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9篇
  免费   57篇
  国内免费   7篇
测绘学   3篇
大气科学   1篇
地球物理   134篇
地质学   15篇
海洋学   12篇
综合类   7篇
自然地理   1篇
  2023年   4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3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51.
152.
九段沙湿地植被时空遥感监测与分析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收集了研究区近20年以来的陆地卫星影像,结合以往实地调查资料,探讨了九段沙湿地优势植被群落多光谱遥感的分类方法,并对分类结果进行了现场校核,得出(1)多光谱遥感数据能够区分海三棱藨草与芦苇、互花米草植被群落;(2)季相变化的多光谱遥感数据可进一步区分芦苇与互花米草。分析了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九段沙草滩及优势植被覆盖的时空变化,基本分为两个阶段80年代至1999年的自然演替阶段,2000年至今的人工干预阶段。结果表明(1)自然演替阶段。0m以上潮滩面积自然淤涨平均每年3.6km2;草滩平均每年增长1.2km2;芦苇仅出现于上沙的中部(除中沙1997年人工种植芦苇和互花米草外),其余均为海三棱藨草并占整体植被的80%以上,湿地自然演替速度相对较慢。(2)人工干预阶段。0m以上潮滩面积自然淤涨平均每年8.2km2,比自然淤涨速度快一倍以上;草滩平均每年增长7.86km2,增长速度远超过自然演替阶段;中沙人工引种的芦苇和互花米草群落扩散迅速,其覆盖占中下沙草滩的53.70%,其中互花米草扩散速度远快于芦苇,在中、下沙上占据了优势地位,而先锋植被海三棱藨草所占比例显著下降。  相似文献   
153.
在南海鱼类胆囊中发现寄生粘孢子虫(Myxosporidia)角形虫属Ceratomyxa五新种。其中的肾形角形虫C.reniforma和石斑角形虫C.epinephela寄生于赤点石斑鱼Epinephelus akaara,桂山角形虫C.guishanensis寄生于青石斑鱼E.awoara,陈氏角形虫C.cheni寄生于黄鳍鲷Sparus lalus,(鱼祭)角形虫C.clupanoda寄生于斑(鱼祭)Clupanodon punctatus。  相似文献   
154.
板块构造理论关键在于相对坚硬的岩石层在松软的软流层上方运动的概念,但是目前人们对岩石层与软流层边界的性质还知之甚少。在这一边界中地震波速的梯度变化主要反映了造成这两层岩石强度不同的物理和化学特性。比如,如果岩石层仅仅是热边界层,由于其较低温度而比较坚硬,那么地幔对流模型(King et al,2000;Zaranek et al,2004)揭示在其底部的波速梯度可能持续数十千米。相反,如果软流层由于内部挥发物富集(Hirth and Kohlstedt,1996;Gaherty et al,1999;Karato and Jung,1998;Hirth et al,2000)或存在部分熔融(Anderson,1989)而变弱,那么岩石层与软流层之间的边界带可能会出现在小得多的深度范围。这里,我们用北美东部地区地震转换波对岩石层底部(或小于90~110km深度)非常急剧的地震波速梯度进行了成像——S波的速度在11km深度范围内下降了3%~11%。这样巨大、急剧的边界带不能仅仅用热梯度来解释,但可以用软流层内包含百分之几的部分熔融体(Anderson,1989)或比岩石层有更富集挥发物(Hirth and Kohlstedt,1996;Gaherty et al,1999;Karato and Jung,1998;Hirth et al,2000)来解释这一现象。  相似文献   
155.
五大连池火山是全新世以来曾经喷发的近代火山群,该火山区小震活动频繁,被认为是活动的休眠火山.本文对该火山区的深部结构进行了接收函数反演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该火山区存在广泛分布的S波低速结构,个别低速结构赋存部位较浅,低速结构与地震活动性具有对应关系,火山区下部的莫霍界面不十分明显,存在岩浆上涌的条件.因此,我们认为该火山具有活动火山的深部结构特征,存在再次活动的基本条件.   相似文献   
156.
本文通过对混凝土结构裂缝的几个主要影响因素进行量化分析,提出结构长度超出规范要求的工程抗裂设计措施。  相似文献   
157.
1 Tectonic environment and geophysical background There are two kinds of continental-oceanic contacts relationship: the Atlantic and the Pacific type. The Atlantic type is characterized by extension and lower relative activity. The continent nearby the ocean is stable and its edge is of extension and block tectonics. Europe, Africa and American belong to this kind. The Pacific type is characterized by compression and shear com-pression. The continent near the ocean is more active than othe…  相似文献   
158.
川滇地区地壳上地幔三维速度结构研究   总被引:95,自引:22,他引:95  
根据云南和四川地震台网174个台站记录的4625个区域地震初至P波和S波走时资料,并结合其它深部地球物理资料,确定了川滇地区地壳上地幔三维速度结构.在上地壳速度异常分布中,四川盆地为正异常,川西高原为负异常,龙门山断裂带为正、负异常的边界.龙门山断裂、鲜水河断裂以及红河断裂等,在下地壳和上地幔的速度异常中仍显示出构造分界特征,说明它们可能穿透了莫霍界面.腾冲火山区和攀西构造带在50km深度上呈现负速度异常,与上地幔温度和物质组成的差异相联系.川滇地区地壳结构的总体特征是:地壳和上地幔的低平均速度,地壳厚度变化剧烈,地壳和(或)上地幔存在高导层、高热流值.这些同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的构造背景有关.川滇菱形块体在地壳内总体上为正常或正异常速度,而其边界的深大走滑断裂存在负速度异常,它有助于地壳块体沿断裂的侧向挤出.在主要的地震带上,中下地壳的负速度异常与地震活动性相关.多数强烈地震发生在具有正速度异常或正常速度分布的上中地壳深度上,而其下方则通常是负速度异常带.   相似文献   
159.
阐述了两点对称荷载作用下钢-混凝土简支组合梁截面沿高度应变变化规律的试验结果.利用弹性分析理论,建立适合于在跨中两点对称荷载作用下钢一混凝土简支组合梁交界面滑移的计算公式.结果表明,按照本文公式得到的计算值与实测值吻合良好.  相似文献   
160.
利用接收函数,研究陕西及周边地区的地壳厚度和波速比,建立对陕西地区区域地壳模型的初步认识,可为后续利用层析成像构建P波和S波高精度三维速度模型等工作提供初始约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