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5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9篇
大气科学   50篇
自然地理   5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3篇
  1991年   2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5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51.
分析了太阳黑子相对数变化与影响广西的热带气旋活动关系,结果表明,太阳黑子活动对热带气旋数、初终旋日期均有比较明显的影响;在m(M)年前后,初旋特别早(迟),终旋特别迟(早);太阳黑子相对数呈双峰型的活动周,热带气旋活动异常;太阳黑子活动第20周的异常造成热带气旋活动的重大异常.太阳黑子活动的11a周期在热带气旋活动中有明显反映.  相似文献   
52.
通过对高原地面气温、热带海表温度和南半球气旋资料的普查分析,经验性地挑选并提出1月份拉萨地面气温距平、4月份赤道东西太平洋海表温度梯度、4月赤道印度洋海表升温幅度、1月份南半球低纬气旋数等4种能提前1~2个月比较准确地预警广西前汛期大涝的因子,指出高原热状况、热带海洋行为、南半球低纬大气的斜压性是影响广西前汛期雨量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53.
广西雷暴活动特点分析   总被引:21,自引:1,他引:20  
吴恒强 《热带地理》2004,24(2):123-126,154
根据气象台站的雷电观测记录,分析广西境内雷电活动的基本特点,认为广西是我国雷暴最多的地区之一,与中南半岛多雷区相连,是以马来半岛、澳洲北部为中心的雷暴高发区的向北延伸.2月份,伴随着副热带西风急流的南压,初雷自北向南开始;终雷出现在10月中下旬,与副热带高压脊线的南撤、东南季风撤出大陆的日期相一致.ITCZ的影响是广西成为多雷区的主要原因.平均雷暴日数的峰值就出现在ITCZ影响广西最多的8月份.地形对雷电活动有明显影响,广西地形的弧形山结构明显地改变着雷暴活动的空间分布.十万大山的抬升、来自南海、琼州海峡  相似文献   
54.
夏季对流层低层印缅槽活动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对1974—1983年夏季印缅槽活动进行普查后指出,夏季印缅槽属于印度季风槽的一部分,它的活动受南海毗邻地区热带天气系统所制约。在南半球越赤道气流进入孟加拉湾和中南半岛所形成的西南季风潮过出后期,往往是印缅槽形成的良好时期。初夏印缅槽活动与华南前汛期的暴雨有较好的相关。   相似文献   
55.
前不久,“盘点”了一下自己的业务,发现我发表的论文中,刊登在《广西气象》的差不多占了一半。自从在1981年第4期发表题为《从地面平均流场看北部湾海面、海岸不同季节四种型式的水平辐合》的第一篇习作以来,作为多年来科研成果的反映,先后有10多篇有关广西天气气候的文章与《广西气象》的读者见面。文章不多,但交往时间长,也说得上是老“文友”的了。记得在80年代初,负责《广西气象》日常工作的同志在组稿会上曾经对我讲述,在科研所工作,一年至少向编辑部提供1篇稿文。当时我说:“争取吧”。但现在看来没有实现这个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