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88篇
  免费   283篇
  国内免费   351篇
测绘学   182篇
大气科学   401篇
地球物理   186篇
地质学   729篇
海洋学   195篇
天文学   4篇
综合类   161篇
自然地理   264篇
  2024年   19篇
  2023年   62篇
  2022年   59篇
  2021年   59篇
  2020年   55篇
  2019年   58篇
  2018年   70篇
  2017年   54篇
  2016年   58篇
  2015年   54篇
  2014年   99篇
  2013年   68篇
  2012年   79篇
  2011年   74篇
  2010年   91篇
  2009年   75篇
  2008年   95篇
  2007年   75篇
  2006年   63篇
  2005年   54篇
  2004年   63篇
  2003年   57篇
  2002年   41篇
  2001年   45篇
  2000年   38篇
  1999年   31篇
  1998年   48篇
  1997年   44篇
  1996年   37篇
  1995年   46篇
  1994年   46篇
  1993年   46篇
  1992年   48篇
  1991年   37篇
  1990年   29篇
  1989年   17篇
  1988年   15篇
  1987年   15篇
  1986年   20篇
  1985年   13篇
  1984年   15篇
  1983年   10篇
  1982年   11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5篇
  1975年   3篇
  1963年   2篇
  1959年   4篇
  1958年   3篇
  195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气候和人类活动对黄河中游区间产流量变化的贡献率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王随继  李玲  颜明 《地理研究》2013,32(3):395-402
黄河中游产流量在过去几十年发生了明显减小的变化趋势,鉴于迄今有关气候及人类活动对该区产流量减小的影响比重仍存争议,本研究利用累积距平方法分析了研究区近60年来的产流量变化趋势,识别出1971年和1985年两个拐点年份,利用累积量斜率变化率分析方法(SCRCQ)估算了降水量和人类活动在产流量变化中的贡献率。与基准时期1950-1970年(TA)相比,在不考虑蒸散量影响的情况下,降水量和人类活动对黄河中游区间产流量变化的贡献率在1971-1985年(TB)分别为25.94%和74.06%,在1986-2009年(TC)分别为25.13%和74.87%;如果考虑蒸散量的影响,则人类活动的贡献率在TB和TC时期分别增大到91.74%和93.41%。显然,人类活动是该区间地表产流量减小的最重要影响因素。人类活动对黄河中游区间产流量变化的主要影响方式是拦蓄滞留,这些拦蓄滞留的水量大多数最终通过蒸散作用而从地表径流循环进入大气循环,即人类活动改变了部分水循环的途径。  相似文献   
992.
李杰  李文培  施存程  王德荣  范鹏贤 《岩土力学》2012,33(11):3271-3277
引入一种基于滑移线上非线性本构关系的圆形洞室计算模型,并从这个模型推导得出洞室开挖后应力状态的非连续表达式。在该表达式中围岩的应力分区以及其中的应力值由一个不定的荷载参数控制。通过引入边界条件的方法确定荷载参数,解决了荷载参数不确定的问题。从围岩的应力分布状态确定荷载参数的取值范围,并计算得到不同荷载参数范围内围岩应力分布曲线。将围岩应力状态的解析解与局部剪切应变二维有限元程序的数值解进行比较验证,一致性较好。  相似文献   
993.
黑泉混凝土面板坝高 1 2 3.5 0m ,位居中国已建成的混凝土面板坝第四。坝址地形破碎 ,构造发育 ,工程地质条件复杂 ,河床第四纪砂卵砾石层存在不利于坝体稳定和变形的夹层 ,大坝设计采取了一些独具特色的结构措施 ,较好地适应了特殊的地质条件。本文重点分析了大坝的工程地质条件及相应的工程处理措施。  相似文献   
994.
为了适应我国近海海洋环境监测快速、多要素的现场监测需求,研制了一套船载水样自动采集系统,系统控制方式简单灵活,具有全自动、半自动和手动三种控制模式。该系统由采水泵、复合采水缆、电动绞车、电控柜、储水罐等硬件和控制软件组成。在软件的控制下,绞车、采水泵等执行元件可自动开启和关闭,自动完成同一地点不同深度的多层水样采集。与传统人工采水方式相比,可大大减轻实验人员的劳动强度,减小水样采集的深度误差。渤海和东海大量的海上试验证明该系统性能稳定,能够适用于营养盐分析仪对水样的要求。  相似文献   
995.
利用最新三维地震解释成果,结合钻井和区域地质资料,运用断裂生长指数、平衡地质剖面、趋势厚度恢复等多种方法对马北地区断裂组合、断裂发育期次、断裂演化、构造高点发育及迁移规律进行了精细解剖。依据断层组合关系、安德森断层模式及Harding1974年关于走滑断裂系应力、应变的相关论述,对该地区新生代以来各地质历史时期的应力状态进行了探讨,并以油气动态成藏的方式系统地研究了断裂-构造高点演化与油气藏之间的耦合关系,认为马北地区多期断裂是以马仙断裂为主导的走滑断裂体系,其断裂演化与马仙断裂活动息息相关,且与古今构造之间具有明显的耦合关系,两者共同控制了新生代油气藏的形成、改造及分布。  相似文献   
996.
黄河银川平原段河岸摆动速率变化及原因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王随继  李玲 《地理学报》2014,69(3):399-408
研究选取黄河银川平原全长196 km的河段,以1975 年、1990 年、2010 年和2011 年四个年份的卫星影像数据绘制的左右河岸线,与设立的平均间隔为1.3 km的153 个河道固定横断面的交点位置的变化,估算了1975-1990 年、1990-2010 年和2010-2011 年三个时期的河岸平均摆动速率。结果表明,该河段左岸以向右摆动为主,在上述时期左岸总的平均摆动速率分别为36.5 m/a、27.8 m/a 和61.5 m/a;右岸在1975-1990 年以向右摆动为主,此后则以向左摆动为主,其摆动速率分别为31.7 m/a、23.1 m/a 和50.8 m/a。在1975-2011 全部36 年间,左右河岸的年均摆动速率分别为22.3 m/a 和14.8 m/a。河岸摆动速率在A、B、C三个河段相差悬殊,在1975-2011 的36 年间,左岸向左和向右的平均摆动速率之比分别为1:7.6:4.6 和1:1.7:3.8;右岸向左和向右的平均摆动速率之比为1:1.8:1.2 和1:5.6:17.7。显然,无论左岸右岸,它们在A段的摆动速率最小,向左摆动速率最大的出现在B段,而向右摆动速率最大的则是C段。河岸摆动速率在时序上的增大现象主要受制于人类筑坝蓄水等引起汛期流量的逐渐减小,而空间变化主要受制于河岸物质组成的区域差异。  相似文献   
997.
海河流域产沙模数尺度效应的空间分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流域完整性、地形的相似性,将整个海河流域分为9 个分区,分析了各分区产沙模数的尺度效应。结果表明,在双对数坐标系上,产沙模数与流域面积的关系呈现出3 种类型:① 线性负相关,即产沙模数随流域面积的增大而减小;② 无显著相关,即产沙模数随流域面积的增大基本保持不变;③ 线性正相关,即产沙模数随流域面积的增大而增大。从地形、分区的位置以及土地利用状况方面对所有分区产沙模数的尺度效应进行分析,并对1000 km2标准面积下产沙模数进行校正。基于校正后的数据,利用ArcGIS 的Kriging 空间插值法,绘制了校正后的产沙模数图。校正结果显示,流域侵蚀模数的空间分布总体表现为自西向东逐渐减小的趋势,这与流域地形的总体变化趋势是一致的。流域西部以山地为主,因而侵蚀强度大,产沙模数高;东部以平原为主,是泥沙的淤积区域,因而产沙模数低。最后,对图中产沙模数的高值区域,从气候、植被和侵蚀作用力3 个方面进行了成因分析。  相似文献   
998.
目的:探讨CT与MRI对含脂肪原发性肝癌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病理证实的22例含脂肪原发性肝癌的CT、MRI表现。结果:22例含脂肪肝癌中,巨块型16例,结节型4例,弥漫型2例。肿瘤单发17例,多发5例;5例多发肿瘤内均只有1个含脂肪病灶,共有含脂肪肿瘤22个。18例肿瘤以实质成分为主,肿瘤内脂肪呈散在、小簇状分布;4例肿瘤以脂肪成分为主,瘤内脂肪呈球状表现,实质成分较少。CT显示肿瘤内斑片状、球状脂肪密度影,MRI脂肪抑制序列及化学位移梯度回波序列正反相位均明确显示脂肪的存在。22例动态增强扫描均较好地显示“快进快出”的影像强化特征,其中15例显示肿瘤假性包膜。结论:CT、MRI能较好显示原发性肝癌的影像特征及肿瘤内所含的脂肪组织,对诊断与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999.
基于多源数据资料,揭示了冲绳海槽海底地形地貌特征.提出确定大陆坡折点、大陆坡脚点、中轴点和最深点的计算方法.通过对48条横穿大陆坡的剖面的计算,确定了东海大陆坡折点及连线、大陆坡脚点及连线;通过对39条横穿冲绳海槽轴部地形剖面的计算和综合分析确定了冲绳海槽最深点、中轴点及连线.大陆坡折线是陆架与陆坡的分界线,东海大陆坡折线总体位于200 m水深,在海槽北段至中段连续,在海槽南段跳跃.大陆坡脚线是陆坡与海槽底部的分界线,其水深自冲绳海槽北向南逐渐加深,南部大陆坡被海底峡谷强烈切割,导致大陆坡脚点分布复杂.横穿海槽北部、中部和南部的地形剖面分别呈现为W型、复合W型及U型特征,导致中轴点在海槽中部与北部多分布在海山峰及线性海山脊,在南部多分布于雁行洼地中央,由中轴点形成的中轴线是冲绳海槽东西向分界线,也表明海槽是东海大陆架向东延伸的天然分隔.海平面波动、海底峡谷影响了大陆坡折线和大陆坡脚线分布,构造和沉积控制了中轴线的分布.  相似文献   
1000.
土壤冻融过程对祁连山森林土壤碳氮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利用祁连山区3个气象站常年监测的冻土与温度资料,研究了0~60 cm层次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分布及与海拔高度、土壤温度的关系,并在室内模拟研究了冻融过程(-20~15 ℃)对祁连山青海云杉林和高山灌丛林土壤有机碳和氮矿化过程的影响. 结果表明:土壤的有机碳和全氮含量随海拔上升呈增加趋势,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含量与海拔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与土壤温度呈显著负相关关系. 室内模拟实验表明,经过多次冻融循环过程,冻融处理抑制了土壤有机碳矿化过程,对照处理土壤有机碳矿化速率高于冻融处理. 冻融次数也是影响土壤有机氮矿化的一个重要因素,经过42次冻融,青海云杉林和高山灌丛林土壤中有机氮质量分数分别提高了2.42倍和2.82倍. 土壤冻融过程促进了土壤有机氮的矿化,有利于土壤中有效氮的累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