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90篇
  免费   517篇
  国内免费   594篇
测绘学   369篇
大气科学   332篇
地球物理   483篇
地质学   1584篇
海洋学   167篇
天文学   34篇
综合类   165篇
自然地理   167篇
  2024年   16篇
  2023年   39篇
  2022年   38篇
  2021年   58篇
  2020年   61篇
  2019年   53篇
  2018年   59篇
  2017年   37篇
  2016年   52篇
  2015年   69篇
  2014年   108篇
  2013年   110篇
  2012年   116篇
  2011年   103篇
  2010年   87篇
  2009年   114篇
  2008年   106篇
  2007年   124篇
  2006年   119篇
  2005年   126篇
  2004年   107篇
  2003年   107篇
  2002年   102篇
  2001年   106篇
  2000年   97篇
  1999年   97篇
  1998年   100篇
  1997年   98篇
  1996年   97篇
  1995年   92篇
  1994年   68篇
  1993年   68篇
  1992年   68篇
  1991年   61篇
  1990年   45篇
  1989年   42篇
  1988年   48篇
  1987年   34篇
  1986年   19篇
  1985年   35篇
  1984年   31篇
  1983年   35篇
  1982年   25篇
  1981年   16篇
  1980年   9篇
  1979年   9篇
  1973年   7篇
  1964年   7篇
  1959年   11篇
  1957年   1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0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抽水地面沉降预计的随机介质模型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本文视抽水引起的地面沉降为一随机过程,应用随机介质理论和土力学基本原理,建立了随机介质模型,对抽水地面沉降及变形分布进行了分析预测,计算实例表明,该模型是有铲的。  相似文献   
32.
近40年山西省初终霜日的变化特征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利用山西省境内分布较为均匀的52 个地面气象站1970-2009 年的霜日观测资料,采用线性倾向估计法、累积滤波器法结合非参数统计检验方法分析了初终霜日的基本特征及其变化趋势;利用M-K法分析了霜日的突变特征。结果表明:初霜日、终霜日的出现以及无霜期的长短与地理因素密切相关,随着纬度逐渐偏北、海拔逐渐升高,初霜日提前、终霜日推后、无霜期缩短。从全省平均情况看,初霜日呈现显著的推后趋势,无霜期呈现显著的延长趋势,而终霜日的变化则以波动为主,线性变化趋势不显著。从突变检测情况看,初霜日、终霜日和无霜期在40 年间均存在一次明显突变,初霜日的突变点出现在2000 年,终霜日和无霜期的突变点出现在1997 年。从变化趋势的空间分布看,初霜日显著推后的区域大片集中在晋中东部、吕梁北部和忻州西部,以及分散在运城南部、临汾西北部和大同南部。终霜日显著提前的区域位于晋中东部山区、吕梁山东部和忻州西部。无霜期显著延长的区域位于西北部黄河沿岸、省境中东部和运城南段。变化趋势为初霜日提前、终霜日推后和无霜期缩短的区域未通过显著性检验。  相似文献   
33.
对北祁连山白银矿田和郭密寺矿田中主要矿床的矿石和矿石矿物组分特征研究表明,由于各矿田的成矿条件和地球化学背景存在差异,造成不同矿床的矿石和矿石矿物元素组合各具特色。但作为同一类型矿床,它们之间又有很多共性,特别是同一矿田内各矿床的地球化学特征具有相似性和过渡性,反映了成矿条件变化的趋势。  相似文献   
34.
苏北盘石山、练山地幔捕虏体的PGE地球化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锍镍火试金预富集法,分析了位于郯庐断裂带东侧的盘石山、练山地幔橄榄岩包体中铂族元素(PGE)和Au含量.不同于部分熔融残留成因地幔橄榄岩中通常所观察到的负斜率型或平坦型的分布模式,这两地的地幔橄榄岩以Pt、Pd、Ru相对富集,Ir、Rh相对亏损的"燕子型"分布模式为特征.Pt、Pd等不相容元素富集说明上地幔除经历过早期的部分熔融外,还经历了后期富Pt、Pd的高熔/岩比的熔(流)体的层析分离交代作用影响.盘石山地幔橄榄岩的PGE总量比练山高,Os的含量也比原始地幔值高;而练山地幔橄榄岩的Os含量比原始地幔值低,说明交代作用带走了练山地幔橄榄岩中的Os,却没有很大改变盘石山地幔橄榄岩中的Os含量,这可能与交代熔(流)体含硫量饱和程度有关.Rh的负异常可能与部分熔融过程中熔体较低的fo2有关.  相似文献   
35.
本文对中国东南沿海不含幔源包体的中生代玄武岩和含幔源包体的新生代玄武岩进行了微量元素和Nd-Sr-Pb同位素对比研究。中生代玄武岩呈Ta、Nb和Hf负异常,低Ce/Pb、Nb/U比值和高La/Nb比值,与岛弧火山岩和陆壳岩石的微量元素特征相类似,说明在岩浆生成和上升过程中,幔源组分受到了陆壳组分的混染。新生代玄武岩呈Ta、Nb正异常和Pb负异常,高Ce/Pb、Nb/U比值和低La/Nb比值,与海岛玄武岩(OIB)相类似,Nd-Sr同位素成分与夏威夷玄武岩类似,因而它们未受明显的陆壳混染。143Nd/144Nd与206Pb/204Pb之间的负相关关系和87Sr/86Sr与206Pb/204Pb之间的正相关关系说明本区新生代玄武岩起源于中等亏损程度的软流圈地幔,并与EMII富集地幔组分发生了混合。  相似文献   
36.
隨着祖國經济建設發展的需要,地球物理探勘不僅需要在原有的基礎上努力提高地質效果,而且更要求它能多方面地解决地質上所提出的問題。因此,近年來在煤田勘探中應用了電測井,以協助鑽探提供準確的煤層層位、厚度以及其它可能取得的有關材料。電测井是在鑽井中應用地球物理原理進行探勘的一種方法,在井内進行物探,除去電测井外,還有熱  相似文献   
37.
张昭栋  邹泉生 《地震》1993,(2):61-66
本文介绍了鲁23井“动水位”观测情况。提出了一个分析有泄流的“动水位”的新方法,即把流量换算成水位,以等效静水位来表示“动水位”与流量。由于把“动水位”与流量用一个量来计算,从而为“动水位”观测定量的、统一的分析研究提供了新的方法。这对提高“动水位”井的监测预报地震能力起一定的作用。 本文还以鲁23井“动水位”观测资料为例,利用新方法进行处理的观测分析结果与理论研究结果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38.
华南沿海基性麻粒岩捕虏体的地球化学研究和下地壳组成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华南沿海新生代火山岩中的麻粒岩捕虏体都是镁铁质的, 分为岩浆麻粒岩和堆晶麻粒岩. 前者具有与大陆火山弧玄武岩相似的不相容微量元素模式; 后者亏损K2O和P2O5以及大离子亲石元素. 华南麻粒岩捕虏体是晚中生代玄武质岩浆底侵于壳幔边界结晶-变质形成. Sr和Nd同位素特征显示麻粒岩母岩浆受到了陆壳物质混染, 它们的变化由AFC成岩模式控制. 微量元素和常量元素的变化主要受结晶分异控制. 捕虏体麻粒岩与研究区地表出露的晚中生代辉长岩和玄武岩的地球化学特征一致, 它们很可能是同一时期相同构造背景下岩浆活动的产物. 华南同时代花岗质岩浆的形成与这期强烈的基性岩浆活动有关. AFC模拟和现有资料显示, 华南下地壳主要由早中元古代变质岩和中生代底侵形成的基性麻粒岩构成.  相似文献   
39.
我们发现,长石和岩屑骨架颗粒的溶解作用(FGD)对于可溶颗粒大于10%的砂岩的储集性来说具有重要意义。据集些储集砂岩的研究,其骨架颗粒溶解孔隙度可高达70%左右,其平均孔隙度约为可见孔隙的30%。骨架颗粒溶解作用不能明显地增加储层的渗透率。但是,我们发现,骨架颗粒溶解孔隙度的发育数量是砂岩原始渗透率的函数。我们认为,页岩中的粘土及有机成熟作用为骨架颗粒溶解产生了必要的水、酸及络合剂。骨架颗粒溶解的溶剂被排驱至砂岩中,在那里长石和岩屑被溶解了,而且由此产生的溶解铝被络合,并搬运至砂岩之外。  相似文献   
40.
洛川北韩寨黄土磁性地层学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The stratigraphic sequence of the Beihanzhai loess section at Luochuan is similar to that of the typical Heimugou loess secdon of Pleistocene age. Loess samples were collected from the major output of the Beihanzhai section for determining the B/M boundary. The NRM of specimens was measured on a cryogenic fluxgate magnetometer in the Palcomagnetic Lab. of A.N.U. The stepwise TH and AF demagnetization of the specimens were carried out, respectively. The analysis of orthogonal diagrams constructed on the basis of demagnetization data indicates that TH demagnetization is better than AF demagnetization to obtain the characteristic NRM components. The data on inclination, declination and latitude of V.G.P. show that the B/M boundary approximately lies between loess bed L8 and palaeosol bed S7, and the Jalamillo subchron is at least recorded at the portion from S10 to L10. By comparing the magnetic data from the Beihanzhai loess section with those from the Heimugou loess section reported in 1977, it is obvious that the Olduvia subchron is recorded at the second palaeosol complex in the middle part of Early Pleistocene loess at Wucheng, Evidence shows that the Luochuan loess began depositing in Early Matuyama at abont 2.3--2.4 m.y. ago.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