样。根据生物化石组合的特征将其划分为3个生物组合带,即Monodiexodina-Parafusulina,Codonofusiella-Pseudodoliolina组合带,Waagenophyllum-Wentzelella珊瑚组合带。它...  相似文献   
46.
High-resolution numerical simulation results of a squall line initiated along a convergence zone in northeast China on 26 June 2014 were presented in this study. The simulation was performed by a convection-permitting model with coarse and fine grids of 4 and 1.33 km, respectively, and the simulation results were validated against the observation.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simulation adequately reproduced the life cycle of the squall line, which allowed detailed investigation of the mechanism of convective initiation in this case. The synoptic condition was favorable for convective initiation and the convection was triggered in a convergence zone, where a branch of dry and cold air and a branch of moist and warm air collided. The water vapor flux divergence was inhomogeneous and some cores of water vapor convergence existed in the convergence zone. These cores were the spots where water vapor converged intensely and the air there was forced to rise, creating favorable spots where the convection was initially triggered. A series of quasi-equally spaced vortices near the surface, which themselves were the result of horizontal shear instability, were accountable for the inhomogeneity of the surface water vapor flux divergence. These vortices rotated the moist air into their north and dry air into their south, thus creating more favorable spots for convective initiation in their north. After initiation, the updraft turned the horizontal vorticity into vertical vorticity in the mid-level. The vortices near the surface collaborated with the vorticity maxima in the mid-level and enhanced the development of convection by providing water vapor.  相似文献   
47.
选用山东 123 个国家级地面气象观测站 2007—2019 年地面逐小时降水资料,分析短时强降水分布特征,主要结论如下:1)其间共有 695 个短时强降水日、3 337 个短时强降水时次和 6 257 个短时强降水样本,基于排序法确定山东省极端短时强降水间值为 71.2 mm ? h-1,鲁东南地区间值最高,鲁中地区间值最低。2)各站年均发生 3.9 次短时强降水天气,鲁东南地区短时强降水和极端短时强降水发生频次最多,半岛地区短时强降水发生最少,鲁西南地区极端短时强降水发生最少。3)短时强降水集中出现在 6 月中旬至 8 月下旬,又以 8 月上旬最多。4)日变化显著,呈现典型 “双峰” 特征,主要集中在午后至傍晚,其次是后半夜;6 月中旬至 8 月下旬傍晚和后半夜发生短时强降水的可能性大,需重点关注。  相似文献   
48.
依据水平风矢量场的分解思路,应用调和-余弦的二维风场分解方法,对水平风场的加速度迁移项也进行调和-余弦的分解,引入加速度迁移项位势概念,用加速度迁移项对应的位势分量部分对东移高原低涡及登陆台风系统的演变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加速度迁移项位势对东移高原低涡系统有较好的描述作用.利用加速度迁移项位势追踪东移的高原低涡系统比常用的500 hPa位势高度场对低涡进行追踪更为清晰.此外,加速度迁移项位势在登陆台风Bilis的分析中也有较好的应用,可用以指示台风系统,判断台风中心的位置以及表示台风强度的变化.由于加速度迁移项位势可反映出水平风场平流的辐合辐散特征,因此对低涡及台风等与平流场的辐合辐散关系密切的天气系统的动力结构有较好的识别能力,可以作为一个新的动力诊断变量来诊断示踪天气系统的演变.  相似文献   
49.
前人对林西县上二叠统林西组和扎鲁特旗陶海营子组进行过长期研究,发现较多淡水双壳类和植物化石,而叶肢介化石仅在陶海营子组有所发现。本次研究在内蒙古林西县官地剖面林西组的中上部首次发现叶肢介化石,经初步鉴定为林西黄河叶肢介(新种)等3个属种。叶肢介化石的发现为林西组时代的进一步确定、地层对比和古地理重建提供了可靠的化石依据,具有重要的地层学和古地理古构造学意义。  相似文献   
50.
土钉加固黏性土坡加载的离心模型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曹洁  张嘎  王丽萍 《岩土力学》2012,33(6):1696-1702
进行了不同坡度土钉加固边坡坡顶加载的离心模型试验,观测了土坡的破坏过程并测量土坡的位移场,研究了土钉加固黏性土坡的承载力、变形和破坏规律以及坡角对其破坏规律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坡顶荷载的增加引起土坡变形的增加,变形的集中产生和发展导致滑裂面的形成并使土坡发生破坏。土钉变形规律受加载阶段和加载底板的综合影响,坡顶荷载越大,接近坡顶的土钉弯曲挠度越大,钉土间的相互作用越强。土坡的坡角越大,承载力越低,土体呈现出更显著的向坡面位移的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